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6篇
  免费   156篇
  国内免费   69篇
测绘学   41篇
大气科学   104篇
地球物理   263篇
地质学   99篇
海洋学   73篇
天文学   55篇
综合类   24篇
自然地理   4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22篇
  2019年   26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20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22篇
  2014年   41篇
  2013年   30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39篇
  2010年   43篇
  2009年   37篇
  2008年   35篇
  2007年   27篇
  2006年   24篇
  2005年   26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23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27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19篇
  1996年   15篇
  1995年   17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5年   1篇
  195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31.
本文使用1961~1995年逐月青藏高原地区大气机热量源汇<Q1>资料、1961~1990年青藏高原地区积雪日数和积雪深度资料、美国NCEP/ NCAR的再分析资料以及1975~1994年全球OLR资料,讨论了高原大气热状况年际变化及其与大气环流的关系,发现:高原地区大气热源年际变化明显,其中春季和秋季高原地区<Q1>的变率最大,并且水平分布很不均匀;当冬季高原冷源弱(或强)时,东亚大槽位置偏东(或西),对应着东亚强(或弱)的冬季风;夏季高原热源强(或弱)的年份,在高原及其邻近地区的对流层中、低层为偏差气旋环流(或反气旋环流),在中国长江流域低层为异常的西南风(或东北风),对应着东亚强(或弱)的夏季风,夏季高原热源强度还与南亚高压的强度和位置有关;春季4月的积雪状况与夏季高原大气热源强度有明显关系;夏季高原热源与同期青藏高原东南部、孟加拉湾、中南半岛、东南亚、中国西南部、长江流域和从黄海到到日本海一带对流有明显正相关。  相似文献   
632.
The Enganepe ophiolite, Polar Urals was formed at 670 Ma and records a diverse geochemical association of tholeiite, arc-tholeiite, adakite, and OIB-like lithologies. This constrains the tectonic setting of the protolith of the ophiolite to an oceanic island-arc, with ridge-trench interaction most readily explaining the diverse compositions. The initiation of intra-ocean subduc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nganepe island arc off the eastern margin of Baltica probably pre-dated the formation of the Enganepe ophiolite, i.e. prior to 670 Ma. The timing of island-arc magmatism is similar in age to that recorded off Avalon in the Cadomian arc. We propose that the active margin of Baltica in the Vendian is an extension of the Cadomian arc. This requires the northeast margin of Baltica (present-day coordinates) to have been in a southerly position in the Vendian, in agreement with proposed tectonic reconstructions. Consequently, the post-Rodinia continental amalgamation, Pannotia, had active ocean-continent convergence along its entire southerly (west Avalonia and Amazonian cratons) margin at the time of its break-up.  相似文献   
633.
南极上空“臭氧洞”形成和演变的分析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曲绍厚 《高原气象》1992,11(1):83-89
近十年来,南极地区上空“臭氧洞”的出现、演变趋势及其可能产生的生物学效应和气候效应引起世人的普遍关注和担忧。目前在南极“臭氧洞”形成理论方面,人类活动影响学说占有统治地位,但两年前魏鼎提出的“电化学-动力学”理论颇受重视。本根据作在日本南极昭和站(60°00′S,39°35′E)工作期间,收集和观测到南极臭氧数据、极地涡旋以及有关的太阳和射电活动等方面的资料,作了仔细的统计相关分析。结果为魏鼎提出的理论提供了新的直接证据,进一步指出了由太阳活动所导致的带电粒子流准11年周期变化与南极上空特有的大气环流相结合,是南极“臭氧洞”形成的重要原因,但人类活动(释放化学物质,特别是CFCs)所带来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634.
复杂地形条件下频率测深资料解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贺玉田 《矿产与地质》1993,7(3):219-224
采用比值法对视电阻率数据进行处理,沿电磁波传播方向作视电阻率比值断面等值线图的方法来消除起伏地形的影响,进行定性和半定量解释.阐述了确定电磁波传播方向的两种方法,即采用二维涡流有限元方程计算断面电磁场强度分布的方法和采用导电纸模拟实验测定稳定电流场中等位线的近似方法.并在贵州某地试验剖面上实际应用该方法进行解释,证明了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635.
平流层突发性增温及其前后期平均环流特征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王强  郑光 《高原气象》1990,9(1):104-109
从1995至56-1987至88年的33个冬季的14个空发性增温过程(简称SSW)中,选出5个最强的加以平均,分析了增温期及其前后期的平均环流行征。结果表明:(1)30hPa极点温度与30年平均温度距平值,增温期为17.1℃,前、后期分别为-4.7℃和-8.91℃。(2)在500hPa和50hPa高度场上,增温期比其前、后期波数都少,经向度较大。经向度发展和极涡分裂为二的现象首先出现在对流层。(3)5次SSW均属北太平洋增温,其盯应的年份都是平流层由冬转夏,即季变“迟”的年份。  相似文献   
636.
本文探讨了铀矿物引起视电阻率降低的可能机理。作者认为理论上的分析和在铀矿体上测得的视电阻率降低是符合的。  相似文献   
637.
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等在渤海冬季气温预报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首先对渤海冬季温分为冷年的暖年,而后对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简称副高,下同)强度指,亚洲极涡面积指数,赤道东太平洋海温与冷,暖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得出:当渤海冬季气温属暖年时,其前期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强,亚洲极涡面积指数偏低,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偏高,属冷年时,情况相反。  相似文献   
638.
平流层爆发性增温中平流层环流及化学成分变化过程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利用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CMWF)气象分析场、欧洲空间局ENVISAT/MIPAS卫星观测资料以及平/对流层大气化学输送模式MOZART 3综合分析了2003—2004年冬季北半球爆发性增温事件对于平流层大气环流、物质输送以及对流层顶附近臭氧通量等多方面的影响。结果表明:①本次增温过程持续时间长、强度大,平流层极涡从高层向下逐层分裂,增温效应作用到大气较低层,当纬向东风形成并维持后极涡又自上向下逐层恢复;②SSW过程前后行星波活动频繁,有长时间多次的上传,且以1波作用为主,2波对其进行补充;③在θ PVLAT坐标中分析发现SSW扰动过程中平流层中存在一对向极、向下的传播模态,相应的对流层中有一向赤道的传播模态,不同符号的纬向风、温度异常信号沿这两个模态传播,且上、下层传播模态在时间上存在着一定的联系;④增温过程中行星波活动引起的向极输送以及极区垂直运动的变化,共同影响了平流层的物质输送过程,从而导致北半球平流层N2O、O3、CH4、H2O等微量气体成分的垂直、水平分布发生显著变化;⑤增温过程中活跃的行星波可以造成平流层Brewer Dobson环流增强,同时导致高纬度地区(60~90°N)穿越对流层顶的臭氧通量(Cross Tropopause Ozone Flux, CTOF)显著增强,与行星波相联系的等熵物质运动引起“middleworld”区域内向赤道的臭氧通量也有所增强。  相似文献   
639.
地电阻率多极距观测中的最佳布极方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艳东  赵家骝  庞丽娜 《地震》2004,24(2):17-24
对如何确定地电阻率多极距观测中的最佳布极方式, 包括极距个数和各极距长度的确定进行了研究。 确定最佳布极方式的主要依据是地下各层介质的响应系数随观测极距的变化规律以及采用不同观测极距对反演精度的影响。 以宝坻台为例, 讨论了在电性剖面参数已知的情况下, 如何确定多极距观测中各极距长度。 最后, 利用提出的最佳布极方式确定的装置系统对宝坻台模拟多极距观测资料进行了处理。 结果表明, 用最佳布极方式确定的多极距观测系统可精确计算出地下各层介质的真电阻率变化。  相似文献   
640.
The need to understand flow within aquiferous formations for a complete evaluation of groundwater resource and quality control prompts the determination of groundwater velocities through well dilution technique. Well dilution techniques utilize tracer solutions after establishing an initial homogenous condition to monitor the flow rate of ambient groundwater into the wells. Application of dilution techniques in wells makes it feasible to determine the velocities of groundwater in the aquiferous formation surrounding the well. In this study, a simple trigger-tube tracer dilution technique was employed to determine the Darcy and apparent velocities of groundwater in the phreatic aquiferous formation in Bamenda, Cameroon. Eighteen(18) hand dug-wells at different locations within Bamenda were sampled by utilizing sodium chloride(NaCl) as the conservative tracer. Field estimates of groundwater flow velocities in the phreatic aquiferous formation in Bamenda reveal Darcy's groundwater velocity in the range of 0.39 m/d at Nacho to 130.64 m/d at Foncha Street and apparent velocity in the range of 0.78 m/d at Nacho to 277.86 m/d at Foncha Street. The immense variations in the velocities of groundwater indicate that the groundwater flows at different rates and directions within the aquiferous formation in Bamenda, possibly due to variations in their hydraulic conductivities. Moreover, the spatial variations in the formation types, facies changes, thickness, and layering of the aquiferous formation also contribute to the variation of velocities. Areas with low groundwater velocities are associated with a lower contaminant transport rate when compared to areas with high groundwater velocities. The findings of this study are important for assessing the rates of pollutant movement in the subsurface, as well as the effectiveness and efficacy of the trigger-tube technique in evaluating the hydraulic properties of aquiferous formatio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