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3篇
  免费   28篇
  国内免费   15篇
测绘学   134篇
大气科学   25篇
地球物理   65篇
地质学   46篇
海洋学   24篇
天文学   15篇
综合类   33篇
自然地理   34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24篇
  2014年   27篇
  2013年   27篇
  2012年   25篇
  2011年   24篇
  2010年   23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23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32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22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51.
回顾过去2000年中国气候变化的研究历史,总结了本领域在最近10年的新成果,并对未来研究动向进行了展望。主要内容包括:代用证据采集、过去2000年温度序列重建与冷暖期辨识、降水及干湿序列重建与变化特征分析、过去千年气候变化模拟与机制诊断、历史气候变化影响分析等。主要进展体现在:加密了中国气候变化代用资料的空间覆盖度,提升了2000年气候变化序列重建、资料分析和影响辨识等研究的定量化程度,深化了对中国过去2000年气候在年代—百年尺度的变化特征及其形成机制与影响的认识。为进一步揭示地球系统的变化规律,特别是更深入认识中国气候的时空变化规律提供了更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52.
2008年攀枝花6.1级地震序列精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傅莺  龙锋 《中国地震研究》2015,29(3):363-372
利用四川和云南区域数字地震台网震相到时资料,并结合Hypo2000+HypoDD对2008年8月30日攀枝花MS6.1地震序列进行了定位。定位结果表明,地震序列的震中在空间上呈近南北向展布,余震密集区长度约为30km,主震震源深度约为14km。序列深度的分布范围主要为0~4、5~20km,而4~5km范围显示为明显的少震层。沿序列长轴的深度剖面显示,余震区中段存在1个不规则的少震的“空区”,为1955年6?级地震的破裂区,该地震发生在空区的南端。分析认为,2008年8月30日攀枝花MS6.1地震是由汶川8.0级地震后的应力调整造成未破裂的小凹凸体发生破裂所致。余震密集分布区沿垂直于破裂长轴的两个剖面则显示在其北端地震震源分布更深,且断层面向NW倾斜,与已知的红格断裂的倾向一致。  相似文献   
53.
针对现有速度场模型采用数据少、现势性不强的问题,详细论述了速度场模型建立的数据获取与处理方法,利用中国大陆地壳运动监测网络中260个连续运行基准站2011~2015年的连续观测数据,采用GAMIT/GLOBK与GMT软件,获得高精度的定位及速度成果,并基于上述速度成果采用克里金插值法构建了中国大陆地壳运动速度场1°×1°格网模型。最后利用IERS公布的中国区域7个IGS站实测速度以及全国范围内均匀分布的陆态网络区域站实测速度,对模型内插结果进行检核,验证了模型的现势性、精确性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54.
分析ITRF2000和ITRF2005下得到的测站坐标、基线长度、水平速度场的差异。结果表明:经过坐标转换后,测站坐标差异为毫米级,基线差异在1 mm以内;ITRF2000和ITRF2005下水平速度场的差异随研究范围的缩小而减小,大尺度区域的水平速度场差值在1 mm/a以内,方向上存在2°左右的系统差,而对于中等尺度区域,该差异在数值和方向上均不显著。  相似文献   
55.
过去2000年中国气候变化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总结了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在过去2000年中国气候变化研究方面的主要进展,并对未来研究动向进行了展望。在过去10余年中,中科院地理资源所的历史气候变化研究在已有基础上,面向国际本领域研究的前缘科学问题,开展了大量研究工作,在代用资料的收集、整理与数据库建设,温度与降水变化重建以及气候变化的时空特征分析等方面取得了许多新成果。未来不但需要进一步利用历史文献、树轮等气候变化重建手段,加强高分辨率的气候变化重建工作,加密气候变化代用资料的空间覆盖度,并结合历史气候模拟等手段,深入开展气候变化动力学机制研究;而且还需要进一步利用地理资源所在本领域已积累的研究优势,开展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与人类相互作用等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56.
利用Hypocenter和Hypo2000地震定位法对2008年8月30日至2008 年11月30日四川攀枝花-会理发生的地震序列进行精确定位,就两种定位法的震中分布、深度剖面、地震震中平面距离差、震源深度做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Hypocenter地震定位法与Hypo2000地震定位法定位结果比较吻合,定位效果较好.从Hypo2000方法给出的定位结果可以看出震中集中和收敛更清晰地勾画出了地震断层的空间走向.地震序列震中呈近南北方向分布, 总长度约37 km..地震序列主要集中在元谋断裂带,震源深度的优势分布在5~15 km之间, 平均震源深度为9.7 km.  相似文献   
57.
随着国家电网公司空间信息服务平台的建设和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CGCS 2000)的启用,迫切需要将各省不同坐标系的空间数据统一转换到CGCS 2000,从而实现电网空间信息服务平台的纵向贯通及空间数据资源的整合和共享。本文根据电力GIS空间数据资源的特点及行业情况,阐述了电网GIS中现有成果从独立坐标系向CGCS 2000转换的实现,并提出了对转换成果的验证方法。  相似文献   
58.
为了加速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的推广进程,中国地质调查局要求各地勘单位将其他坐标系下的地质图数据转换为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本文根据K51E011016(铁岭县幅)数据转换工作的一些经验和体会.总结了地质图数据转换的工作流程,希望本文对即将从事该项工作的同行们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59.
陈合忠 《东北测绘》2013,(4):161-163,166
利用GPS相关技术,通过对比,分析了新疆大地控制网点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成果在新疆测绘领域应用情况,验证了相关的数学精度,并提出了相关的应用分析结论。  相似文献   
60.
畅毅  畅鑫  陈信华 《测绘工程》2013,22(3):74-79
介绍目前几个主要的GNSS在线数据处理系统,着重利用其中5个GNSS在线数据处理系统对某工程控制网的观测数据进行多个方案的处理;对处理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检验其内符合精度;再利用框架和历元转换理论和方法,将多个系统处理获得的不同ITRF框架下2011即时历元的观测点坐标转换归算到CGCS2000坐标下进行对比,结果表明:GNSS在线数据处理系统完全能够满足工程控制网的数据处理、精度要求以及成果提交等需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