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1篇
  免费   19篇
  国内免费   41篇
测绘学   12篇
大气科学   7篇
地球物理   33篇
地质学   16篇
海洋学   120篇
综合类   43篇
自然地理   5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24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4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1.
太湖鲚鱼和鲢、鳙鱼的食物组成及相互影响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通过分析和比较太湖鲚鱼、鲢、鳙鱼的食物组成,研究了它们间的食物关系;并结合太湖历年鱼类渔获量资料,对渔获量变化间可能存在的相互影响进行了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在9-12月份期间,鲢鱼、鳙鱼食物中微囊藻约占体积比的90%以上、浮游动物不足10%;用Pianka提出的公式计算鲢鱼和鳙鱼间的食物重叠系数为>0.99,相同食物组成比例为95.40%.而同期调查0 鲚鱼食物中微囊藻约占体积的15%-35%;如不计算微囊藻仅计算浮游动物的个数组成比则为:枝角类占89.77%±13 69%,桡足类占7.84%±11.53%,轮虫占2.39%±4.95%.而简单相关、偏相关分析表明:鲚鱼和鲢、鳙鱼数量变化间的负相关关系均达到显著水平.分析认为:在富营养化条件下,太湖的鲢鱼和鳙鱼以微囊藻为主要食物;而鲚鱼和鲢、鳙鱼食物中浮游动物的种类基本相同,可能存在对浮游动物资源的激烈竞争;它们种群数量变化间的相互影响是负向的,可能存在互相抑制.  相似文献   
212.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在环境中分布广泛且持久存在并具有高生物富集性,通常具有致癌、致畸、致突变等危害.湖泊是POPs的主要环境归宿之一,湖泊中的POPs可被水生生物富集并通过食物网传递,对生态系统及人体健康构成极大的危害.中国是POPs生产及使用大国,也是世界上湖泊较多的国家之一.湖泊生物尤其是水产品是中国人饮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POPs在中国湖泊生物体中的富集对当地的生态系统和人体健康存在很大的潜在危害.本文通过收集、分析1997年—2017年7月公开发表的中国湖泊生物体POPs数据,发现中国湖泊生物中POPs富集研究主要集中在东部平原湖区,青藏高原及云贵高原湖区有少量研究;不同POPs在不同湖区湖泊生物中富集的含量存在较大差异,DDTs和HCHs在各湖区生物中普遍检出且存在明显差异,东部平原湖区生物体内多氯联苯、多溴联苯醚含量高于其他湖区生物体内含量,其他POPs在湖泊生物体内的富集研究相对较少且主要集中在东部湖泊.中国湖泊生物中DDTs、HCHs、多环芳烃、多氯联苯、多溴联苯醚、多氯苯并二英和多氯苯并呋喃、全氟化合物、全氟辛酸、有机锡及六溴环十二烷脂肪归一化后的平均含量分别为454.56±653.40、153.57±435.99、2849.49±3092.52、118.40±20.28、18.40±20.28、17.43±19.43、147.17±192.93、1542.18±1347.64、11380.75±5316.75和2.19±1.92 ng/g.POPs在中国湖泊生物体内的含量水平与生物所处营养级、脂肪含量和年龄呈正相关,但并非完全一致,还受到生活习性、生物物种与结构、生存环境及生物量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生物不同组织对POPs的富集能力有较大差异,内脏器官对POPs的富集能力明显高于肌肉组织.  相似文献   
213.
214.
太湖短吻银鱼的胚胎发育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张开翔 《湖泊科学》1998,10(1):55-61
椭圆卵囊藻培养轮虫时,轮虫平均产卵量均低于4.0个,随着食物浓度增加,后代混交雌体百分率降至12.50%.投喂蛋白核小球藻,轮虫的平均产卵量从6.00增加到11.40个,后代混交雌体百分率降至4.58%.小球藻和卵囊藻混合培养轮虫,轮虫平均产卵量少于5.00个,后代个体混交百分率下降.当小球藻浓度增加到8.0*10(6)cells/ml时,平均产卵量下降至8.33个,混交百分率也明显升高。  相似文献   
215.
为了解中街山列岛的食物网结构特征,本研究于2020年7月在中街山列岛海域采集鱼类、虾蟹类、头足类、贝螺类和浮游动物等消费者样本,利用碳、氮稳定同位素技术,分析大型海藻、浮游植物、悬浮颗粒有机物(POM)和沉积物有机物(SOM)4种潜在碳源对消费者的贡献率以及中街山列岛海域的食物网结构和营养关系。结果表明:(1)碳源的δ13C值范围在-22.93‰~-9.73‰之间,δ15N值范围在1.72‰~7.68‰之间,消费者的δ13C值范围在-21.95‰~-12.55‰之间,δ15N值范围在4.13‰~12.92‰之间,不同碳源及不同消费者类群之间的碳、氮稳定同位素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2)应用SIBER模型计算中街山列岛海域的营养结构指标,与其他海域的研究结果对比发现,该海域生态系统的食源多样性更加丰富,营养级长度和生态位总空间较高;(3)应用SIAR模型计算碳源贡献率,结果表明浮游植物和POM是该海域的重要碳源,平均贡献率为29.63%和28.72%;浮游植物对浮游动物的贡献率最大为80.58%,POM对鱼类的贡献率最大为79....  相似文献   
216.
枝角类体内氮磷比与生活史策略的选择密切相关,大型枝角类通常体内含磷量高、个体生长快、生殖率高,而小型枝角类体内含磷量低,个体生长相对较慢、生殖率低.由于大型枝角类对磷的需求比较高,我们假设大型枝角类生活史各参数对食物磷缺乏比小型枝角类更为敏感.本研究比较分析了食物碳磷比对流溪河水库两种枝角类(盔型溞(Daphnia galeata)和脆弱象鼻溞(Bosmina fatalis))生活史各参数的影响.实验设计了3个食物质量处理组:高磷(碳:磷=105)、中磷(400)和低磷(1450),食物浓度均为2 mg C/L的蛋白核小球藻(Chlorella pyrenoidosa).脆弱象鼻溞内禀增长率、幼溞生长速率、平均每窝产仔量和首次生殖时体长均随着食物碳磷比的升高而显著下降;首次生殖时间则随着食物碳磷比的升高而显著延长;新生幼溞体长在各食物处理中无显著差异.盔型溞幼溞生长速率、平均每窝产仔量和首次生殖时体长均随着食物碳磷比的升高而显著下降;内禀增长率和新生幼溞体长在高磷处理组显著高于中磷和低磷处理组,但在中磷和低磷处理组无显著差异;首次生殖时间在高磷处理组显著短于中磷和低磷处理组,但在中磷和低磷处理组无显著差异.结果表明,食物的磷缺乏降低了两种枝角类的内禀增长率和幼溞生长速率,并延长了性成熟时间;盔型溞的内禀增长率、首次生殖时间和平均每窝产仔量等生活史参数受食物磷限制的程度小于脆弱象鼻溞,导致盔型溞对脆弱象鼻溞有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217.
太湖新银鱼、鲚鱼的食性比较及相互影响分析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在太湖,通过对263个太湖新银鱼和鲚鱼胃含物样本的食物组成分析和比较,研究了两种鱼类间的食物关系;并结合太湖历年鱼类渔获量资料,对渔获量变化间可能存在的相互影响进行了偏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太湖新银鱼在4月份的食物中以桡足类为主,占个数的70.11%±10.57%,其次是枝角类,为29.84%±10.62%,轮虫的数量极少,仅占0.05%±0.11%;在4月份1 鲚鱼的食物中以枝角类为主、占79.35%±11.42%,桡足类占19.97%±10.78%,而轮虫和虾的数量很少,分别占0.49%±0.45%和0.20%±0.44%.而在9-10月份0 鲚鱼的食物中,枝角类占89.77%±13.69%,桡足类占7.84%±11.53%,轮虫占2.39%±4.95%;用Pianka提出的公式,计算两种鱼类在4月份5个采样点的饵料重叠系数平均为0.4739±0.2810,没有达到Keast提出的Ojk>0.7的严重重叠水平;计算5个采样点的相同食物组成比平均为46.42%±20.32%,和饵料重叠系数接近.而偏相关分析表明:两种鱼类数量变化间的相关关系是负向的,且随着鱼类密度的增加,负相关关系的显著水平有不断提高的趋势.如1973-1984年期间的负相关关系远没有达到显著水平(r=-0.2531 p=0.584),而1985-2004年期间的负相关关系接近显著水平(r=-0.4395 P=0.101).分析认为:太湖新银鱼和鲚鱼的食物虽有重叠,但通常情况下食物竞争并不激烈;种群数量变化间的相互影响是负向的,没有达到显著水平.可能仅在两种鱼类密度很高时,激烈地食物竞争才会发生、并主要表现为对哲水蚤和剑水蚤的竞争;且数量间负向的相互影响有加强趋势.  相似文献   
218.
竞争是调控水体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生物因素之一.根据"大小效率假说",大型滤食性枝角类对小型枝角类有竞争优势.然而,大型滤食性枝角类体内磷含量通常高于小型枝角类,生长比小型枝角类更容易受食物磷缺乏的影响,食物的磷缺乏可能会改变大型枝角类和小型枝角类之间的竞争结果.本研究比较分析了食物碳磷比对两种常见枝角类(盔型溞(Daphnia galeata)和脆弱象鼻溞(Bosmina fatalis))的种群增长率、种群密度及种间竞争关系的影响.实验设计了3个食物质量处理组:高磷(碳:磷=105)、中磷(碳:磷=740)和低磷(碳:磷=2400),食物浓度均为2 mg C/L蛋白核小球藻(Chlorella pyrenoidosa);针对每一个食物质量处理组,盔型溞和脆弱象鼻溞分别单独培养或混合培养.盔型溞和脆弱象鼻溞平均最大种群密度分别为378~893和364~2399 ind./L;平均种群增长率分别为0.11~0.14和0.09~0.16 d-1;平均体长分别为1.53~2.50和0.25~0.35 mm.种群增长率和体长均随着食物碳磷比的升高而显著下降,而最大种群密度在中磷处理组显著高于其它两个处理组.盔型溞种群增长率在单独培养和混合培养间无显著差异;脆弱象鼻溞种群增长率在混合培养时显著低于单独培养时.在高磷和中磷处理组,盔型溞最大种群密度在单独培养和混合培养间无显著差异,在低磷处理组,混合培养时最大种群密度显著低于单独培养时;在高磷处理组,脆弱象鼻溞最大种群密度在单独培养和混合培养间无显著差异,在中磷和低磷处理组,混合培养时显著低于单独培养时.结果表明,在食物碳不缺条件下,不管食物磷是否缺乏,盔型溞均比脆弱象鼻溞有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219.
张镇  陈非洲  周万平 《湖泊科学》2009,21(5):700-704
用花神湖、玄武湖、南湖的湖水培养隆腺溞,探讨不同营养水体的自然食物对隆腺溢生长、繁殖的影响,花神湖氮、磷营养盐浓度和浮游植物生物量均很低,用花神湖湖水培养的隆腺溞生长缓慢,个体在没有繁殖前就全部死亡,玄武湖氮、磷营养盐浓度和浮游植物生物量均低于南湖,但用玄武湖湖水培养的隆腺潘在生长速率、平均体长、生殖量上均高于用南湖湖水堵养的隆腺溞,实验结果表明:不同营养盐条件下,湖泊中浮游植物的组成有较大的差别,这种差别会对浮游动物生长、繁殖产生影响;在浮游植物种类和生物量适宜时,隆腺溞有较大的生殖量,浮游植物种类组成、浮游植物生物量的过低或过高都会抑制降腺溞的生长、生殖.  相似文献   
220.
沙中土 《地图》2006,(5):72-73
水是生命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人体的70%左右是由水组成的,身体缺水会直接影响到人体功能的各个环节,俗话说的"饥能挡,渴难挨"就表明水在生存中比食物更为重要。没有食物,正常人一般能存活20天左右,但是如果没有水,连3天也活不了。所以对于户外探险者和野外工作人员来说,水是生死攸关的命脉,也是必须要优先考虑的问题。在野外活动中不要等水用光了再想着去找水,我们要多掌握如何取水的常识,再加上敏锐与细致的观察力,相信大家在野外就不会为水问题所困扰了。水在何处?一般来说自然界的水源有地表水,如江河、湖泊、溪流等;地下水,如井水、泉水等;天上水,如雨水、雪水、露水及溶化的冰块等;生物水,一些植物、动物就含有丰富的水,如野芭蕉、竹子、仙人掌、鱼类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