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637篇
  免费   2529篇
  国内免费   1068篇
测绘学   86篇
大气科学   387篇
地球物理   8329篇
地质学   3196篇
海洋学   1566篇
天文学   728篇
综合类   482篇
自然地理   1460篇
  2024年   18篇
  2023年   91篇
  2022年   250篇
  2021年   305篇
  2020年   387篇
  2019年   482篇
  2018年   379篇
  2017年   376篇
  2016年   335篇
  2015年   417篇
  2014年   530篇
  2013年   656篇
  2012年   571篇
  2011年   672篇
  2010年   562篇
  2009年   748篇
  2008年   811篇
  2007年   965篇
  2006年   909篇
  2005年   739篇
  2004年   755篇
  2003年   700篇
  2002年   588篇
  2001年   437篇
  2000年   474篇
  1999年   426篇
  1998年   439篇
  1997年   313篇
  1996年   360篇
  1995年   279篇
  1994年   268篇
  1993年   253篇
  1992年   169篇
  1991年   119篇
  1990年   92篇
  1989年   93篇
  1988年   64篇
  1987年   48篇
  1986年   41篇
  1985年   21篇
  1984年   10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7篇
  1980年   21篇
  1979年   19篇
  1978年   7篇
  1977年   5篇
  1954年   1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41.
The VRANCEA99 seismic refraction experiment is part of an international and multidisciplinary project to study the intermediate depth earthquakes of the Eastern Carpathians in Romania. As part of the seismic experiment, a 300-km-long refraction profile was recorded between the cities of Bacau and Bucharest, traversing the Vrancea epicentral region in NNE–SSW direction.

The results deduced using forward and inverse ray trace modelling indicate a multi-layered crust. The sedimentary succession comprises two to four seismic layers of variable thickness and with velocities ranging from 2.0 to 5.8 km/s. The seismic basement coincides with a velocity step up to 5.9 km/s. Velocities in the upper crystalline crust are 5.96.2 km/s. An intra-crustal discontinuity at 18–31 km divides the crust into an upper and a lower layer. Velocities within the lower crust are 6.7–7.0 km/s. Strong wide-angle PmP reflections indicate the existence of a first-order Moho at a depth of 30 km near the southern end of the line and 41 km near the centre. Constraints on upper mantle seismic velocities (7.9 km/s) are provided by Pn arrival times from two shot points only. Within the upper mantle a low velocity zone is interpreted. Travel times of a PLP reflection define the bottom of this low velocity layer at a depth of 55 km. The velocity beneath this interface must be at least 8.5 km/s.

Geologic interpretation of the seismic data suggests that the Neogene tectonic convergence of the Eastern Carpathians resulted in thin-skinned shortening of the sedimentary cover and in thick-skinned shortening in the crystalline crust. On the autochthonous cover of the Moesian platform several blocks can be recognised which are characterised by different lithological compositions. This could indicate a pre-structuring of the platform at Mesozoic and/or Palaeozoic times with a probable active involvement of the Intramoesian and the CapidavaOvidiu faults. Especially the Intramoesian fault is clearly recognisable on the refraction line. No clear indications of the important Trotus fault in the north of the profile could be found. In the central part of the seismic line a thinned lower crust and the low velocity zone in the uppermost mantle point to the possibility of crustal delamination and partial melting in the upper mantle.  相似文献   

942.
裴正林  余钦范 《地球学报》2001,22(2):179-184
地质灾害体如岩溶、陷落柱、软弱层等的井间地震层析成像属于复杂模型或大扰动异常体的非线性成像,该文首次将小波多尺度思想纺入到蟛间层析成像,建立了小波多尺度井间地震层析成像方法,很好地解决了非线性成像的难题,大大地提高了图像的质量和分辨率,数值模型试验和实际工程应用证实了该方法的实用性和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943.
夏季西风带定常扰动对东北亚阻塞高压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4,他引:6  
陆日宇  黄荣辉 《大气科学》1999,23(5):533-542
利用ECMWF 1980~1988年9年的格点资料,分析了定常扰动与东北亚阻塞高压之间的关系。分析结果表明:定常扰动的分布对阻塞高压维持日数有着重要的影响,定常扰动的季节变化可以很好地说明阻塞高压冬季多在太平洋和大西洋上发生和维持,而夏季多在东北亚地区发生和维持的特征。此外,从定常扰动的分布可以看到,不仅中高纬地区上空的正距平强度可以影响着阻塞高压的发生和维持,其南侧的负距平强度也同样重要地影响着阻塞高压。分析结果还表明:不仅定常扰动的水平结构对阻高有着重要影响,其垂直结构亦有着重要影响。最后,对夏季定常扰动进行了波数域分析,表明在夏季定常扰动的作用主要通过其中所包含的行星波、特别是行星波1波来实现,定常扰动中行星波部分的振幅变化是影响阻塞高压发生和维持的重要物理机制。  相似文献   
944.
把斜压气流中的短波槽看成波包,并把波包作为准地转模式的初值进行研究,发现波包的结构对其演变有重要影响,初始阶段急流轴下面向西倾斜的波包能够获得较快的发展,而向东倾斜的波包则是衰减的,这与WKBJ方法得出的结论[1]是一致的,但是无论西倾还是东倾的波包,除了其自身随时间的演变外,还会激发出斜压不稳定波动,而且随着扰动的发展,不稳定斜压波会逐步在扰动中占主导地位。由此可以解释某些中纬度气旋的发生发展问题。  相似文献   
945.
邓朝晖  贾华 《测绘学报》1996,25(1):57-62
试图提出广义结点概念,并给出图的一种表示方法。该方法用邻接表法表示广义结点与邻近广义结点的关系,用向量表示法表示单一属性广义结点链。在实现方法上,不采用链接表结构,而用动态通用串结构很好地实现了图的运算操作。并举例说明在智能地CAD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946.
切变流中的CISK机制与惯性重力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板对称,有切变的大气动力学方程组,由行波法导出非线性微分方程,通过非线性稳定性理论讨论方程的稳定性,求解了KDV方程,并讨论了线性CISK,非线性CISK,惯性稳定度参数和大气风速垂切变对惯性重力孤波强度和宽度的影响,目的早通过了解影响惯性重力孤波发展的因子,更深入地理解低纬中尺度天气系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相似文献   
947.
随机地震动场激励下拱坝多点输入的抗震可靠度分析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本文首次将空间随机地震场输入用于拱坝随机振动分析之中,与拱坝三维动力学有限元法结合,完成了三维拱坝在空间随机地震动场作用下的随机振动分析方法及算法的研究,另外考虑动力和静力的叠加,提出了三维空间随机地震动场的拱坝抗震可靠度分析方法,最后编制了相应的程序,对小湾拱坝进行了抗震可靠度分析,并与随机变量的结果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948.
改进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双参数地震破坏模型   总被引:34,自引:4,他引:34  
本文在分析现有结构地震破坏模型的基础下,提出了一种改进掇参数地震破坏模型。文中采用三线退化型恢复力模型对实际钢筋混凝土结构在实际地震作用下的变形与累积耗能,极限变形与极限滞回耗能进行了分析,通过模型计算的破损结果与实际在结果的对比,研究了模型参数,从而建立了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双参数地震破坏模型。  相似文献   
949.
本文采用人工神经元网络理论,对城市公路网络中的单元路段和桥梁的震害预测进行了探讨。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解决这一非确定性问题的一个有效的方法,对于深入研究生命线工程系统震害的规律具有普遍的意义,从而使我们有可能避免地震造成的破坏和最大限度地减小损失,为抗震减灾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950.
对云龙台的水管倾斜仪观测数据进行了倾斜固体潮的潮汐分析,发现EW和NS两个分量的振幅因子异常变化与地震有较好的对应关系。由于潮汐分析方法本身的科学性和严密性,故振幅因子误差小、精度高;又因为对潮汐谐波波群的选择,避免了以太阳日为基础的周期性干扰,M2、O1波振幅因子的地震异常识别则简易可行,并且可信度高。云龙台的固体潮观测具有较强的地震监测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