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21篇
  免费   187篇
  国内免费   109篇
测绘学   49篇
大气科学   20篇
地球物理   598篇
地质学   435篇
海洋学   48篇
天文学   66篇
综合类   35篇
自然地理   66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21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33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27篇
  2016年   37篇
  2015年   32篇
  2014年   58篇
  2013年   58篇
  2012年   37篇
  2011年   60篇
  2010年   46篇
  2009年   76篇
  2008年   71篇
  2007年   75篇
  2006年   72篇
  2005年   66篇
  2004年   45篇
  2003年   52篇
  2002年   49篇
  2001年   29篇
  2000年   37篇
  1999年   29篇
  1998年   26篇
  1997年   26篇
  1996年   36篇
  1995年   43篇
  1994年   35篇
  1993年   25篇
  1992年   21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11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侯康明 《华南地震》1998,18(3):28-34
在室内航,卫片解释及野外1:5万大比例尺活断层地质填图等专项研究的基础上,论证了1927年古浪8级大震主发震断裂皇城-双塔断裂带的几何分段及运动学特征。依据断层的几何特征,活动时期,活动强度可将该断裂带分为3段,分别为皇城盆地段(西段)、上寺段(中段)和冬青顶段(东段)。其中东段是古浪地震的发震段,与西段和中段相比,它具有活动时代新、活动强度大等特点,属全新世活动段。1927年古浪地震的发生与其特  相似文献   
102.
香港地区活动断裂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香港地区的断裂构造颇为发育,主要有北东、北东东和北西向三组断裂。在现今构造应力场作用之下,北东东和北西向断裂组成共轭断裂系统。由于本地区地震活动水平不高,尚难确定哪组断裂与地震活动密切相关。断层泥的热释光资料表明,断裂的最新活动应在晚更新世,断裂的复发周期应在10万年左右。目前尚不能肯定哪条断裂为活动断裂。  相似文献   
103.
系统收集了中国大陆走滑活动断裂带上障碍体(阶区)与地震破裂的资料,探讨了障碍体止裂尺度与地震破裂的关系及其分段意义。统计分析表明,走滑活动断裂带上地震的震级与障碍体的阶距、阶距与次级段长度具有较好的线性关系。障碍体的阶距可以作为判定地震破裂止裂尺度的极重要标志,是进行破裂分段的前提和基础。  相似文献   
104.
1927年古浪8级大震地表破裂特征及形成机制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侯康明 《地震地质》1998,20(1):20-26
野外考察结果表明,1927年古浪8级大地震造成了6段不同规模、不同方向、不同力学成因、不同等级的地表破裂,构成了呈面状分布的复杂地震破裂带,与我国西部地区由走滑断层运动形成的破裂带相比具有较大差异。其中的4段破裂与极震区及余震分布的位置相重合,主体散布在冬青顶北麓一带,沿皇城-双塔活动断裂的东段和武威-天祝活动断裂北段分布,是1927年古浪地震的主破裂带。其余两段分别分布在Ⅸ度区内的皇城-双塔断裂中段和西山堡-滴水崖断裂带上,是高烈度区内的次级破裂。4段主破裂是在统一构造应力场作用下形成的产物,具有统一变形机制。其中冬青顶张性破裂带是发育在山前下方寨-严家新庄逆断层上盘的次级张性破裂,而主破裂是由逆断层运动在寺儿沟滩等处的山前洪积台地上产生的  相似文献   
105.
新的野外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六盘山东麓断裂是一条第四纪以来的活动逆断裂构造带。根据断裂走向、活动时代及活动性质的变化,可把该断裂带分为北、中、南3段。北段以左旋走滑运动为主,中、南段以倾向逆冲运动为特征。活动时代北新南老,水平位错北强南弱。晚第四纪以来断裂活动特征的这种变化与西华山 六盘山条形地块东向滑移受阻及断裂走向的改变有关  相似文献   
106.
太阳活动变化对东亚冬季气候的非对称影响及可能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1959~2013年的观测和再分析资料以及10.7 cm(2800 MHz)太阳射电通量资料, 本文分析了太阳活动变化与东亚冬季气候的相关关系, 分析结果表明:太阳活动变化与东亚冬季大气环流有较好的相关性, 且在太阳活动的强、弱时期该相关关系存在很大差异, 在强太阳活动时期太阳活动变化与东亚冬季气候的联系更为显著, 而在弱太阳活动时期二者之间的直接联系微弱, 这表明太阳活动变化对东亚冬季气候的影响具有非对称性特征。在太阳活动较强的时期, 随着太阳活动的增强, 东亚中高纬对流层中层的大气环流倾向纬向型, 东亚大槽减弱, 850 hPa出现异常偏南风, 地面上西伯利亚高压以及冬季风减弱, 东亚大部分地区气温显著偏高;而在太阳活动较弱的时期, 太阳活动的年际差异与东亚冬季大气环流之间几乎不存在显著联系。分析太阳活动较强和较弱时期纬向平均纬向风的差异发现, 其间平流层行星波活动、热带西北太平洋海表温度的差异可能是造成这种非对称影响的重要原因。在强太阳活动时期, 平流层行星波在太阳活动的异常增强年有异常的从极地向赤道的水平传播, 高纬地区E-P通量(Eliassen-Palm flux)异常辐散, 导致中高纬西风及北极涛动(AO)增强, 同时热带西北太平洋海温异常偏冷, 海陆热力差异缩小, 大气环流经向度减弱, 东亚冬季风偏弱。  相似文献   
107.
Exposures on Wimbledon Hill, SW London, in the Palaeogene London Clay Formation, are described. The 3° slopes are mantled by clayey solifluction (head) deposits, comprising two superimposed sheets, each around 1.2 m thick. The lower sheet exhibits relict sand wedges forming polygons 1.0-1.5 m across, up to 50 mm wide and 1.25 m deep. These have no surface expression. The wedges are sand-filled and modify significantly the hydrogeology and properties of the solifluction mantle. There are no sand wedges in the upper solifluction sheet.The mechanics of emplacement of the lower solifluction sheet are explored and the high initial water content estimated. Subsequent desiccation and consolidation have reduced the thickness of this sheet by at least 35%, thus distorting contained features such as the wedges. An active layer about 0.4 m thick is inferred to have formed in the top of the lower solifluction sheet. No direct dating was undertaken but, by analogy with relevant dated sites in southern Britain and the Netherlands it is inferred that the lower solifluction sheet was emplaced during the first part of the Loch Lomond Stadial and frost-cracked during a subsequent, colder and more arid part. On this basis, following filling of the cracks by sand, emplacement of the upper solifluction sheet would have occurred in the later part of the Loch Lomond Stadial.  相似文献   
108.
Well-preserved Quaternary staircased marine terraces appear on Ras Leona limestone relief. This is a peculiar sector of the Betic-Rif Cordillera, lying in the four-way junction between the Atlantic and the Mediterranean, and Europe and Africa. The age and altitude correlation of the Ras Leona terraces with travertine-covered lateral equivalent terraces fashioned in the neighbouring Beni Younech area, and comparison with those along the Moroccan Atlantic coasts, would suggest that the Ras Leona terraces were mainly formed by eustatic factors. The importance of the eustasy is supported by further comparisons with Spanish and Moroccan Mediterranean terraces and with different marine terraces developed on passive-margin coasts around the world. A tectonic event occurred mainly during the period between the formation of the Maarifian and the Ouljian terraces (i.e., between 370 and 150 ka). The moderate Quaternary tectonic uplift deduced from the marine terraces and its comparison with uplifted marine terraces developed in active subduction setting disagrees with the model of an active eastwards subduction below the Gibraltar tectonic arc.  相似文献   
109.
唐渊  刘俊来 《岩石学报》2010,26(6):1925-1937
青藏高原隆升、周边地貌形成是新生代时期印度-欧亚板块碰撞后的重要响应。在滇西北地区发育了一系列由晚新生代(上新世以来)活动断裂所控制的盆地,例如宾川盆地、洱海盆地、鹤庆盆地、弥渡盆地等。宾川盆地是近南北向程海左行走滑断裂在走滑剪切作用下产生的北西向正断层和北东向走滑断层共同作用而形成的一个较大的拉分盆地。洱海盆地是由两组陡立的共轭张剪性(Transtensional)断层组限定的,为一伸展断陷盆地,总体上反映了近E-W向的区域伸展。滇西北地区发育的其它晚新生代盆地,如弥渡盆地、鹤庆盆地、剑川盆地等,也为区域走滑断裂及其分支断裂所控制,并且这些分支断裂在区域上为一组NE-SW和NW-SE向的共轭正断裂,反映了该区域近E-W向的伸展。将藏东南三江地区发育的活动断裂按照其走向分为三组:(1)NW-SE走向的断裂,如红河断裂、无量山-营盘山断裂等;(2)近N-S向断裂系,以程海断裂、小江断裂等为代表;(3)NE-SW走向的断裂,如丽江-剑川断裂、鹤庆-洱源断裂和南定河断裂等。这些断裂的震源机制解表明地震断裂活动性或者是走滑性质或者是伸展属性,它们的组合型式也揭示出藏东南三江地区在上新世以来表现为近E-W向的伸展。区域上,在藏东北部地区发育的断层构造组合普遍反映了以近E-W向挤压为主导的应力场。推测这一现象为上新世以来藏东地区上地壳围绕喜马拉雅东构造结做顺时针旋转所致,区域上受印度-欧亚会聚过程中印度板块顺时针旋转诱发的差异性应力场制约。  相似文献   
110.
中国太阳能供热采暖技术的现状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介绍了我国太阳能供热采暖技术的发展现状及工程实例,指出了该项技术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太阳能供热采暖今后在我国的发展趋势、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