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76篇
  免费   958篇
  国内免费   1026篇
测绘学   27篇
大气科学   145篇
地球物理   1448篇
地质学   2751篇
海洋学   466篇
天文学   4篇
综合类   135篇
自然地理   384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48篇
  2022年   129篇
  2021年   134篇
  2020年   143篇
  2019年   186篇
  2018年   196篇
  2017年   171篇
  2016年   198篇
  2015年   191篇
  2014年   250篇
  2013年   278篇
  2012年   205篇
  2011年   235篇
  2010年   169篇
  2009年   243篇
  2008年   241篇
  2007年   244篇
  2006年   249篇
  2005年   209篇
  2004年   198篇
  2003年   181篇
  2002年   150篇
  2001年   147篇
  2000年   126篇
  1999年   104篇
  1998年   101篇
  1997年   95篇
  1996年   88篇
  1995年   98篇
  1994年   84篇
  1993年   74篇
  1992年   34篇
  1991年   37篇
  1990年   20篇
  1989年   15篇
  1988年   21篇
  1987年   11篇
  1986年   9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0篇
  1983年   2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14篇
  1978年   5篇
  1977年   2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3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0 毫秒
991.
安徽大别山北部榴辉岩的分布及主要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安徽大别山北部新发现的榴辉岩主要产于花岗质片麻岩及基性—超基性岩中 ,与大别山南部的榴辉岩在产出围岩、矿物组成及地球化学特征等方面均十分相似。现今榴辉岩南多北少的分布 ,主要是在中生代热隆构造体制下剧烈差异抬升剥蚀 ,中生代花岗岩大面积侵位所致。  相似文献   
992.
天山山区近40a夏季降水变化及与南北疆的比较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袁玉江  何清  穆桂金 《冰川冻土》2003,25(3):331-335
利用新疆1959-1998年的降水资料,分析了天山山区近40a来夏季降水变化特征,并与南疆、北疆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天山山区近40a来的夏季降水在干湿阶段、最干最湿年份、降水变化的周期方面均与南北疆有别;天山山区夏季降水空间上的同步性变化比南疆及北疆弱一些;天山山区近40a来夏季降水年代际变化与北疆较为相近.新疆近40a来夏季降水最多的年代是90年代,天山山区偏多12%,南疆偏多25%,北疆偏多21%.  相似文献   
993.
中国北方第四系地下水同位素分层及其指示意义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中国北方第四系地下水中的D, 18O, 3H和14C含量存在明显的分层现象, 这种现象与末次冰期以来的古气候变化有着较好的对应性, 反映了全新世和末次冰期气候条件的差别以及地下水不同的形成机制.深层地下水为晚更新世末次冰期时期形成, 其δ(D) 和δ(18O) 值与全新世补给形成的浅层地下水相比, 分别贫4× 10-3~ 16× 10-3和1× 10-3~ 2× 10-3, 说明末次冰期时期年均气温较低.古地下水中D和18O的大陆梯度与全新世以来地下水中的梯度基本相同, 说明在过去30000a来尽管气温发生变化, 但中国北方大陆的大气循环模式没有发生实质性的改变.地下水同位素分层现象反映了3种不同的补给机制及参与现代水循环程度.这些信息对大陆尺度上的水循环研究和地下水的可持续开发利用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94.
先秦时期晋陕北部的戎狄与古代北方的三元人文地理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晓峰 《地理研究》2003,22(5):618-624
先秦时期我国北方长期生活着一些与华夏民族相异的人类群体,一般称为戎狄,他们与游牧的匈奴不同。戎狄的社会经济是农牧混合经济。在中国历史上,戎狄对发展北方的畜牧业做出过贡献。汉族农业地带、戎狄混合经济地带、匈奴草原游牧经济地带形成古代中国北方的三元人文地理结构  相似文献   
995.
通过对大兴安岭北段晚侏罗世吉祥峰组中酸性火山岩的岩石地球化学研究,发现其中存在高Sr低Y型火山岩,即文献上所称的埃达克质岩,笔者认为中酸性火山岩的岩浆起源于下地壳玄武质岩浆,为玄武质岩浆底辟上侵引起地热梯度增加、下地壳中-基性变质火成岩石部分熔融的之混合岩浆,是古太平洋板块向西伯利亚板块斜向俯冲过程中,蒙古-鄂霍次克海槽封闭,陆壳碰撞使地壳加厚,形成兴蒙造山带时所引起的一系列构造岩浆活动。其形成时的构造环境应是在滨太平洋构造域背景下受古亚洲构造域的影响和限制,并非是滨太平洋构造活动带的单一活动所致。早白垩世上库力组酸性火山岩属陆壳重熔型(S型)火山岩,其形成可能与印度-澳大利亚板块朝北偏东方向推挤运移、中国东部岩石圈拉张引起的下地壳拆沉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996.
山西宁武吕梁山北段第四纪冰川遗迹的发现及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山西宁武吕梁山北段,平均海拔约2000米,相对高差数百米至千米左右,属中山区。第四纪冰川遗迹十分发育,类型多种多样,特征明显。冰川遗迹有:U形谷、刃脊、角峰、冰斗、冰窖及分布于U形谷中的大量冰川漂砾、冰碛、冰水堆积、冰臼、变形砾石、条痕石等。该区古冰川遗迹的大量发现,不仅证明了我国东部中低山区有大量第四纪冰川运动存在,而且冰川规模之大完全出乎人们意料之外。为研究该区古气候、古环境演化提供重要依据,为我国第四纪冰期划分和对比提供重要资料和证据。   相似文献   
997.
近20年中国北方13省的耕地变化与驱动力   总被引:81,自引:0,他引:81  
利用 1983年1月至1999年12月长时间序列NOAA/AVHRR NDVI 数据和2001年逐旬SPOT/VGT 数据,获取了中国北方13省1980s初期、1990s初期、1990s末期和2000s初期地表土地覆盖特征,阐述了中国北方13省的耕地变化过程,并重点讨论了人类活动对耕地变化特征的影响和耕地变化的驱动力。发现:(1) 裸地、耕地等弱生态用地面积持续增加,而林地和草地等生态功能用地和混合功能用地持续减少是我国北方1983~1999年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的主要特征,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区域生态系统的调节功能。但在2000s初期,这种状况有所改观,表明国家自20世纪末期开始实施的退耕还林还草等一系列生态环境建设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开始发挥作用;(2) 从1983~2001年,中国北方13省的耕地重心整体上表现出向西南方向偏移的趋势。此外,地形和交通状况对耕地的空间变化过程影响明显,区域耕地面积主要集中在海拔较低、坡度较小的平原和丘陵地带,耕地利用强度一般随着距交通干线距离的增加而减少;(3) 人们生活收入水平以及农业产量变化与耕地变化关系密切,其中人们生活收入水平与耕地面积成负相关,而农业产量与耕地面积呈正相关,表明经济的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导致的非农用地量增加以及农业用地内部的结构调整是中国北方13省耕地变化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998.
Abstract The Philippine Fault is a major left-lateral structure formed in an island arc setting. It accommodates a component of the oblique convergence between the Philippine Sea Plate and the Philippine archipelago. This observation is quantified through a series of global positioning satellite experiments between 1991 and 1996. The formation of the Fault marks the onset of a new geodynamic regime in the Philippine region. In the central Philippines, this event corresponds to the creation of a new tectonic boundary separating the Philippine Mobile Belt and the Philippine Sea Plate, following the latter's kinematic reorganization that occurred around 4 Ma ago. During this event, the Philippine Sea Plate changed its relative movement with respect to Eurasia from a northward to a north-westward motion, favoring the formation of a Philippine Fault–Philippine Trench system under a shear partitioning mechanism.  相似文献   
999.
李定龙 《地学前缘》2000,7(2):353-365
依据安徽北部刘桥二矿奥陶系碳酸盐岩隐伏剖面 (下奥陶统顶部 ) 17个碳酸盐岩样品的稀土元素 (15个项目 )的测试资料 ,针对不同岩性 ,分类阐述了它们的REE总量和配分模式、LREE和HREE、δEu和δCe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剖面变化特点。在此基础上 ,详细讨论了碳酸盐岩稀土地球化学特征成因机理与古岩溶发育环境的关系 ,为在岩溶岩地球化学特征与其形成环境及溶蚀程度间建立定量识别标准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000.
大尺度大气环流变化及其对北半球冬季温度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近半个世纪来的全球温度的变化表现出有很大的空间尺度和显著的线性趋势 ,许多研究强调温室效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文中的研究表明大尺度的大气环流的变化对北半球冬季温度有很重要的影响。最近一些学者侧重北大西洋涛动 (NAO)和北太平洋涛动 (NPO)的作用 ,而NAO和NPO都是行星尺度大气环流在区域的特殊表现形式。全球西风环流系统可能具有根本性的作用。当西风环流处于高指数时期时 ,则温度偏高 ;当处于低指数时期时 ,则温度偏低。西风强度及NAO和NPO能解释近 50年来北半球冬季温度变化方差的 2 7 2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