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43篇
  免费   224篇
  国内免费   160篇
测绘学   193篇
大气科学   94篇
地球物理   538篇
地质学   348篇
海洋学   98篇
天文学   30篇
综合类   72篇
自然地理   154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21篇
  2021年   26篇
  2020年   30篇
  2019年   46篇
  2018年   45篇
  2017年   47篇
  2016年   42篇
  2015年   47篇
  2014年   58篇
  2013年   62篇
  2012年   58篇
  2011年   62篇
  2010年   58篇
  2009年   76篇
  2008年   80篇
  2007年   84篇
  2006年   81篇
  2005年   66篇
  2004年   64篇
  2003年   58篇
  2002年   46篇
  2001年   43篇
  2000年   55篇
  1999年   32篇
  1998年   56篇
  1997年   22篇
  1996年   23篇
  1995年   16篇
  1994年   21篇
  1993年   21篇
  1992年   20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12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5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2篇
  195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 毫秒
981.
唐国利  林学椿 《高原气象》2007,26(5):901-909
用全国35年以上资料的672个站,讨论了华北和西北夏季降水关系及其环流特征,结果表明:(1)华北和西北夏季降水存在跷跷板式的偶极子关系,当华北夏季降水偏多时,西北降水偏少,反之亦然。华北夏季降水指数与西北夏季降水指数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28,超过了0.05显著性水平检验。这两条曲线的10年滑动平均的相关系数达到-0.61;而滤去年代际振荡后,它们的相关系数为-0.23,显著性水平接近0.05。这表明华北与西北夏季降水的偶极子关系主要是由年代际振荡引起的,但年际变化也是一个不可忽略的因素。(2)环流分析表明:华北与西北地区夏季降水的偶极子关系与贝加尔湖南部地区(45°~55°N,80°~110°E之间的8个格点)和西部巴尔喀什湖地区(35°~40°N,70°~90°E之间的5个格点)500 hPa高度距平符号相反有关,由它们之差(G-D)组成的华北和西北夏季降水的偶极子关系的环流指数,能很好地解释华北和西北夏季降水的偶极子关系。  相似文献   
982.
舟山地区台风降水Z-R关系研究及其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2004—2005年舟山多普勒天气雷达台风基数据资料和浙江省自动雨量站网资料, 拟合适合于舟山地区台风降水的Z-R关系:Z=70R1.38, 并对其进行有效性确认。应用此关系对台风“南玛都”和“卡努”的降水进行雨量估测并与美国WSR-88D默认Z-R关系及实时雨量资料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对于小雨量地区, 应用美国WSR-88D默认Z-R关系估测台风降水比较接近于实际。但是, 对于大雨量地区来说, 应用此关系估测台风降水更接近实际雨量, 而应用默认Z-R关系估测台风降水, 大雨雨量被严重低估。文中并进一步分析了产生误差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83.
岩土破损演化理论(Ⅱ):物理状态指标与分区破损理论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党发宁 《岩土力学》2005,26(5):673-679
指出当前利用CT数研究岩土力学的所有方法仅为观察研究,浪费了宝贵的CT定量化信息。利用集合论和测度论知识,基于CT数定义了岩土材料的λ水平破损比与λ水平破损率、(λ1-λ2)水平截理比及其截理率的概念,研究了λ水平破损率与CT数及密度的关系;研究了破损产生的位置和破损判据。基于破损空间截理的概念将岩土材料区分为安全区、损伤进行区和破损区,定义了损伤进行区下、上限边界面,给出了强化-弱化准则的定义,建立了岩土体分区破损本构关系,并进一步推导了岩土破损空间理论的基本方程。  相似文献   
984.
985.
An anisotropic attenuation law, based on an anisotropic characterization of intensity distribution for seismogenic zones, is proposed. This approach, that distinguishes itself for its consistency to the observed data, initially reconfigured by filtering procedures, is particularly suitable for seismic hazard evaluation.  相似文献   
986.
The attenu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Indian lithosphere and its comparison with different tectonic settings in the world are determined from the observations of the Q for Lg(QLg)-, and S(QS)-waves in the 1-30 Hz frequency range. The scattering is approximated with a Gaussian distribution of spherical scatterers. To approximate single scattering, we use Dainty's [Geophy. Res. Lett. 8 (11) (1981) 1126] model that attenuation is given by 1/Q(ω) = 1/Qi + g(ω)v/ω, where Qi is intrinsic Q due to anelastic attenuation, v is shear wave velocity, ω is angular frequency, g = ∫n(a)σ da is the total scattering coefficient for S-to-S scattering, n(a) da is the number of scattering spheres of radius a per unit volume, and σ is the scattering cross-section for the sphere. We find that if n(a) is described by a simple two parameter (a0 and c) Gaussian of amplitude c and standard deviation and mean a0, the attenuation data for different regions of the world are well approximated over the frequency band of seismic observations. Our major findings are: (1) the maximum effect of scattering on attenuation occurs at 0.84 Hz or a wavelength of 4.16 km; (2) the values of g are frequency dependent. Values of g are of the order of 10−3 km−1 at 1-30 Hz, varying from 0.0031 to 0.01 and 0.001 to 0.0083 km−1 for tectonically active and stable regions, respectively; (3) regions of active tectonics and seismicity generally have lower Qi values (1000) than that in stable regions (2000); and (4) regions of high Qi value exhibit low intensity of scattering.  相似文献   
987.
岩石—土壤—铁芒萁系统中稀土元素的分布、迁移和累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赣南非稀土矿区和四处不同稀土矿区内取样,用ICP-MS法测定岩石-土壤-铁芒萁系统中15个稀土元素的含量,并对其分布、迁移、累积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稀土元素在岩石、土壤各层含量由高到低的顺序为C(心土层)>A(表土层)>B(底土层)>D(成土母岩);在铁芒萁植物体内的分布规律是:轻稀土元素含量为叶>根>茎>叶柄;重稀土元素含量为根>叶>茎>叶柄;稀土元素演化、迁移的难易是由稀土元素的重轻所决定的;岩-土-芒萁系统各环节间稀土元素的含量模式基本相似,表征元素在岩石→土壤→植物大系统中存在着向量(非均衡性)关系。  相似文献   
988.
王让会  马映军 《山地学报》2001,19(5):398-402
塔里木盆地与周边的天山、昆仑山等山地构成了干旱区典型的山盆体系,山地系统的地质地貌特征,热量、气候与水文以及植被与土壤等的特殊性,决定了其物质循环、能量转化和信息传递的过程和方式,也决定了山地系统的宏观生态景观格局。山地为盆地提供了丰富的粒状物质,它们是绿洲土壤重要的成土母质;同时,山地向盆地输送了大量地表水和地下水,从而决定了天然绿洲的规模及范围,影响了人工绿洲的发展潜力,也造就了干旱区绿洲与荒漠既相互矛盾,又协调共生的宏观格局。在全球变化的背景之下,从山地系统内部及其与荒漠系统和绿洲系统之间物质流、能量流及信息流的相关性出发,掌握山地系统的变化特征及演变趋势,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的成就,探索西部干旱区山地系统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989.
1 IntroductionThe drainage network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components in a fluvial system, as Schumm[1] pointed out that three zones compose a typical fluvial system. As early as in the mid 20th century, Horton[2] made a significant quantitative explanation to hydro-geomorphology in a drainage network system. Since the 1960s, Leopold and Langbein have studied the network structure with random walk and entropy, and Shreve, Smart and Scheideger have topologically studied network structure[3-1…  相似文献   
990.
小旋转椭球粒子群的微波衰减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计算任意形状粒子的衰减截面普遍公式出发 ,推导出了小旋转椭球粒子群旋转轴处于不同状态时的衰减截面函数表达式 ,并计算分析各种状态下衰减截面随降水粒子相态、形状和入射波波长的变化特征 ,所得结果可用于降水微波遥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