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89篇
  免费   231篇
  国内免费   473篇
测绘学   8篇
大气科学   17篇
地球物理   123篇
地质学   1690篇
海洋学   181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52篇
自然地理   20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30篇
  2022年   49篇
  2021年   60篇
  2020年   42篇
  2019年   44篇
  2018年   44篇
  2017年   38篇
  2016年   66篇
  2015年   72篇
  2014年   99篇
  2013年   70篇
  2012年   120篇
  2011年   117篇
  2010年   104篇
  2009年   103篇
  2008年   138篇
  2007年   126篇
  2006年   95篇
  2005年   95篇
  2004年   83篇
  2003年   73篇
  2002年   60篇
  2001年   45篇
  2000年   61篇
  1999年   51篇
  1998年   40篇
  1997年   40篇
  1996年   32篇
  1995年   31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16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3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03 毫秒
51.
上震旦统灯影组中非叠层石生态系兰细菌白云岩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上震旦统灯影组 2段和 3段是四川盆地主要天然气储层之一。在浅色白云岩地层中富含炭化的黑色非叠层石生态系兰细菌白云岩。它既可发育于沉积期和胶结作用期 ,也可发育于表生成岩作用期。沉积期发育的非叠层石生态系兰细菌白云岩呈纹层状产出或围绕颗粒的四周生长。这类兰细菌白云岩的单层厚度从 1mm到 >10 cm不等 ,其总厚度约占灯影组 2段和 3段的 1/ 10左右 ,有时也呈不连续的黑色小点发育于白色叠层石生态系兰细菌白云岩的叠层石、层纹石中。胶结作用期 ,二或三个世代亮晶胶结物交替发育“充填”孔隙。表生成岩作用期 ,黑色的兰细菌主要呈多世代的线状纹层与白色纤维状白云石组成多世代的间互纹层充填在岩溶溶洞、溶沟以及扩溶的裂隙中。非叠层石生态系兰细菌主要形态有球形、椭球形和棒形 ,偶有蘑菇形及其它形状。群体呈现为串珠状、草丛状、分叉树枝状和类似于火山喷发状等等。群体的古生态表现为向上生长、围绕颗粒向四周发散生长、粘结颗粒 ,或向原生粒间孔隙、次生溶洞、溶沟中心向心生长。对现代兰细菌的降解实验佐证所讨论的非叠层石生态系兰细菌是灯影组中烃源岩之一。  相似文献   
52.
碳酸盐岩与泥质烃源岩生气规律对比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配制了两套成熟度相近的碳酸盐岩和泥质岩丰度系列样品。采用半封闭外加温加压式热压模拟装置对碳酸盐岩的生烃情况进行了热模拟实验,研究了碳酸盐岩生气量随成熟度和温度变化的趋势,探讨了碳酸盐岩生气的变化规律。碳酸盐岩与泥质岩的生烃潜力是有机质质量和有机质丰度的函数,与岩性无关;碳酸盐岩的产气规律与泥质岩相似,而且两者产烃的量级也相当,并不存在碳酸盐岩生排烃效率高的现象;碳酸盐岩和泥质岩总有机碳(TOC)含量在热模拟过程中基本上不发生变化;不同岩性的有机质的产烃效率主要受温度和有机质类型决定。  相似文献   
53.
湖南涟源凹陷构造演化与油气成藏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涟源凹陷经历了2个主要构造演化阶段:晚古生代海相碳酸盐岩夹碎屑岩盖层建造和中生代陆相沉积,现今的逆掩冲断构造样式和构造格局基本定型于燕山期。油气藏的形成经历了早、晚两期,早期形成于印支运动主幕,燕山运动主幕遭到破坏,部分经重新分配后形成次生气藏;晚期形成于燕山运动主幕以后,属原生油气藏。涟源凹陷中部褶断带的紧闭背斜是寻找次生气藏的首选区域,而宽缓向斜中的隐伏隆起则是寻找晚期原生油气藏的靶区。  相似文献   
54.
地史过程中烃源岩有机质丰度和生烃潜力变化的模拟计算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在同时考察源岩中有机质因生、排烃而损失和无机质因成岩作用而失重的基础上,模拟计算了地史过程中,随有机质类型、初始有机质丰度、成熟度及排烃效率的改变,烃源岩有机质丰度和生烃潜力的变化,探讨了有机碳恢复系数及生烃潜力损失率的可能变化范围。结果表明,地史过程中,有机质生烃潜力和有机质丰度的变化主要取决于源岩的生、排烃效率,对性质偏差的有机质,有机质的实测丰度随演化程度的增高不降反升;而对位于高成熟阶段的优质有机质,有机碳的恢复系数可达2以上;随有机质类型变好和成熟度升高,生烃潜力损失率增高;一般情况下,有机质生烃潜力的恢复幅度比有机质丰度的恢复大得多。  相似文献   
55.
虽然层序地层学与含油气系统理论的各自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不同,但由于层序地层学研究对象(沉积岩)是含油气系统研究对象(油气)的载体,二者可以由含油气盆地分析有机的结合起来。层序地层分析包含了对含油气系统的地质要素及成藏作用载体的分析,因而沉积层序的组成单元与含油气系统的地质要素有必然的联系:在一个沉积盆地的数个沉积层序中,成熟烃源岩往往是地史中具一定埋深、分布广、厚度大、有机质含量高的凝缩层,这个凝缩层往往是一个构造超层序的最大海(湖)泛面;储集岩往往是成熟烃源岩之上层序的低水位体系域或紧邻成熟烃源岩的高水位体系域;有效盖层为储集岩之上层序的水进体系域及凝缩层;成熟烃源岩之上的沉积层序为上覆岩层;低水位体系域储集岩有可能沿上倾方向尖灭,被层序界面及其上层序的水进体系域岩性圈闭;除构造裂缝外,低水位体系域下切谷可作为油气向上运移通道;一个含油气系统往往跨越不同的沉积层序甚至构造超层序。  相似文献   
56.
临兴区块上古生界储集层为致密砂岩,裂缝发育特征及对致密气富集影响尚不清楚,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甜点区预测。 根据岩心、露头、薄片及测井资料,分析了研究区裂缝发育特征,探讨了裂缝对致密砂岩气富集的影响。临兴区块上古生界主 要发育高角度缝,其次为中低角度缝及水平缝,微观上根据裂缝与矿物颗粒的相对位置关系,可识别出粒内缝、粒缘缝和穿粒 缝,其中粒缘缝最为发育。受塑性泥岩阻挡,裂缝垂向延伸较差,一般延伸1~2 m后消失于泥岩层中,受燕山期北西—南东向 地应力影响,裂缝走向多为北东—南西向,裂缝密度一般2~5条/m。裂缝可改善储集空间、提高油气充注效率,储层裂缝发育 区渗透率可增大1~2个数量级,含气饱和度高,此外,研究区裂缝是油气垂向运移的有效通道,影响着石盒子组及石千峰组致 密气的富集,在后期的勘探开发过程中应充分寻找裂缝发育区,并通过进一步压裂获得高产。  相似文献   
57.
南黄海盆地油气资源潜力一直是中国海上油气勘探关心的问题,但仍未取得突破性进展。生烃动力学研究对烃源岩生烃潜力评价至关重要,而该区古近系烃源岩的生烃动力学的研究十分薄弱。为此,在对南黄海盆地南部凹陷烃源岩常规地球化学分析统计基础上,着重选择南二凹低成熟样品开展PY-GC,SRA 和MSSV 等实验分析及动力学模拟。结果表明:南二凹阜四段烃源岩已进入生烃阶段,其产出的石油类型为石蜡-环烷-芳香基低蜡型,活化能分布范围为43~60 kcal/mol,其活化能主峰为51 kcal/mol,占72%,指前因子A=9.66×1012,生烃窗温度为128~158℃。该套烃源岩生烃历程中所生成的烃类在渐新世末期(23~30 Ma)以气液两相共存的形式存在,其余时期均以单一液相存在于该地层,至今转化率仍处于50%~60%。研究获得的南黄海盆地南二凹古近系泥岩的生烃动力学特征对于估算该盆地油气资源潜力极为重要,可为该区下一步油气勘探开发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8.
油气和含油气包裹体及其在油气地质地球化学研究中的意义   总被引:36,自引:3,他引:36  
本文在综合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笔者的工作经验,提出了一个实用的油气和含油气包裹体分类方案,详细论述了各类油气和含油气包裹体的相态、组成和均一温度特征。在同一油气藏,均一温度越高,油相包裹体中的气态烃和挥发份的含量也越高。依据油相包裹体的均一温度的变化及其与同生水溶液包裹体的均一温度的关系可以研究油气藏在充填过程中油气组成,特别是气态烃和挥发份含量的演变。进而可以研究油气藏的油源--生油岩的类型和热演化程度。本文评述了依据油相包裹体和同生水溶液包裹体PVT相图推断其捕获温度和压力范围的有效性和局限性。最后讨论了各类油气和含油气包裹体的成因机制及其在油气地质和地球化学研究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59.
吐哈盆地产出有比较丰富的侏罗系煤成油气田,本文用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和热解分析等手段研究了煤中类脂组及微类脂组的类型、含量、分布与煤成烃性能和产出的关系。观察分析结果表明:在一般煤岩组分观测中主要含煤的西山窑组和八道湾组煤层类脂组含量很少超过10%,但是一些煤样的热解分析中S_1可高达5-23mg/g,S_2可达150─200mg/g,HI(烃/有机碳)可高达150─350mg/g生烃、含烃性能较好。进一步用共聚焦激光显微镜观测结果表明:本区一些薄层状、条带状煤层的基质镜质体和叶结构镜质体中微类脂组含量比较丰富,微区定量统计含量在3%─18%左右。这种富含微类脂组的基质镜质体和结构镜质体在煤成油气中有重要意义,而且由于多数微类脂体在煤中常成点线状、似层状、充填状、网络状分布,可能有利于煤成油气的运移和聚集。  相似文献   
60.
沉积盆地流体—岩石相互作用研究的现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沉积盆地流体-岩石相互作用研究主要是通过实验地球化学和岩石学,地球化学模拟方法开展的,综述了这一领域的研究现状,主要包括有机酸来源和分布及期 对矿物稳定性的影响,地层水成因与演化、烃类与岩石间的氧化还原反应、以及储层润湿性的变化等,并展望了其 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