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5篇
  免费   27篇
  国内免费   39篇
测绘学   49篇
大气科学   15篇
地球物理   26篇
地质学   80篇
海洋学   68篇
天文学   3篇
综合类   30篇
自然地理   120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25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23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18篇
  1997年   51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1篇
  1944年   1篇
  193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81.
为探究牡蛎"华南1号"早期发育的盐度适应性,本研究以目前北部湾海域的香港牡蛎(Crassostrea hongkongensis)养殖群体为对照组,在水温28~29℃、pH为8.1~8.2条件下,分析了不同盐度(3、8、13、15、18、23、28、33)对牡蛎"华南1号"的胚胎、幼虫发育和稚贝生长的影响。研究显示,不同盐度下牡蛎"华南1号"的受精率和孵化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且牡蛎"华南1号"的适宜受精盐度为13~23,对照组的适宜受精盐度为13~18。相同盐度条件下,牡蛎"华南1号"与对照组浮游幼虫期的壳高生长指标差异显著(P0.05),牡蛎"华南1号"不同盐度组间差异显著(P0.05)。不同盐度条件下,牡蛎"华南1号"在幼虫发育阶段和早期稚贝的生长速率和存活率均随着盐度的增加"先升后降",且不同盐度组间差异显著(P0.05),高盐33和低盐3条件下幼虫生长缓慢且存活率较低,牡蛎"华南1号"幼虫的附着率和存活率在盐度13~23时较高。研究结果表明,牡蛎"华南1号"在浮游幼虫和早期稚贝阶段生长速度快于对照组群体(P0.05),且浮游幼虫和稚贝生长的适宜盐度为8~28,最适盐度为13~23;对照组幼虫和稚贝生长的适宜盐度为8~23,最适盐度为13~18。与对照组群体相比,牡蛎"华南1号"适宜盐度较对照组由18提高到23,盐度适应范围广,且具有明显的生长优势。  相似文献   
382.
为了评估香港牡蛎二倍体及三倍体幼虫生物学特征,于2013~2015年,在湛江和北海两地比较了二倍体及三倍体幼虫生长、存活及变态差异,计算了三倍体优势率,评估了倍性与环境效应互作对其表型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三倍体D形幼虫显著大于二倍体幼虫,之后,伴随着个体增长,生长优势逐渐增大,15日龄时的三倍体优势率为8.9%~9.1%。三倍体幼虫存活力与二倍体相当,未出现大量致死现象。三倍体变态规格显著大于二倍体,其优势率为5.1%~5.3%;三倍体变态时间显著低于二倍体,但其变态率与二倍体相当,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经过双因子分析模型的方差分析检测,发现倍性和环境效应都会对香港牡蛎幼虫生长产生显著影响(p<0.001),环境是影响幼虫存活率及变态的主要因子(p<0.05)。  相似文献   
383.
盐度胁迫对香港牡蛎部分生化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究盐度胁迫下香港牡蛎(Crassostrea hongkongensis)生化指标的变化规律,了解盐度适应过程中牡蛎的代谢机制,本研究以盐度0、8、16、32、40为胁迫盐度,以正常海水(盐度24)为对照,开展香港牡蛎对盐度胁迫的响应研究。结果显示,各实验盐度组糖原含量在盐度胁迫0~8 h内下降,且盐度胁迫幅度越大糖原含量降幅越大,胁迫8 h后则无明显的变化规律。腺苷酸激活的蛋白激酶(AMPK)、组蛋白/蛋白去乙酰化酶(SIRT1)和Na~+/K~+-ATP酶活力的变化规律相似:在0~8 h内,各实验组酶活力均急剧下降(SIRT1上升);8~48 h内,酶活力上升;48~120 h内,酶活力逐渐趋于平稳状态,总体表现为盐度越高,酶活力越强,并与胁迫前有明显差异,且盐度胁迫幅度越高,差异越明显。总抗氧化能力(T-AOC)总体表现出高盐胁迫下随时间的增加而升高,低盐胁迫下随时间的增加而降低,且盐度胁迫幅度越大,T-AOC活力的变化幅度越大。实验结果初步表明,香港牡蛎糖原含量与渗透压调节存在一定的关系,AMPK、SIRT1、Na~+/K~+-ATP酶活力及T-AOC均与渗透压调节密切相关,且在高盐胁迫下随时间的增加而升高,低盐胁迫下随时间的增加而降低。  相似文献   
384.
许志桦  刘开智 《地理学报》2019,74(2):253-265
全球化时代城市问题越来越多的以尺度问题的形式出现,尺度理论为分析城市发展背后的各种动力及其影响提供了新的视角。回归后,特区政府如何与位于不同尺度上的地域组织相互作用,进行尺度重组,是探究香港城市发展与管治的关键问题。本文考察广深港高速铁路香港段从项目构想、方案设计,到咨询及申请拨款的全过程,识别这个过程所涉及的不同尺度的作用者,分析他们的作用方式及作用结果。研究表明,回归后,特区政府主动向上尺度重组以拓展香港发展的腹地,政府间的制度性合作是其尺度重组的重要方式。同时,香港逐渐成长的市民社会是参与城市发展尺度重组的重要力量,地方行动者运用尺度政治从多个尺度建构话语和采取行动,对特区政府的方案进行抗议并引发整个社会的讨论。对香港的案例分析可加深对体制转型背景下地域组织尺度重组的认识,丰富尺度重组的理论内涵;也有助于国家客观地了解香港,为制定合理的政策提供科学依据。此外,内地市民社会逐步萌芽成长,案例中特区政府与香港市民社会互动的经验与教训可为内地政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85.
保护海岛资源科学开发和利用海岛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海岛是我国经济发展中一个很特殊的区域。一般地,把陆域面积大于500m^2的称之为岛,小于500m^2的称之为礁。我国是世界上海岛最多的国家之一。据统计,在我国6500余个海岛中(未含海南岛、台湾岛及台湾省224个海岛、香港183个海岛和澳门的3个海岛),绝大部分无人  相似文献   
386.
“2010年香港全球农业监测系统国际会议”将于9月29~30日在香港召开。 农业生产是许多国家的经济基础。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生活条件的逐步改善,全球对粮食需求不断增加。因此,加强对全球农业生产的监测,及时提供农作物种植面积和作物生长状况的准确资料,可以为各国农业决策者提供及时和准确的信息,提高农业政策的效率。  相似文献   
387.
香港九龙破火山的地层结构与划分讨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香港岛—九龙半岛地区以往火山地层的划分主要依据岩性特征,基本不考虑火山构造和火山岩相的鉴别,由于陆相火山岩区特有的岩性岩相时空上的复杂多变,导致地层组越划越多,不能合理进行区域地层对比,更无法通过火山地层划分恢复古火山活动过程。笔者等在该地区开展了野外路线地质调查和火山构造—火山岩相研究,鉴别出九龙复活破火山机构,在此基础上确定火山地层主要由同一期普林尼式喷发形成的冷却单元构成,有类似的地层结构,结合年龄资料和区域地质对比,它们基本上可归入同一地层组;同时,分析了陆相火山地层的划分方法,指出岩石地层单位划分不能作为主要方法;冷却单元或流动单元才是合理划分陆相火山地层的基本单位。  相似文献   
388.
香港九龙复活破火山的鉴别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香港主城区座落在香港岛一九龙地区的九龙花岗岩体上,该花岗岩体平面形态呈直径约11km的圆形,周边火山岩群山环绕,构成特殊的圆形盆地地貌,以往曾有人认为是陨石坑。笔者根据前人地质资料分析并经实地考察,认为该地貌形态实为大致以尖沙咀为中心的一个大型晚中生代复活破火山机构,九龙花岗岩体为破火口塌陷后侵位的中央侵入体,周围火山地层产状围斜内倾,发育环形断裂(主要为高角度正断层)和放射状断裂,具典型复活破火山特征,可称之为“九龙复活破火山”。  相似文献   
389.
香港岛屿的形成与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过野外考察和室内光弹实验等测试表明,香港地区岛屿的形成与演变机制,是以断裂构造为基础,海陆变迁为动力,形成的年代是全新世中期大温暖期高海面。  相似文献   
390.
本研究采集了在鱼虾混养池塘育肥的香港牡蛎样品,监测牡蛎体质量、软体组织质量、出肉率,以及闭壳肌、外套膜和鳃的δ13C和δ15N值随育肥时间的变化,计算了牡蛎3种软体组织的代谢率常数m和碳、氮稳定同位素周转时间,为开展综合养殖池塘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研究提供基础数据。结果显示:经过44d的育肥,虽然牡蛎体质量无显著增加(P>0.05),但软体组织质量和出肉率显著上升(P<0.05)。育肥期间牡蛎外套膜、闭壳肌和鳃的生长与整个软体组织的生长基本同步。牡蛎各组织的δ13C和δ15N值在育肥16d后就显著减小(P<0.05)。比较同一天采集的组织,牡蛎闭壳肌的δ13C和δ15N值都显著大于外套膜和鳃(P<0.05),而外套膜和鳃的δ13C和δ15N值则无显著差异(P>0.05)。闭壳肌和外套膜的代谢周转常数m为0,其碳、氮稳定同位素周转完全由生长决定,因此闭壳肌和外套膜碳、氮稳定同位素的周转时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