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45篇
  免费   874篇
  国内免费   1478篇
测绘学   51篇
大气科学   162篇
地球物理   1053篇
地质学   4083篇
海洋学   274篇
天文学   22篇
综合类   134篇
自然地理   618篇
  2024年   25篇
  2023年   60篇
  2022年   117篇
  2021年   141篇
  2020年   210篇
  2019年   235篇
  2018年   202篇
  2017年   251篇
  2016年   215篇
  2015年   227篇
  2014年   330篇
  2013年   361篇
  2012年   321篇
  2011年   288篇
  2010年   221篇
  2009年   290篇
  2008年   290篇
  2007年   285篇
  2006年   328篇
  2005年   228篇
  2004年   205篇
  2003年   193篇
  2002年   185篇
  2001年   122篇
  2000年   150篇
  1999年   130篇
  1998年   120篇
  1997年   98篇
  1996年   111篇
  1995年   104篇
  1994年   76篇
  1993年   76篇
  1992年   44篇
  1991年   40篇
  1990年   35篇
  1989年   26篇
  1988年   16篇
  1987年   12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7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4篇
  1978年   2篇
  1977年   1篇
  1954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63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84 毫秒
271.
西天山在二叠纪时期的大地构造环境有岛弧成因和大陆裂谷成因两种不同的观点,伊犁盆地尼勒克地区中二叠统陆相红层的研究是解决上述争议的关键之一。该段地层自下而上是一套由冲洪积扇相、河流相、浅湖相和半深湖相组成的湖侵序列。本文综合该套地层的古水流、砾岩砾石成分与砂岩碎屑组分、重矿物组合、碎屑岩地球化学以及石榴子石化学特征等方面的研究,认为尼勒克盆地中二叠统陆相红层的物源复杂多样,包括超镁铁质-镁铁质岩、安山岩、英安岩、流纹岩、矽卡岩、片麻岩、灰岩和碎屑岩等不同岩石类型,记录了西天山造山带的构造剥蚀与再沉积过程。结合下二叠统乌郎组双峰式火山岩以及区域性角度不整合等资料的综合分析,本研究认为尼勒克地区中二叠世盆地形成于造山后伸展的大地构造背景。  相似文献   
272.
尤敏鑫  李厚民  王亚磊 《岩石学报》2018,34(11):3422-3432
黄山南镁铁-超镁铁质岩体位于东天山造山带觉罗塔格构造带内,属于土墩-黄山-图拉尔根镁铁-超镁铁质岩带。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橄榄石、辉石矿物学组成和全岩Sr、Nd同位素等方面对黄山南岩体进行了分析研究,并与黄山、黄山东、香山等典型含矿岩体作了对比,旨在进一步查明黄山南岩体的岩浆源区和母岩浆性质及其岩浆演化过程。Sr-Nd同位素特征表明黄山南岩体来自一个弱亏损的地幔源区,相较黄山、黄山东、香山等岩体的源区具有更加富集的特征。黄山南岩体中的橄榄石属于贵橄榄石,斜方辉石主要为古铜辉石,少数为紫苏辉石,单斜辉石主要为顽透辉石、普通辉石和少数的透辉石。单斜辉石和橄榄石的成分特征表明形成黄山南岩体的母岩浆为演化程度较低的拉斑玄武质岩浆,且母岩浆成分具有高Mg、高Ni的特点。计算得到黄山南岩体母岩浆的Fe O~T=13.20%、MgO=16.96%、Ni=377.2×10~(-6),且母岩浆在结晶分异过程中没有经历充分的硫化物熔离作用,这也是造成母岩浆中Ni含量较高以及岩体含矿性较差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273.
敦煌造山带长山子地区变质演化及年代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长山子地区位于敦煌造山带东北部,瓜州南部约100km处。该区主要出露一套中-高级变质表壳岩,主要岩石类型有长英质片麻岩、变泥质麻粒岩、高压基性麻粒岩、斜长角闪片麻岩。高压基性麻粒岩岩块、斜长角闪片麻岩岩块以构造透镜体或布丁(长度为0. 5~15m)的形式,被夹持于长英质片麻岩、变泥质麻粒岩组成的基质之中,呈现典型"基质夹岩块"的混杂带特征。高压基性麻粒岩、斜长角闪片麻岩、泥质麻粒岩中,普遍保留了二至三个阶段的变质矿物组合。进变质阶段矿物组合(M1)为石榴子石变斑晶中的细小矿物包裹体,变质高峰期矿物组合(M2)为石榴子石变斑晶和基质矿物,退变质阶段矿物组合(M3)主要为围绕石榴子石变斑晶边部发育的"白眼圈"状后成合晶。本区各类变质岩石均记录了顺时针型变质作用P-T轨迹,系典型俯冲-碰撞造山带变质作用特征。退变质阶段P-T轨迹属于西阿尔卑斯型,说明变质岩折返速率较快。变质高峰期(M2)属于中压变质相系,P-T条件分别为790~870℃/1.29~1.37GPa(高压基性麻粒岩)、680~685℃/0.89~0.97GPa(斜长角闪片麻岩)、860~880℃/0.90~1.14GPa(变泥质麻粒岩),它们之间存在大的差异。这说明,它们是形成于同一俯冲隧道内不同深度的变质岩石,在构造折返阶段才混杂在一起形成构造混杂岩。二次离子质谱(SIMS)锆石U-Pb定年表明,长山子地区变质杂岩记录了早泥盆世的俯冲事件(419~417Ma)。  相似文献   
274.
阿万达金矿位于西南天山造山带内。此次研究在简要总结其矿床地质特征基础上,对与阿万达金矿成矿密切相关的阿克苏群中硅质片岩围岩分别进行了岩石地球化学分析和LA-ICP-MS碎屑锆石U-Pb定年研究,以期对围岩的沉积环境、物源及形成时代进行讨论。岩石地球化学分析结果显示,阿万达金矿赋矿围岩中硅质片岩的原岩可能为一套成熟度较低的泥岩或砂岩,物源主要为石英岩质沉积物,沉积环境可能处于活动大陆弧内的沉积盆地内。U-Pb定年结果显示,其碎屑锆石定年数据主要形成了加权平均年龄值为405 Ma或406 Ma的年龄峰,其谐和年龄最小峰值即405 Ma可以作为其最大沉积年龄。因此笔者认为阿克苏群中硅质片岩的沉积时代并不是前人所定的长城纪,而是不老于早泥盆世。另外,这一地层的物源组成具有多样性,~405 Ma碎屑锆石占主体,可能与哈尔克山北缘火山弧内的早泥盆世岩浆活动有关;~745Ma的碎屑锆石的出现,表明其物源有少部分来自新元古代岩石;极少数~2.50 Ga的碎屑锆石的出现,反映了华北地台对本地层有物源上的贡献。  相似文献   
275.
甘肃白银厂矿田是我国著名的火山成因块状硫化物矿床产地,赋矿岩石主要为酸性火山岩(石英角斑岩和石英角斑凝灰岩)。文章通过对白银厂矿区酸性火山岩的岩相学和岩石地球化学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岩石发生了低绿片岩相的变质作用,镜下可见明显的绢云母化、绿泥石化等蚀变作用,造成了岩石K、Ca、Na、Rb等活泼元素的迁移;2)岩石具有高硅、低钛、弱铝、贫镁,亏损高场强元素Nb、Ta,以及明显的Sr、P、Ti、Eu的负异常和Th、U、Pb正异常特征,表明本区酸性火山岩可能为下地壳基性岩重熔的产物,源区存在斜长石、磷灰石以及钛铁矿等矿物的残留,并且岩浆在演化过程中经历过围岩的混染与弱的分离结晶作用;3)结合北祁连的区域构造演化、岩浆活动以及本区火山岩的年代学资料,认为该酸性火山岩可能处于由岛弧向弧后盆地过渡的环境中。  相似文献   
276.
新疆东天山位于中亚造山带南缘,天山—兴安造山系北天山造山带东段,发育大量泥盆纪—石炭纪花岗岩,其形成过程多与觉罗塔格洋的俯冲作用有关。四顶黑山花岗岩体位于东天山觉罗塔格构造岩浆带的东端,岩体在地表呈不规则状产出,侵位于元古界片岩-变火山岩、奥陶系变玄武岩和泥盆系雀儿山群火山岩;主要岩石类型为花岗岩和花岗闪长岩。花岗岩的LA-ICP-MS锆石U-Pb年龄为380.4 Ma±3.7 Ma,表明岩体形成于晚泥盆世。岩石表现出高硅(w(SiO_2)=64.87%~74.71%)、高碱(w(K_2O)=3.35%~4.68%,w(Na_2O)=2.26%~3.85%)、富铝(w(Al_2O_3)=11.82%~14.13%)和低MgO(w(MgO)=0.56%~2.12%)、CaO(w(CaO)=1.68%~3.74%)、TiO_2(w(TiO_2)=0.26%~0.57%)、P_2O_5(w(P_2O5)=0.01%~0.19%)特征,A/CNK=0.83~1.00;富集Ba、K、La、Ce、Nd,亏损Th、Nb、Ta、Sr、Ti,铕负异常较明显(δEu=0.70~0.73);具有岛弧型花岗岩特征。四顶黑山花岗岩体形成于岛弧环境,属于觉罗塔格洋向南俯冲过程中的产物。四顶黑山花岗岩体两侧的镁铁-超镁铁质岩体的形成时代应晚于晚泥盆世。  相似文献   
277.
The Lehong zinc-lead deposit is one of the new-found large Zn-Pb deposits in the Sichuan- Yunnan-Guizhou Zn-Pb poly-metallic mineralization area. The ore-bodies of the Lehong deposit are strictly controlled by structures, and the fault tectonites can be divided into four groups which include morbruk rock, cataclastic rock and tectonic breccia. The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the faults suggest that there are five tectonic systems formed in the Caledonian-early Hercynian, Indosinian-early Yanshanian, mid-Yanshanian, late Yanshanian and Himalayan periods, respectively. The Lehong fault and the Qiaojia-Lianfeng fault are two important ore-controlling structures which might have acted as channel ways of the ore fluids. The ores are hosted in the subordinary fracture zone, joint fracture zone and interlayer fault zones in trailing folds of the Lehong fault and the Baobaoshang syncline and Jinjiagou anticline. Hence, the Lehong deposit is a tectonic -controlled ore deposit. These research do not only lay a foundation for studying deposit genesis and ore-finding direction in the Lehong deposit, but also provides important enlightenments for the ore-finding prognosis of lead-zinc deposits in northwestern Guizhou ore concentration district. © 2018, Science Press. All right reserved.  相似文献   
278.
滇中地区“因民角砾岩”的成因及归属问题目前暂无定论。笔者通过对东川-易门地区前人所划的因民组“因民角砾岩”进行1:5万野外地质调查工作,对其进行了初步的分类。根据其成因及时代划分为复成分砾岩、冰碛砾岩、滑塌角砾岩、引爆角砾岩和构造角砾岩。对“因民角砾岩”成因及时代的研究,特别是“冰碛砾岩、复成分砾岩”的提出,对于解决滇中早前寒武纪地层层序、时代归属、构造格架、大地构造位置及大区域地层对比,探讨滇中元古宙地史演化、古环境研究以及指导找矿都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279.
马锋  张光亚  刘祚冬  梁英波  张磊  杨柳明  许岩  毛祖臣 《地质论评》2021,67(4):67050009-67050009
通过分析特提斯构造域东段区域地质和含油气盆地勘探开发基础数据,从板块构造演化入手,系统编制特提斯构造域东段沉积构造演化剖面图和生储盖组合剖面图,研究盆地演化阶段、叠合特征、油气成藏条件及油气藏类型,揭示中亚和中国西部前陆盆地演化和油气富集规律异同。研究表明:古亚洲洋、古特提斯洋和新特提斯洋控制了特提斯构造域东段的区域构造分带、盆地演化、盆地类型及油气成藏模式。根据古洋壳缝合线可分为北、中、南3个构造带,古生代以来多期微板块的拼贴,导致特提斯构造域东段含油气盆地演化分为3个演化阶段,早古生代伸展、晚古生代挤压、早中生代伸展和新生代挤压构造作用控制了研究区盆地的叠合演化,发育下古生界、上古生界和中生界3套区域分布的优质烃源岩和下古生界、上古生界、中生界和新生界4套储盖组合,形成多种类型的油气藏。  相似文献   
280.
青藏高原新生代古高度研究是地球系统科学研究中的一个热点、难点和重点,它是解决地球深部动力学、地貌地形演化和气候变化等各部分相互关系的一个关键突破口。目前以古生物和氧同位素为代表的各种古高度计被用来重建青藏高原新生代的古高度历史,但是不同的研究方法所得到的结果并不一致,关于青藏高原何时隆升到现在的海拔高度存在晚上新世、晚中新世和始新世等不同认识。因为古高度结果的差异,所以对于青藏高原新生代的构造隆升过程和动力机制也存在大的争议。本文首先详细的阐述了部分古高度计的应用原理及其各自的优缺点,收集总结了78条青藏高原古高度研究的成果,梳理了目前青藏高原新生代古高度研究的历史和现状。然后在此基础上讨论了目前高原古高度研究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即地层年代学、氧同位素和古生物古高度计结果的协调、“以点带面”、区域研究程度差异较大、替代性指标的多解性、古纬度影响、地质时期温度递减率的不确定性、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等特点和问题。最后就存在的特点和问题指出在恢复青藏高原新生代古高度时所需要完善和注意的方面,其中最重要的是注重地层年代学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