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8篇
  免费   63篇
  国内免费   20篇
测绘学   68篇
大气科学   20篇
地球物理   191篇
地质学   34篇
海洋学   13篇
天文学   6篇
综合类   38篇
自然地理   1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19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47篇
  2014年   65篇
  2013年   23篇
  2012年   33篇
  2011年   27篇
  2010年   33篇
  2009年   38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01.
分别利用EGM2008模型和地面实测重力资料反演川滇地区构造应力场,并总结分析川滇地区构造应力场特征。结果表明,EGM2008模型和地面实测重力资料的反演结果较为一致|川滇地区构造应力场复杂,龙门山断裂带和嘉黎断裂带地区构造应力分布明显、聚集程度高,构造应力均值也较大,反映了该地区构造运动活跃,与地震历史资料相对应。  相似文献   
202.
分布于地震破裂带上的断层岩具有高孔隙度的特征.该特点造成了其弹性波速度与结晶岩石和沉积岩存在明显的差异.确定断层岩的弹性波速度与孔隙度和矿物组成的关系对于利用地震资料探测深部断层和测井资料的解释至关重要.在10~600 MPa条件下,本文对地震断层岩的纵波波速(Vp)和总孔隙度(φt)进行了测量,并深入分析了Vp与孔隙度的关系.结果表明在10~600 MPa的压力范围内,Vp(p)随着压力的增高呈现对数增加,其增长率随着压力的上升而逐渐减小,遵从∂Vp(p)/∂p=av/p的变化规律.断层岩中的孔隙度随着压力的增高呈对数减小.与传统的认识不同,实验发现在压力高达600 MPa以上,大多数断层岩中仍然可以残留可观的孔隙量.分析显示Vp与总孔隙度及总粘土含量呈负线性相关.该发现有助于认识深部流体的活动通道特征,有助于理解断层带中存在大量粘土矿物、断层带内的物质可被大量带出、围陷波的形成等地质和地球物理现象.  相似文献   
203.
冀战波  王琼  王海涛  解朝娣 《地震学报》2014,36(6):997-1009
在离散波数法基础上计算2008年3月21日新疆于田MS7.3地震造成的近场区域完全库仑应力变化, 分析该变化对余震发生所产生的影响, 得到了此次地震在2008年10月5日乌恰MS6.8地震震中处所产生的动态库仑破裂应力变化. 计算结果表明, 该地震近场区域库仑应力变化图像演化大概持续了60 s, 库仑应力变化对余震的触发率达到90%以上, 其中动态库仑应力变化图像更好地解释了余震的分布. 余震震中处的完全库仑应力变化计算结果表明, 其动态库仑应力变化远远大于静态库仑应力变化. 于田MS7.3地震在乌恰MS6.8地震震中处造成的最大动态库仑应力变化为0.12 MPa, 说明后者可能受到了于田MS7.3地震的动态应力触发作用, 但不显著;而静态库仑应力则对其影响很小.   相似文献   
204.
芦山地震、汶川地震与龙门山地区水汽异常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龙门山地区水汽动态的分析研究表明,在2013年芦山MS7.0地震和2008年汶川MS8.0地震前,龙门山地区大气相对湿度异常频次都出现了先逐年下降,然后快速回升的过程;下降时间较长,10a以上,上升时间较短,1~2a;震中位于异常频次相对下降和上升幅度都是最大的中心或邻近区域。在地震孕育中期阶段发生水汽异常趋势变化的原因可能是由于岩层裂隙的张合、地下流体的运动和地热能的变化,影响地面温度和潜热交换的速度所致。在地震孕育的中长期阶段(10a~几a),地壳岩石受压缩变形,孔隙、裂隙不断闭合或减少,由地下释放的热水、热汽减少,潜热交换速度也随之降低,相对湿度异常频次表现为逐年下降的趋势。在地震孕育的中短期阶段,地壳岩石变形进一步加大,可能导致微破裂不断扩展,由地下释放的热水、热汽由减少转为增加,潜热交换速度由降低转为迅速增加,相对湿度异常频度也表现出由逐年下降转为突发的快速上升。  相似文献   
205.
2008年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及其他相关事件的概要回顾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2008年1~2月,我国南方地区遭受50年不遇的雨雪冰冻天气.2008年3月上旬,澳大利亚南部大部分地区经历破纪录的热浪.5月2日,20年来亚洲破坏力最强的热带气旋"纳吉斯(Nargis)"给缅甸造成有史以来最严重的灾害.2008年大西洋飓风季,"古斯塔夫(Gustav)","汉娜(Hanna)"和"艾克(Ike)"等强飓风给加勒比海地区和美国部分地区造成严重洪灾.入秋以后,我国华北、黄淮、西北东北部及四川西部、西藏等地遭遇严重干旱.2008年,全球平均气温比过去30年(1961~1990年)的平均温度高出0.31℃,全球极端天气和气候灾害并没有缓和的迹象;我国也经历了许多极端天气和气候灾害.  相似文献   
206.
Since 2001, there have occurred in succession the 2001 Kunlun Mountains M S8. 1earthquake,the 2008 Wenchuan M S8. 0 earthquake,the 2010 Yushu M S7. 1 earthquake and the 2012 Lushan M S7. 0 earthquake in the periphery of the Bayan Har block. By comparison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eismic strain release variations before and after the Kunlun Mountains M S8. 1 earthquake in the same time length in the geodynamical related regions,we found that the seismic strain release was obviously enhanced after the earthquake in the Longmenshan area,Batang area,and the NS-trending valleys at the west of the Hot Spring Basin. The Wenchuan earthquake occurred in the first area,and the Yushu earthquake is related to the second area. After the earthquake rupture occurred on the East Kunlun fault zone on the northern boundary of the Bayan Har Block,crustal materials on the south side of the fault zone migrated to the southeast,leading to a concentration of tectonic deformation in the Longmenshan thrust belt, e ventually rupturing on the Longmenshan thrust belt. This earthquake case illustrates that seismicity enhancement zones are possibly prone to long-term destructive earthquakes. After the M S7. 3 earthquake in Yutian,Xinjiang on February 12,2014,earthquake frequency and seismic strain release markedly increased in the junction area between the eastern Qilian Mountain tectonic belt and the Altun Tagh fault zone,where more 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to the long-term seismic risk.  相似文献   
207.
We successfully employ an automatic centroid moment tensor(CMT) inversion system to infer the CMT solutions of the February 12,2014 MS7.3 Yutian,Xinjiang earthquake using near-field seismic waveforms(4° < △ < 12°) observed by the virtual China seismic networks,which have been recently set up.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is event occurred on a rupture plane(strike 243°,dip 70°,and rake-18°),showing left-lateral strike-slip faulting with a minor normal-faulting component.The centroid in the horizontal direction is located nearly 13 km east of the epicenter(36.123° N,82.499° E),and the best-fitting centroid depth is around 10 km.The total scalar moment,M0,is retrieved with an average value of 3.05 × 1019N·m,corresponding to moment magnitude MW6.92.Most of the energy is released within about 14 s.Moreover,we discuss about the potential application of this system in earthquake disaster decision.  相似文献   
208.
李金  王琼 《中国地震》2015,31(1):110-120
基于新疆及西藏区域数字地震台网的宽频带资料,采用CAP方法反演了2014年2月12日于田7.3级地震的前震、主震及早期MS≥3.5余震序列的震源机制解。结果显示,此次7.3级强震为带有正断分量的走滑型地震,结合震源区的构造和余震分布,节面I走向241°/倾角90°/滑动角-22°,判定该节面代表了主震的发震断层面。主震主压力轴方位为194°,与该区历史中强震主压应力P轴方位近NS向较为接近。其5.4级前震和主震震源机制解具有较高的一致性。18次余震中有10次为走滑型地震,其中6次为正断型,2次为逆断型,且70%的地震的P轴方位近SN向。此次7.3级地震序列震源深度为5~28km,而大部分地震为15~20km,略大于本文得到的主震震源深度10km。  相似文献   
209.
GLOBK软件采用卡尔曼滤波算法对基线解进行网平差,计算之前要对参考站的先验坐标施加适当的约束。使用我国大陆地区8个IGS站的相关数据,讨论了参考站先验坐标施加不同约束时对未知站坐标的影响,并对ITRF2008中各站坐标和速率的相互融洽度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X、Y、Z三方向均约束在0.003~0.010m之间,解算质量较好。GLOBK在定义参考框架时能够自动剔除质量不好的参考站,平差时可以适当多选IGS站作为参考站。  相似文献   
210.
利用最新的全球引力位模型-EGM2008对经典的重力异常阶方差模型进行了分析比较,分析表明,经典的阶方差模型由于限于当时的观测条件,已经不能准确地描述扰动场元在各个频段的频谱分布。在Moritz阶方差模型基础上,利用EGM2008位模型获得的2160阶阶方差重新构建了新的分段重力异常阶方差模型-TSD模型,该模型与EGM2008位模型计算的阶方差比较其标准差和均值分别为0.25mgal2 、0.0 。利用TSD模型计算了不同频段内大地水准面高、重力异常、扰动重力、垂线偏差四个重力场扰动场元的频谱特征,计算结果表明:扰动场元频谱分布较之传统分析结果有较大的变化,其中重力异常、扰动重力及垂线偏差在中、低频部分的能量有明显的增加而高频及甚高频部分的比重有明显的减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