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8篇
  免费   51篇
  国内免费   24篇
测绘学   9篇
大气科学   20篇
地球物理   100篇
地质学   83篇
海洋学   1篇
综合类   18篇
自然地理   2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79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韩同林 《地球学报》1995,16(1):107-110
西伯利亚含盐地位于西伯利亚地台。含钾盐系属下寒武统安加拉组,岩盐层总厚600余米,钾盐层厚70-150m,共有钾石盐岩和钾石盐-光卤石岩6层。钾石盐层中KCl含量达35%-45%,MgCl2和水下溶物含量均小于1%,含盐盆地四周以堡礁带和陆岛与广海相隔,含钾坳陷处于地台上坳陷最深部位。  相似文献   
72.
本文从青藏—蒙古高原东缘构造过渡带的布格重力场特征、地壳厚度和上地幔密度分布状态入手,就该带具有较统一的地球动力学背景的地球物理标志,壳-幔系统动力学模式及重力均衡调整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73.
GIS支持下的青藏公路沿线高含冰量冻土空间分布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青柏  董献付  刘永智 《冰川冻土》2004,26(Z1):137-141
Relationships among ground ice, Quaternary soil type, vegetation cover, digital terrain model (DTM), permafrost ground temperature and topographic units are applied. Using comprehensive evaluated method and coding interpolation,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ground ice in permafrost regions along Qinghai-Tibetan Highway (QTH) is modeled according to GIS spatial analysis. Comparing with result,model precision can be approached to 81.2 %. Its study precision can satisfy engineering need for a small - scale study  相似文献   
74.
对青藏地区有重大影响的构造运动与岩浆响应事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探讨了对青藏地区有重大影响的几次构造运动与岩浆响应事件的关系。结果表明:青藏高原的形成发展过程中,随着构造活动由北向南的迁移,不同特提斯阶段的发育也呈现出一种自北而南的变化,岩浆响应事件也由超基性/基性向酸性和碱性方向演化,最终在后特提斯阶段变为以钾玄岩系列为主的岩石组合特征。并且青藏地区在经历了特提斯阶段的几次构造运动及南北大陆对接以后的白垩纪末-始新世陆-陆碰撞、渐新世-中新世高原雏形的形成和上新世以来高原快速隆升的陆内变形作用以后,就形成了今天这种“高、大、平”的独特地貌景观。  相似文献   
75.
青藏块体东北缘现今构造形变与蕴震特征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利用青藏块体东北缘近30年的精密水准网、跨断层形变测量网复测资料,以及近年来GPS观测分析结果,结合地质构造与地震活动,初步研究和探讨了区域构造形变与强震蕴育的一些特征.结果表明:① 本区现今构造形变时空分布很不均匀:主要边界断裂附近构造形变相对强烈,远离则衰减.垂直差异运动强度和变形状态随时间演变,水平运动与变形呈明显的挤压走滑特征;② 印度板块的北推碰撞引起的青藏块体持续NE 向挤压运动所产生的构造应力场,是本区构造形变与地震蕴育的主控应力.构造形变及地震活动的时空分布演化,与块体活动及区域构造应力场动态演化密切相关;③ 构造块体边界地带出现的垂直形变异常隆起与高梯度形变带,以及显著地断层形变异常,是块体运动受阻、构造应力场强化而蕴育强震的一个标志,往往伴随有6级左右及以上强震活动,但地震并不一定发生在运动幅度最大的部位.断层形变异常呈现趋势积累——加速——转折变化特征的地段及附近,往往是应变能积累、强震蕴育发生的场所.   相似文献   
76.
基于GPS的青藏块体东北缘现今地壳水平运动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中国地壳运动网络观测”工程1999~2001年GPS观测数据为基础,应用GAMIT/GLOBK软件对数据进行精密解算,获得了青藏块体东北缘1999~2001年相对于欧亚板块的水平运动速度场。结合板块构造和大地动力学理论,分析了该地区地壳水平运动特征,主要得出了以下结论:①青藏块体地壳运动的东北边界应为海原断裂带和祁连山北缘断裂带;②甘青块体西侧子块体以北东向运动挤压和地壳缩短为主,东部子块体以整体顺时针旋转为主;③鄂尔多斯块体可能存在逆时针旋转运动,其旋转速度在块体西南侧的六盘山断裂处一带最大,向北至块体西北部明显减小。  相似文献   
77.
鄂尔多斯地块周缘近期地震活动趋势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邵辉成  苏刚 《地震工程学报》1999,21(4):395-398,406
依据青藏块体东北缘与鄂尔多斯地块相互作用的“轮闸模型”的有关结论,结合鄂尔多斯地块周缘近年来中强地震活动特征和震源机制解以及青藏块体的地震活动特征,研究了鄂尔多斯地块的现今运动状态.结果表明,鄂尔多斯地块目前继续受青藏块体东北缘强烈左旋压扭作用的控制,其自身构造运动仍处于被完全抑制状态,致使其周缘自1815 年以来的地震活动格局基本未变,而维持着原有的活动水平.  相似文献   
78.
眭怡  吴庆举  张瑞青 《地震学报》2018,40(5):537-546
本文利用中国数字地震台网记录到的中国青海和缅甸弧发生的两次浅源地震的区域波形资料,在以Crust2.0改进AK135模型所构建的参考模型C2AK的基础上,通过三重震相波形拟合的方法,获得了青藏高原东部下方从莫霍面至上地幔顶部180 km深度范围内的P波和S波最佳拟合模型。最佳模型显示:松潘—甘孜地块(A和B剖面)下方的P波速度比C2AK模型高5%,而川滇地块(C剖面)下方上地幔顶部的P波速度要比参考模型低5%,且随深度逐渐增加,直至120 km处与C2AK模型值相同;松潘—甘孜地块下方的S波速度较C2AK模型要高3%。上述区域性速度结构差异表明,相对于松潘—甘孜地块,川滇地区的岩石圈地幔存在着更明显的挤出效应。   相似文献   
79.
青藏地区面积大、盆地多,储集岩类复杂,成岩作用强烈,储层物性普遍较差,孔隙连通性差,储层非均质性严重。在普遍低渗背景上仍分布一些比较好的储集层。本文通过各盆地不同时代地表物性资料分析,结合沉积构造演化特点及有利沉积相带分布规律,探讨有利储集带的分布规律,预测有利储集区块,为青藏地区进一步勘探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0.
自2006年7月1日青藏铁路正式通车运营以来,到青藏地区旅游的人数逐年增加,韩红的一首《天路》唱遍大江南北、大街小巷,青藏地区变成人们梦想的天堂。下面通过"天路"之旅,师生共同学习青藏地区的自然特征与农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