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40篇
  免费   866篇
  国内免费   1162篇
测绘学   169篇
大气科学   1575篇
地球物理   1135篇
地质学   898篇
海洋学   938篇
天文学   59篇
综合类   300篇
自然地理   794篇
  2024年   16篇
  2023年   50篇
  2022年   145篇
  2021年   162篇
  2020年   189篇
  2019年   226篇
  2018年   184篇
  2017年   211篇
  2016年   181篇
  2015年   217篇
  2014年   270篇
  2013年   253篇
  2012年   283篇
  2011年   269篇
  2010年   203篇
  2009年   250篇
  2008年   228篇
  2007年   282篇
  2006年   304篇
  2005年   274篇
  2004年   228篇
  2003年   199篇
  2002年   148篇
  2001年   137篇
  2000年   131篇
  1999年   114篇
  1998年   131篇
  1997年   92篇
  1996年   83篇
  1995年   71篇
  1994年   71篇
  1993年   63篇
  1992年   51篇
  1991年   42篇
  1990年   21篇
  1989年   14篇
  1988年   23篇
  1987年   16篇
  1986年   9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3篇
  1978年   3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2篇
  195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58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21.
1970~2008年安徽省气温时空格局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协同克里格(Co-kriging)指数模型对安徽省1970~2008年平均气温、日极端最高、低气温进行空间插值。结果表明:全省平均日极端最高气温的分布与平均气温分布基本相反,平均日极端最低气温的分布与平均气温分布基本一致,前者反映日极端最高气温时空格局是不稳定的,后者反映日极端最低气温时空格局是稳定的。20世纪全省日极端最低气温具有1970年代低、80年代高、90年代低、21世纪头10年高的年代际变化周期;全省年平均气温和日极端最高气温是70年代升高、80年代下降、90年代和21世纪头10年继续升高,但值得注意的是21世纪头10年代年平均气温增长量比90年代小0.1℃。芜湖、安庆、马鞍山等沿江城市对气温升高贡献率突出,90年代年平均气温和日极端最高气温分别比80年代增加0.7℃和0.25℃,21世纪头10年年平均气温和日极端最高气温分别比90年代增加0.8℃和1.13℃,已超过大别山区相应的增长量一倍以上。  相似文献   
922.
刘东燕  郑志明  侯龙 《岩土力学》2010,31(Z1):23-27
通过自制的新型试验装置进行不同边界情况下的边坡模型变形破坏研究。探讨了边坡模型破坏开始时的坡角(破坏角)与边界条件的关系。试验结果表明,该破坏角会与模型厚度成一定的反比关系,但随着模型厚度超过一定值,边界条件造成的影响将趋于弱化,同时,运用数学手段定量地印证了这种关系形式。另外,还通过试验验证了相比于边界条件而言,破坏角的变化幅度会对模型材料的孔隙率更加敏感。基于所得结果,可对试验装置进行改进,并优化试验手段。  相似文献   
923.
断裂区带变形分析方法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杨博  周伟  陈阜超  韩月萍 《地震工程学报》2010,32(3):215-219,225
应用GPS观测技术专门研究活动断裂区带的地壳形变及其服务于地震预测的数据处理方法目前还不够完善与充分。本文针对这一问题并结合实际的需求,从场的角度提出了适合于断裂区带活动特征分析的数据处理方法,并以川滇菱形块体东边界带为例,依据1999-2004年的GPS资料对其进行了简要分析。结果表明:①经过这种处理与描述可使人们从多角度更清楚全面地了解断裂及两侧的相对活动,及在空间上的演化特征;②走滑运动等值线显示川滇菱形块体东边界两侧相对活动量最大达15 mm/a,分布宽度约400 km,然而活动量的2/3只分布在断层两侧近100km的范围内,清晰而定量地显现了高剪切应变的积累与存在的空间;③走滑运动梯度显示川滇形块体东边界带南段变形大于北段;④张压性运动结果显示断裂两侧没有明显的差异变化。  相似文献   
924.
宁夏石嘴山和固原大地电场资料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卫定军 《内陆地震》2010,24(1):64-72
处理分析了2008年1~11月宁夏石嘴山和固原地震台大地电场资料,对比研究了这两个台大地电场静日变化、干扰变化及它们的频谱特性等。石嘴山和固原地震台大地电场的变化特征:①具有明显的峰谷型静日变化形态,都含有12、24、8 h等3种主周期成份;②地电暴记录清晰可见,主要以变幅增大、时间同步为特征,但两台地电暴时频谱成份存在差异;③干扰变化特征均表现为短时突跳,变幅增大。  相似文献   
925.
收集整理大地电场观测的各类干扰及变化原因,通过详尽的调研和相关分析研究,提出其常规干扰变化的识别方法,以及为提高大地电场观测资料的质量而采取的干扰抑制技术,并针对各类干扰源的机理,改进和完善现有的大地电场观测技术,提高资料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926.
GPS连续观测站基线与地震危险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根据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基准站1999—2009年的资料,文中应用小波方法对中国大陆的有关GPS基线时间序列进行了分离,通过对各个频段小波分解结果的分类分析,我们获得如下看法:①在2001年昆仑山口西Ms8.1级与2008年汶川Ms8.0级强震前,部分GPS基线小波分解中低频段(A8,D8,D7,D6,D5)在数月至1年以上的时间内发生较明显的变化,说明浅源大地震的孕育发生与大区域构造活动增强相关;②与北京十三陵(BJSH)相连的BJSH-YANC,BJSH-JIXN,BJSH-TAIN,HLAR-BJSH,CHUN-BJSH基线近期都存在一定程度的异常,显示北京周围地区压性活动增强,首都圈地区2006—2008年大面积垂直形变结果也反映该地区存在一定的异常。目前尚无足够的证据证明这种形变异常变化是否与汶川地震有关。但也许提示2008年华北北部地区的构造活动已从常态活动开始转向异态活动,有可能是强震孕育的信号,应给予密切跟踪研究。  相似文献   
927.
对山西地区1970年至2008年的小震年频次分布用Klomogorov-Smirnov分布检验法进行检验,得出,山西地区的年频次累计次数与年频次有类似G-R的关系;由年频次分布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分析,山西带及其北、中、南三个区域在中强震前,小震年频次的峰度、偏度、标准差、CV值、bm值等统计函数均表现出明显的变化。  相似文献   
928.
通过对1992~2008年间各期观测资料进行全时空扫描,分析华北地区网区重力场的演化特征,总结震前异常的形态、持续时间和变化幅度,指出重力场空间变化易于发生地震的部位,并对一些问题进行讨论。结果显示:华北地区重力场总体变化不具明确规律性;大量测点存在明显的背景性趋势性异常变化;重力场变化与网区及周边地区中强地震的活动联系密切,较明显的重力场异常反应多发生在震前2年左右时间,且常伴有大面积高值异常区出现。重力变化"0"线、高梯度带、异常中心(含极值)附近是重力场空间变化易于发震的部位。  相似文献   
929.
L形截面短肢剪力墙抗震性能的模型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研究L形截面短肢剪力墙的抗震性能,对6个1/2缩尺比例的L形截面短肢剪力墙试件进行了低周反复荷载作用下的试验研究,分析了轴压比、截面高厚比、剪跨比等参数变化时,对试件的承载力、延性、滞回特性、耗能能力及破坏特性等抗震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L形截面短肢剪力墙试件扭转变形较小,试件以弯剪破坏为主,腹板底部为试件最薄弱部位,剪跨比小,轴压比大的试件腹板中心剪切破坏现象明显;试件随着截面高厚比、轴压比的提高,极限承载力增加,试件耗能能力变差、延性下降明显;L形截面短肢剪力墙试件在截面高厚比适中,为6.5∶1时,经济、抗震性能也较好。  相似文献   
930.
川渝地区夏季降水变化气候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川渝地区34站1960—2006年共计47年的逐月降水量资料,采用经验正交函数(BOF)分解、旋转经验正交函数(REOF)分解、小波分析等方法详细讨论了川渝地区夏季降水量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川渝地区夏季降水量时空分布不均,川渝地区夏季降水量可以分为3个区,分别是川西高原区、盆地中部区和盆地东部区。近50年来,川渝地区夏季降水量具有显著不同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川西高原和盆地东部夏季降水量长期变化呈增加的趋势,而盆地中部呈减少的趋势。川渝各区夏季降水量具有显著不同的多时间尺度的周期变化特征,其中川西高原具有准15年和准5年的周期变化特征,盆地中部具有准14年、准6年和准3年的周期变化,盆地东部具有准16年、准8年和准3年的周期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