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18篇
  免费   772篇
  国内免费   1153篇
测绘学   138篇
大气科学   222篇
地球物理   471篇
地质学   3863篇
海洋学   259篇
天文学   143篇
综合类   293篇
自然地理   354篇
  2024年   16篇
  2023年   65篇
  2022年   151篇
  2021年   179篇
  2020年   161篇
  2019年   192篇
  2018年   138篇
  2017年   173篇
  2016年   193篇
  2015年   208篇
  2014年   239篇
  2013年   222篇
  2012年   233篇
  2011年   233篇
  2010年   216篇
  2009年   213篇
  2008年   200篇
  2007年   244篇
  2006年   207篇
  2005年   211篇
  2004年   203篇
  2003年   202篇
  2002年   194篇
  2001年   187篇
  2000年   196篇
  1999年   185篇
  1998年   149篇
  1997年   123篇
  1996年   131篇
  1995年   91篇
  1994年   88篇
  1993年   68篇
  1992年   66篇
  1991年   46篇
  1990年   33篇
  1989年   34篇
  1988年   21篇
  1987年   14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6篇
  1983年   2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7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891.
中国东北部陆缘是我国内生金矿床较为发育的地区之一,以成矿作用复杂、蕴藏丰富的金资源量倍受国内外地质学家关注。通过对该区内生金矿的地质和成矿年代的系统研究,初步将该区内生金矿床划分为中温热液金矿床、接触交代-热液金矿床、斑岩型/类斑岩型金铜矿床和浅成低温热液金矿床4种主要成因类型和3个重要成矿期(170~160 Ma、130~110 Ma和110~90 Ma)。结合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进一步确定中温热液金矿床的成矿物质主要来自下地壳源,成矿作用与中生代燕山早期古太平洋板块俯冲作用引发的中国东部大陆边缘岩石圈减薄及拆沉的动力学过程密切相关;接触交代-热液金矿床的成矿物质来源于年轻地壳,成矿作用与古太平洋板块俯冲引起的岩石圈减薄拆沉的伸展构造背景下的岩浆接触交代作用更为密切;而斑岩型/类斑岩型金铜矿床和浅成低温热液金矿床的成矿物质来源为壳幔混合源,其成矿发生在古太平洋板块向亚洲大陆正北向俯冲转入Izanagi Farallon板块西向俯冲的构造转换期。  相似文献   
892.
色那金矿是西藏多龙矿集区内发现的一个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点,其成岩成矿时代一直缺乏精确的年代学约束。对该金矿石英二长闪长岩进行了LA-ICP-MS锆石U-Pb定年、主-微量元素分析和Sr-Nd同位素组成研究,首次获得了多龙矿集区色那金矿赋矿岩石的成岩时代。石英二长闪长岩LA-ICP-MS锆石U-Pb年龄为(122.0±1.8)Ma,代表岩浆的结晶年龄。石英二长闪长岩具低硅(57.26%~58.88%)、高铝(16.58%~17.50%)、富镁(2.65%~2.98%)特征,铝饱和指数(A/CNK)为0.93~1.09,富集轻稀土元素(LREE/HREE=6.28~7.25),δEu为0.85~1.05,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U、La、Sr、Sm,亏损高场强元素Nb、Ta、Zr、Hf等,相对于原始地幔具高Sr\[(87Sr/86Sr)i=0.705 023~0.705 453\]、低Nd\[εNd(t)=-0.18 ~ 2.43\] 的同位素组成和古老的Nd同位素二阶段模式年龄(TDM2=0.78~1.03 Ga),属于偏铝质-过铝质岛弧型花岗岩。多龙矿集区色那金矿早白垩世末岩浆活动与成矿作用很可能是班公湖-怒江洋向北俯冲诱发洋壳物质部分熔融,并有少量俯冲沉积物(3.1%~5.1%)和幔源岩浆参与部分熔融混合形成母岩浆,再经一定程度的分异结晶作用和接触交代作用而形成。  相似文献   
893.
缝洞型碳酸盐岩储集层具有强烈的非均质性,其油气成藏及富集规律极其复杂,充分认识此类油气藏的形成条件及分布特点对油气藏进一步勘探及有效开发至关重要。通过对东部井区的统计分析,目的层油气性质与I号断裂带及走滑断裂密切相关,平面上塔中北斜坡东部鹰山组油气具有“西油东气,内油外气”的分布特征,纵向上油气集中在不整合面以下200 m内,沿风化壳不整合面呈“准层状”分布。从源、储、盖、运等成藏要素角度对油气成藏控制因素进行了综合研究,结果表明:该研究区发育两套烃源岩,且经历了多期充注,为油气聚集提供了充足的物质基础;后期构造抬升及断裂活动促进岩溶作用的进行,改善了储层的储集性能,为油气富集提供了有利的场所;良三段到良五段致密灰岩分布广、厚度大,可以有效封闭油气,为油气聚集提供了较好的保存条件;塔中北斜坡东部断裂及不整合面是油气成藏的关键,沟通源岩为油气运移聚集提供了良好的通道。  相似文献   
894.
The presence of Biecheleria cincta (=Woloszynskia cincta) in the Chinese coasts is reported for the first time. In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three to five series of vesicles and an elongated apical vesicle (EAV) were visible in the epicone, and both the hypocone and the cingulum had three series of vesicles each. Thin sections revealed that B. cincta possesses stalked pyrenoids and an unusual eyespot consisting of a stack of cisternae with brick-like materials (type E), thus supporting its transfer from Woloszynskia to Biecheleria. Spiny cysts formed spontaneously in culture, with an encystment rate of around 20%. Both large subunit ribosomal DNA (LSU rDNA) and 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 region (ITS) sequences in 12 strains from the Chinese coasts were determined. Phylogenetic analyses based on LSU rDNA and ITS sequences using Bayesian inference and maximum likelihood revealed two distinct ribotypes (referred to as ribotype A and B) in B. cincta. ITS region pairwise distances within B. cincta ranged from 0.024 to 0.072, suggesting the existence of a complex of cryptic species.  相似文献   
895.
雷州求水题材的传说所占比例不高,它们构成一种基于主干的立体性丛构关系,分为神祇求水和某人求水两大类。"求水"+"得遂"是其基本结构模式,"帮助"和"惩罚"情节单元出现的频次与求水主体神祇或某人关系密切。求水类型丛的传承与雷州半岛的自然环境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896.
纳米比亚罗什皮纳地区成矿地质条件优越,已发现罗雷铜矿、斯克皮铅锌矿、罗什皮纳铅铜矿及海伯超大型铜矿床以及多处Cu,Pb,Zn,Au及Bi等多处矿(化)点,可望形成铜、铅、锌、钼等多金属矿床集中区,找矿潜力巨大。该文在分析该区地质背景的基础上,总结了罗雷铜矿的地质特征,对其成因进行了探讨,并对罗雷铜矿和海伯铜矿之间的大部地区铜矿找矿潜力进行了展望,指出激发极化法是该区隐伏铜矿床勘查的有效物探手段。  相似文献   
897.
临汾地震台摆式倾斜仪的监测能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境内几次中强震及山西地区6次有感地震前,临汾地震台两种摆式倾斜仪存在有不同反映,探讨不同摆式倾斜仪对同一地震监测能力的差异性和同一仪器对不同地震的异常反映能力,结果表明:①摆式倾斜仪监测震兆信息的距离范围由仪器自身的监测能力(综合噪声水平及观测精度)和未来震级的大小所决定;②对于不同地震,两摆式倾斜仪所表现出的异常形态不同,即便在同一观测仪器上表现出来的异常形态也存在差异;同一地震两摆式倾斜仪所反映的异常并非呈相关一致性,而且同一仪器的不同方向对异常信息的捕捉能力也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898.
利用交会图法识别国外M油田岩性与流体类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测井曲线进行岩性与流体类型的识别是测井解释的重要内容之一,可为油田油气藏的综合评价提供重要的基础依据.基于交会图法和岩心资料,本文分析研究了国外M油田的常规测井曲线特征与岩性和流体类型的关系.首先以岩心资料为基础,选取对岩性和孔隙流体敏感的物理量进行交会图分析识别,在现有测井资料的前提下,综合这些物理量建立了GR-BK、GR-NGR、NGR-BK、PHIE-SW交会图版,然后利用这些图版进行了岩性和流体的识别.其中:岩性主要依据自然伽马、中子伽马、电阻率交会图版来识别,流体类型主要依据饱和度和电阻率交会图版进行识别.在上面工作的基础上确定了该油田不同类型的岩性和流体的识别标准值范围:1)碳酸岩识别标准为GR<70API,NGR>2.5CU,BK<5Ω.m;砂岩识别标准为,70API162API.2)油气层有效孔隙度PHIE>20%,SW<55%,BK>2Ω.m;水层的有效孔隙度PHIE>20%,但是SW>55%,BK<2Ω.m.从上面的结果可看出,在该研究区域,该方法不仅可以区分砂岩和泥岩这样不太复杂的岩性,甚至可以区分砂岩、石灰岩和白云岩这样易混淆的岩性.最后,通过待测试数据对建立的交会图版进行检验,岩性和流体识别的准确率达到了94%和100%.本文的研究结果对中亚地区油田的岩性识别和储层预测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99.
以1990、 2000、 2010年3期Landsat TM影像为土地利用基础数据, 结合1990年以来的社会经济资料和反映气候变化的气温、 降水数据, 对1990年以来阿克苏河流域绿洲土地利用变化进行了分析. 结果表明: 1990-2010年期间, 耕地、 建设用地以单向转入为主, 耕地对绿洲"扩张"贡献最大, 前期(1990-2000年)的贡献率为129.1%, 后期(2001-2010年)的贡献率提高到142.5%; 草地、 水域以单向转出为主, 草地对绿洲"萎缩"贡献最大, 前期的贡献率是-39.8%, 后期是-34.8%; 其次是水域, 前期对绿洲的贡献率是-1%, 后期是-9.3%; 河漫滩、 林地、 湿地在前期对绿洲的"扩张"贡献率分别是7.5%、 0.3%和5.1%, 后期对绿洲的"萎缩"贡献率分别是-2.4%、 -0.02%和-0.4%. 近20 a来流域绿洲规模整体上持续扩张. 通过分析绿洲土地利用驱动力系统可以看出, 绿洲土地利用类型变化主要受人类活动影响, 气候变化起基础性作用.  相似文献   
900.
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高寒草甸植物种群物候学定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青藏高原腹地北麓河多年冻土区高寒草甸14种代表性植物种群2009年和2010年两个生长季的物候观测资料, 进行植物种群物候学特征的定量分析, 划分物候类型并指出影响不同物候期的环境因子主次. 结果表明: 营养期和结实期的物候指数都较大, 分别为32.70和24.39, 其他物候期则相对较小; 整个生长期持续天数较短, 为155 d左右. 14种植物可划分为3种类型和6大类群. 在营养期和整个生长期, 与物候变化最为密切的环境因子为降水量, 其次为日照时数, 温度居第三; 而影响其他物候期的因子均以日照时数为主, 降水量和温度依次居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