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2篇
  免费   105篇
  国内免费   36篇
测绘学   2篇
大气科学   2篇
地球物理   163篇
地质学   244篇
海洋学   14篇
综合类   14篇
自然地理   4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23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22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25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23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4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41.
南海自新生代以来发育了大量的碳酸盐岩台地和生物礁, 并普遍发生白云岩化作用, 具有广阔的油气勘探前景。文章通过开展岩相学观察、矿物学分析、常微量元素和碳氧同位素分析, 同时结合Fe组分及Fe同位素地球化学分析, 对南沙群岛南科1井白云岩的发育特征和成岩环境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 南科1井上中新统—下更新统白云岩主要形成于近地表环境中, 溶蚀孔隙发育, 残余结构明显。白云岩层中发育有多个与暴露成因有关的界面, 未发现石膏层的存在。同时, 白云岩普遍具有低Fe、Mn和Sr的特征以及与现代海水相似的REE分布模式, δ13C和δ18O多为正值, 但不存在相关性。整体来看, 白云岩可能形成于轻微蒸发海水的渗透回流作用, 还受到了与古气候变冷有关的海平面下降的控制。此外, 南科1井岩芯中多个层位发育铁白云石, 并且集中分布在暴露面附近。Fe组分和Fe同位素组成结果显示, 白云岩中Fe主要来源于海水中碳酸盐的沉淀, 成岩过程中基本不存在额外的陆源或热液来源的Fe混入。铁白云石主要形成于低温和浅埋藏环境中, 大气淡水对生物骨架、生物碎屑以及自生碳酸盐矿物的淋滤-溶解作用为其提供了重要的物质来源。作为生物礁体暴露地表期间的产物, 铁白云石的发育层位可能指示着低海平面时期。  相似文献   
42.
张鹏  张小莉 《地下水》2014,(2):74-76
采用岩心分析数据与测井曲线相结合的方法,引入泥质含量参数配合声波时差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建立鄂尔多斯盆地研究区低孔低渗储层渗透率测井解释模型。根据泥质含量特征二次分类后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建立两个渗透率测井解释模型相关性良好,对应于研究区两种不同的沉积微相特征;测井解释渗透率与岩心实测渗透率匹配良好,解释模型满足研究区精度要求。在沉积微相背景约束条件下,对研究区储层选择合理参数多元线性回归建立渗透率测井解释模型,可以使低孔低渗储层渗透率解释达到良好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43.
综合利用钻井、测井资料,结合邻区露头调查,深入分析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天然气主要勘探层系石炭系本溪组沉积微相及其砂体分布特征,认为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本溪组主要发育障壁海岸沉积体系及陆棚沉积体系,并进一步划分出砂坪、混合坪、泥坪、泥灰坪、障壁砂坝、泻湖泥、泥质陆棚7种沉积微相;障壁砂坝及砂坪砂体是天然气储集的骨架砂体,其发育完全受控于沉积相带的展布;本溪组主要产气层"晋祠砂岩"为障壁砂坝及潮汐砂坪成因,障壁主砂坝呈北北东—南南西展布;小砂坝则零星分布,砂坪呈北北西—南南东展布,2类砂体发育区是本溪组天然气勘探有利目标区。  相似文献   
44.
平泉地区本溪组和刘家沟组厘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1:20万平泉幅和1:5万杨树岭幅区域地质图将平泉地区大吉口和南台剖面不整合于马家沟组之上的本溪组地层划为刘家沟组。文章对平泉地区各剖面本溪组进行了岩石地层对比和碎屑锆石LA—ICP—MS U—Pb年龄测定,发现大吉口和南台剖面与山弯子本溪组具有相似的岩相组合、砾石成分和碎屑锆石年龄组成,在此基础上提出位于不整合面之上的是本溪组,而非刘家沟组的新认识。  相似文献   
45.
论本溪群     
本溪群的原始定义属岩石地层单位,70年来的研究表明;其界线层型及岩百地层单位性质没有改变过;本溪群可以延展到东北南部及华北,并具有二分、三分的概分性。华北本溪群曾被划分为湖田组(铁铝岩组)和畔沟组,业已证实二分的可行性;张守信(1988,1992)欲以太原组(新涵义)替代本溪群(剔除下部铁铝岩组合)是不可行的。  相似文献   
46.
研究目的】不同页岩岩相的矿物组分、含气性和可压性等的差异,决定不同岩相的开发潜力不同,页岩岩相的划分及评价对找寻页岩气勘探开发甜点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研究方法】基于钻井、岩心和分析测试资料,综合利用地质理论结合硅质矿物-黏土矿物-碳酸盐矿物含量三端元图解,对鄂西宜昌斜坡带上奥陶统五峰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下段含气页岩岩相进行划分,结合有机碳含量、含气量、岩心镜下特征等划分优势岩相。优选有机质丰度、硅质矿物含量、黏土矿物含量3项指标与页岩含气量进行相关性分析,建立了五峰组—龙马溪组含气页岩优势岩相的分级标准。【研究结果】研究区优势岩相均为II类优势岩相,II1类(最优)优势岩相为S-2混合硅质页岩相和S-3含黏土硅质页岩相,位于龙马溪组一亚段和五峰组上段,厚6 m;II2类(次优)优势岩相为S硅质页岩相,位于五峰组下段,厚4 m。【结论】宜昌斜坡带和涪陵地区具有相似的岩相垂向演化序列,优势岩相均位于五峰组—龙马溪组一亚段,但同一岩相组合的页岩厚度和品质差异较大,发生在鲁丹阶早期的湘鄂西水下隆起和鲁丹阶晚期的水下隆起是造成宜昌地区优势岩相的厚度和品质均要差于涪陵地区的主要原因。创新点:建立五峰组—龙马溪组含气页岩优势岩相的分级标准,提出龙马溪组一亚段和五峰组是优势岩相发育层位。  相似文献   
47.
蒙苏地1井是中国地质调查局部署在银额盆地艾特格勒凹陷的一口大口径重点油气地质调查井,根据该区块地层地质概况和钻井施工技术难点,从井身结构、钻具组合、钻头选型和钻进工艺等方面对蒙苏地1井钻井工程进行了优化设计。综合采用 “简化井身结构+非常规钻具组合+常规钻头选型+强抑制性泥浆”的钻井技术方案,解决了中生界巴音戈壁组和二叠系上部地层的高硬度、可钻性差、裂缝构造易井斜及井壁失稳等一系列难题,顺利完成了该井的钻井施工任务。该井完钻井深2763.66 m,完钻口径215.9 mm,平均机械钻速3.51 m/h,成功揭示了中生界和石炭-二叠系岩石组合特征及含油气性,优质、高效、零事故完成各项目标任务。  相似文献   
48.
桂柳地1井为广西柳州市鱼峰区雒容镇区块页岩气地质调查井,设计井深2350 m,钻遇水敏性地层等复杂地层。为了提高无固相冲洗液在页岩气复杂地层深孔钻进中维持孔壁稳定的能力,在PVA1788体系无固相冲洗液的基础上,添加成膜A剂、封堵剂GFD-1等处理剂。根据冲洗液试验及现场应用,成膜A剂具有降失水功能,不影响冲洗液的润滑性能,对粘度影响不明显,该PVA1788成膜体系无固相冲洗液滤失量较低,封堵裂隙效果好,减弱了地层水化膨胀,提高了成膜抑制防塌能力,满足了桂柳地1井深孔复杂地层维护孔壁稳定、安全钻进的需要。对类似复杂地层无固相冲洗液的推广应用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9.
西页1井龙潭组海陆过渡相页岩含气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国内外在海陆过渡相页岩含气性方面的相关研究较少。位于贵州省毕节地区黔西县境内的页岩气参数调查井西页1井揭示了黔西北地区上二叠统龙潭组海陆过渡相黑色碳质页岩发育特征及其含气性特点。通过有机地球化学实验,获取了西页1井的有机地化参数:TOC含量分布范围为0.4%~17.85%,平均值为4.25%;Ro分布范围为2.68%~3.48%,平均值为3.06%。钻、录、测井资料分析显示该井钻遇上二叠统龙潭组富有机质页岩层系厚度为148.85m,在钻进过程中,共有6层出现气显示。利用测井资料、现场解吸和等温吸附实验数据分析和计算,认为龙潭组海陆过渡相页岩含气页岩层段多,具有良好的吸附能力,得到总含气量为1.40~19.60m3/t。通过以上结果分析表明:西页1井所揭示的上二叠统海陆过渡相龙潭组含气页岩具有层段数量多、单层厚度小、有机质分段富集、热演化成熟度偏高等特点,且含气性较好,故该区海陆过渡相龙潭组地层具有较大的页岩气资源潜力。  相似文献   
50.
内蒙古突泉盆地突参1井原油地球化学特征与油源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内蒙古突泉盆地牤牛海坳陷南部突参1井的1684.5~1698.2m深度段侏罗系万宝组发现轻质原油,揭示了该区较好的油气勘探新领域。对该井原油和主要烃源岩分子地球化学特征、族组分稳定C同位素等进行了分析认为,该原油为轻质高蜡原油,C31升藿烷、C29甾烷异构化等成熟度参数显示该原油为成熟原油。正构烷烃呈单峰前峰型,姥鲛烷较植烷占绝对优势(Pr/Ph2.5),C29规则甾烷含量远高于C27甾烷,伽马蜡烷含量低,表明该原油生烃母质形成于以陆源高等植物为主的偏氧化沉积环境,原油来自该区侏罗系万宝组煤系泥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