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53篇
  免费   341篇
  国内免费   640篇
测绘学   71篇
大气科学   836篇
地球物理   121篇
地质学   780篇
海洋学   236篇
天文学   28篇
综合类   105篇
自然地理   157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33篇
  2022年   48篇
  2021年   47篇
  2020年   53篇
  2019年   51篇
  2018年   50篇
  2017年   52篇
  2016年   52篇
  2015年   55篇
  2014年   122篇
  2013年   72篇
  2012年   87篇
  2011年   86篇
  2010年   102篇
  2009年   110篇
  2008年   109篇
  2007年   106篇
  2006年   160篇
  2005年   190篇
  2004年   93篇
  2003年   93篇
  2002年   78篇
  2001年   59篇
  2000年   56篇
  1999年   58篇
  1998年   35篇
  1997年   44篇
  1996年   30篇
  1995年   26篇
  1994年   30篇
  1993年   16篇
  1992年   27篇
  1991年   33篇
  1990年   24篇
  1989年   2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4年   1篇
  1973年   1篇
  1954年   1篇
  1947年   1篇
  1946年   1篇
  193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5 毫秒
921.
孙存礼 《江西地质》1998,12(2):101-108
《江西省岩石地层》是地矿部“八五”项目《全国地层多重划分对比研究》的子课题。项目组以现代地层学———地层多重划分的理论为指导,以岩石地层单位的划分为依据,对江西近百年来的大量地层资料及400多个地层名称,进行了全面清理。经筛选,最终共确定江西正式岩石地层单位名称219个(含引用外省的少量岩石地层名称),其中群级单位20个、组级181个、段级18个,包括新建岩石地层单位15个。  相似文献   
922.
基于1960-2018年均一化日最高气温(Tmax)资料,发现中国大部分区域高温初始发生日期(FirstEHD)呈提前趋势,但华北地区一些站点呈推迟趋势,这主要由上述区域Tmax的长期变化趋势决定,但Tmax变率的影响也不可忽视.FirstEHD的变化趋势在1990s出现年代际转折,其中新疆,华北和长江流域在1990s前后FirstEHD变化趋势的符号发生变化,华南地区则表现为1990s前后FirstEHD趋势幅度的不同,但符号保持不变;研究表明FirstEHD趋势的年代际转折转折与大气环流年代际趋势的变化紧密相关.  相似文献   
923.
利用3种百年时间尺度的海温资料,探讨了印度洋偶极子(India Ocean Dipole,IOD)向海盆一致模(Indian Ocean Basin,IOB)年际转变的年代际变化,结果发现1940—1970年几乎不存在这一转变现象,1970年以后该现象则十分显著。研究表明,IOD与ENSO之间海气耦合作用的年代际变化是这一转变现象的主要原因,1940—1970年IOD与ENSO之间发生发展相互独立,而1970年以后联系密切。通过进一步对物理量场的诊断分析,揭示了其中主要的动力机理:1970年以前,热带印度洋上空形成的季风环流异常无法与热带太平洋的沃克环流异常进行耦合,IOD事件发生时无法与热带太平洋产生联系。反之,1970年以后,热带两大洋上空两个纬圈环流异常之间耦合作用强烈,正(负) IOD事件发生时,通过海气相互作用,促进El Niño (La Niña)发展,印度洋又会受到来自ENSO的正反馈作用。因此这种“齿轮式”耦合模型能一直持续到冬季和次年春季,热带印度洋上空持续受到东(西)风异常的影响和低层环流的引导,西印度洋有次表层暖水的流入(出),加上印度洋本身海盆尺度较小,西边的暖(冷)水区显著增大,东西海温异常差异迅速减小并向海盆一致变暖(冷)转变,导致了后期冬季、春季正(负) IOB事件的出现。  相似文献   
924.
以往的研究已证实,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副高)在1970s后期减弱东退.基于大气模式(CAM4)的理想型海温强迫试验,结果表明:副高的东退可能是大气对于正位相太平洋年代际振荡(PDO)的相应.伴随着PDO转变为正位相,西太平洋至印度半岛以及热带东太平洋的对流加热增强,大气表现为Gill型响应,在亚洲大陆至西太平洋上空低层产生气旋性异常,有利于副高东退.同时,高层产生反气旋异常,使得东亚西风急流加强和向南扩展,进而调节西太平洋上空的次级环流,进一步有利于副高东退.  相似文献   
925.
本文基于1961~2018年华北地区均一化逐日降水资料和ECMWF(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RA5全球再分析环流资料,采用一种综合考虑降水量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线影响的雨季监测标准,计算了华北雨季起讫日期和降水量,在此基础上讨论了华北雨季季节内进程的水汽输送特征。重点分析了降水量与水汽收支的年代际变化关系,揭示了水汽输送的时空变化规律及其对华北雨季降水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华北雨季每年的起讫日期不同,从而每年雨季发生时段和季节内进程不同。(2)降水的形成与水汽输送及其辐合密切相关,有四个水汽通道维持华北雨季降水,即印度季风水汽、东亚季风水汽、110°E~120°E之间越赤道气流向北的水汽输送和40°N附近中纬度西风带水汽。(3)华北雨季降水和净水汽收支具有相似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分别在1977、1987、1999年发生突变,总体呈现“减—增—减”的阶段性变化趋势,两者位相转变相关性很强。(4)水汽输送的强弱和到达华北时间的早晚均对雨季降水多寡有重要影响。华北多雨年代与少雨年代水汽通量有明显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在多雨年代,西北太平洋为反气旋式环流异常,偏南水汽强盛,并且与中高纬西风带异常偏西水汽汇聚于华北,华北地区水汽辐合偏强;考虑季节内进程,水汽到达华北的时间早、强度大,停留时间长、辐合强,减弱的时间晚;而在少雨年代,我国东北地区、朝鲜半岛及日本海附近为气旋式环流异常,华北地区由南向北的水汽输送偏弱,水汽辐散明显加强;季节内进程表现出与多雨年代相反的特征。(5)考虑华北地区四个边界的水汽收支,南边界和西边界有最大、次大水汽输入,二者的年代际变化是影响雨季降水年代际变化的重要因素。在多雨年代,南边界和西边界水汽净输入很强,但北边界的输出也很强;在少雨年代,南边界和西边界水汽净输入很弱,但北边界转为输入,这是区别于多雨年代的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926.
经皓童  孙建奇  于水  华维 《大气科学》2021,45(5):1087-1098
本文利用1960~2017年中国西南地区115个台站观测降水资料和日本气象厅发布的55年再分析资料集,研究了中国西南地区5月降水变异的主导模态及其与阿拉伯海季风的关系。结果显示,中国西南地区5月降水的第一主导模态主要表现为全区一致的变异特征;该模态与同期5月阿拉伯海季风强度异常关系密切,但两者的关系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发生了显著的年代际变化。在1960~1976年,阿拉伯海季风异常所引起的低层大气环流和水汽输送异常主要集中在阿拉伯海到孟加拉湾一带;阿拉伯海季风异常所引起的大气环流不能到达中国西南地区,因此它对中国西南地区5月降水的影响偏弱。但在1981~2017年,阿拉伯海季风异常可以导致整个北印度洋到南海地区的大气环流异常,进而引起中国西南地区水汽和垂直运动的变化,最终对该地区5月降水产生显著的影响。进一步的研究显示,阿拉伯海季风与中国西南地区5月降水关系的变化可能与季风自身的年代际变率有关。阿拉伯海季风在20世纪70年代末之前变率偏弱,其引起的环流异常也偏弱;相反在20世纪70年代末之后,其变率增强,它引起的大气环流异常也偏强,可以延伸到中国西南地区,进而影响到西南地区的5月降水。因此,季风变率的强弱可能在季风对西南地区5月降水的影响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27.
利用JRA-55再分析资料和中国824站日最低气温数据,分析了1961—2013年冬季中国东北地区极端低温的年代际变化及其动力成因。结果表明:东北冬季极端低温1980s中期前频发,1980s后期到2000s初少发,2000s后恢复多发。这与贝加尔湖阻塞高压频次偏多—偏少—偏多的同步年代际变化直接相关,与北极涛动(Arctic Oscillation,AO)和准定常行星波活动的年代际振荡相联系。相比于1980s中期前,1988—1999年期间行星波沿极地波导向平流层的传播减弱,引起高纬度平流层下层E-P通量辐合变弱;而行星波沿低纬波导往副热带对流层上层的传播增强,造成副热带对流层中上层E-P通量辐合增强。行星波E-P通量散度的异常由于波—流相互作用,分别导致了极夜急流加强、副热带急流减弱,因而AO增强,不利于贝湖阻高建立和环流经向型发展,极端低温减少。2000—2013年,行星波活动相反,导致AO减弱,贝湖阻高多发,极端低温恢复增多。  相似文献   
928.
929.
八十年代以来海洋地质学的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前言近20年来,海洋地质学是地球科学中发展最迅速、最活跃的科学之一。新思潮、新学说、新方法、新技术的不断涌现,各学科间的互相渗透,向宏观和微观的深入,向海洋深处和海洋地球的扩张等等,把海洋地质学的研究推进到一个新阶段。特别是70年代以来,由于“地球动力学计划”(GDP,1972—1977)、“国际海洋考察十年计划”(IDOE,1971—1980)、“深海钻探计划”、“岩石圈动力学和演化计划”以及“海洋卫星”的实施,使海洋地质学的研究获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反过来,海洋地质学的进展又为各  相似文献   
930.
厦门岛东南海岸贝壳层与风沙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最近调查发现,厦门岛东南海岸剖面出露了三段长总计约15m、厚度0.4m的古贝壳层。该层在高潮线之上1m处,直接覆盖在古海滩沙之上,顶部被厚度达4-5m的三层风成沙所覆盖。本文根据贝壳种类鉴定及^14C年代测定和沉积物粒度分析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厦门岛1510a前的古海岸线比现在的海岸线高约1m、现代风成沙最早开始形成于隋唐时期,至今仍存在风沙隐患。为此,建议在开发利用中要因地制宜,防止风沙再度泛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