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10篇
  免费   387篇
  国内免费   445篇
测绘学   94篇
大气科学   399篇
地球物理   386篇
地质学   981篇
海洋学   202篇
天文学   101篇
综合类   78篇
自然地理   201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27篇
  2022年   51篇
  2021年   62篇
  2020年   74篇
  2019年   62篇
  2018年   64篇
  2017年   73篇
  2016年   78篇
  2015年   98篇
  2014年   101篇
  2013年   111篇
  2012年   107篇
  2011年   109篇
  2010年   74篇
  2009年   127篇
  2008年   128篇
  2007年   149篇
  2006年   122篇
  2005年   91篇
  2004年   93篇
  2003年   67篇
  2002年   73篇
  2001年   65篇
  2000年   61篇
  1999年   61篇
  1998年   60篇
  1997年   44篇
  1996年   49篇
  1995年   27篇
  1994年   34篇
  1993年   30篇
  1992年   16篇
  1991年   17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7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971.
用事件概率回归方法预报咸阳机场辐射雾消散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高洁  刘端次  靳英燕 《气象》2005,31(4):81-84
在常规的天气分析基础上,尝试用事件概率回归方法来预报咸阳机场辐射雾的消散,以实现雾消预报的定量化。选取咸阳机场1992-2002年95个辐射雾日样本资料,进行事件概率回归分析。入型条件为:早晨06时(北京时)成阳机场有辐射雾(能见度≤700m),考虑4小时内辐射雾消散与否的概率。因子的选取根据因子间及因子与预报量间的相关系数决定,所求回归方程经F检验是显著的。预报效果经回报与试报,准确率达到78%以上。  相似文献   
972.
2002年7月15日华北地区酷热事件的诊断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开展对高温酷热天气事件的研究 ,根据 2 0 0 2年 7月 15日我国华北大部分地区出现地面气温 >40℃的酷热天气 ,利用已有的各种观测资料 ,对酷热事件发生前和发生时的地面和高空天气形势进行了分析 ,并详细讨论了各物理量的时空分布情况。热力学方程各项因子的诊断分析表明 ,此次“酷热”事件是由于温度平流、温度垂直输送和非绝热加热 3个因子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973.
天水盆地位于青藏高原东北缘六盘山与西秦岭二重要构造带交汇处,该盆地充填较完整晚新生代沉积序列记录着该区构造变形历史,因此对该盆地沉积记录的研究对探讨青藏高原东北缘晚新生代构造活动事件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对天水盆地晚新生代砂岩和含砾砂岩地层中碎屑颗粒磷灰石裂变径迹热年代学研究,推断23.7Ma左右天水盆地北部沉积物源区西秦岭发生了一次与青藏高原隆升有关的构造—热事件,该事件可能导致天水盆地的形成,并开始接受新近系冲积相沉积。约14.1Ma左右天水盆地物源区再次发生构造活动,使西秦岭剥露速率加快和盆地进一步拗陷广泛接受河湖相沉积。通过对剥蚀速率的估算,得出天水盆地沉积记录的23.7Ma和14.1Ma西秦岭北部快速抬升事件的平均剥蚀速率分别达0.34mm/a和1.05mm/a。   相似文献   
974.
使用常规观测资料、自动气象站资料、雷达回波资料及ERA5 0.25°×0.25°再分析资料,对2021年11月8—9日发生在黑龙江省极端暴雪事件中罕见冻雨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冻雨发生在降水强度较大时段,地面气温普遍低于0℃。垂直气温存在典型的“冷—暖—冷”层结特征,近地层存在强逆温层,在探空图上>0 ℃的面积比<0 ℃的大。近地层冷垫的形成是冷高压南侵所致,受到江淮气旋和地形阻挡,在海拔较低的松花江干流地区堆积形成。融化层在850 hPa低涡前部,西南或偏南暖湿低空急流携带暖湿空气像楔子一样插在冷空气中,持续的暖平流特征明显。地面冷垫与中层暖层之间有明显的锋区特征,存在强逆温层。电线积冰直径与融化层持续长短有很大的相关性。冻雨的形成符合“冰相融化”机制。雷达观测在冻雨区具有回波强度增大的特征。  相似文献   
975.
李光强  邓敏  张维玲  陈翼 《遥感学报》2010,14(3):475-486
首先发展了基于事件影响域的时空事务表构建策略,提出了基于事件影响域的时空关联规则挖掘方法,给出了相应的挖掘算法(简称ECSTAR算法)。通过一个实际算例验证了所提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976.
InSAR图像相位解缠的最小费用流法及其改进算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秀萍 《测绘科学》2010,35(4):129-131
最小费用流法是基于网络流的相位解缠方法,解决了许多解缠方法无法消除相位噪声对高相干区域影响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本文针对该方法解缠时速度较慢和对计算机性能要求较高的缺点而提出改进算法,即将干涉图像分为若干子区域分别进行处理,再利用基于Contourlet变换的超小波方法进行融合处理,最后用算例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最小费用流法及其改进算法是一个较好的解缠方法。  相似文献   
977.
针对目前地理空间数据整合与持续高效更新存在的问题,将数据同化这一概念和思想引入地理空间数据的更新,目的是提高空间数据质量和空间数据库更新的效率。着重论述了地理空间数据同化的概念、内涵和关键技术。最后提出了地理事件-条件-操作GECA(Geographical Event-Condition-Action)规则驱动下的基于数据同化的地理空间数据更新机制。  相似文献   
978.
1 Introduction With a wide distribution of the early Precambrian rocks, eastern Hebei Province is one of the classical regions for early Precambrian study of China. From the 1960s up to now, a great deal of geological surveys and researches have been undertaken in the region. The region was well-known among geologists of the world for the first report of the isotopic age of c. 3500 Ma (Rb-Sr Group, Laboratory of Isotopic Geology and Composite Research Group, Institute of Geology, Academ…  相似文献   
979.
2023年,我国气候主要表现为暖干的特征,全国平均气温10.71℃,较1991—2020年气候平均偏高0.82℃,为1951年以来最暖;全国平均降水量615.0 mm,较常年偏少3.9%,为2012年以来第二少。四季气温均较常年同期偏高,其中夏、秋季分别为历史同期次高和最高;除秋季降水偏多外,其余三季降水均偏少。汛期(5—9月),全国平均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少4.3%,为2012年以来第二少,我国中东部降水总体呈“中间多南北少”的分布。2023年,我国区域性气象干旱多发,西南地区遭遇冬春连旱;春季北方沙尘天气过程偏多;夏季前期,华北和黄淮遭受1961年以来最强高温过程;7月底至8月初,受台风杜苏芮影响,京津冀地区发生历史罕见极端强降水过程,华北地区出现“旱涝急转”;华西秋雨开始早、结束晚、雨量多;1月中旬发生年内最强寒潮过程;秋末冬初冷空气频繁入侵,12月华北和黄淮等地降雪日数偏多、积雪偏深。  相似文献   
980.
The early Albian Oceanic Anoxic Event (OAE), i.e., OAE1b, is well documented in western Tethys and in the primary North Atlantic Ocean, but has not yet been reported from eastern Tethys. In this paper, we present bulk carbon isotope data of hemipelagites to examine if it was recorded in eastern Tethys. Samples were taken from the upper Chuangdepu Member (nannofossil zone CC8) of the lower Gyabula (former Shadui) Formation at the Bangbu section, Qonggyai, southern Tibet of China. The δ13C values mainly range from −0.6‰ to 1.8‰ with a maximum of 1.87‰ and a minimum of −0.69‰. Three stages of carbon isotope evolution were distinguished with three boundaries. By the constraint of the stratigraphic sequence and nannofossil biostratigraphic zone CC8, the rapid δ13C change and correlation with western Tethys and Atlantic Ocean together suggest that these three boundaries of the carbon isotope evolution probably correspond to three subevents of the early Albian OAE1b, and the subevent levels of upper Kilian, Paquier, and Leenhardt are recorded in eastern Tethys (southern Tibet). The fact that the amount of δ13C shift is less by ∼1.5–2.0‰ in eastern Tethys than in western Tethys and Atlantic Ocean is interpreted as a result of possible cool sea surface (∼14–16 °C) of the southeastern Tethys (northern Indian passive margin of Greater India), which was probably located in a medium–high latitude during the Albian, leading to low primary productivity. The recognition of OAE-1b from Tethys Himalaya can improve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Tethys and global paleoclimatic and paleoceanographic changes during the mid-Cretaceou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