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9篇
  免费   100篇
  国内免费   34篇
测绘学   3篇
地球物理   163篇
地质学   111篇
海洋学   5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5篇
自然地理   5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31.
喜马拉雅造山带的地壳上地幔结构——近震反射观测结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2-2005年完成了穿越喜马拉雅山的宽频地震探测,采用了沿剖面紧密排列的台站布置并获得了近震中的反射波资料,这对地壳和岩石圈内部速度界面的研究有重要意义.地震数据及研究结果表明,青藏高原的地震主要发生于上地壳范围内,高原莫霍面反射波的纵波PmP与横波SmS波至清晰可辨且有很强的能量,在跨越雅鲁藏布江时PmP和SmS均发生了错动,表现为北深南浅.在改则至鲁谷沿线所记录到的发生在拉萨地块的Fw21事件的地震数据中,拉萨地块内部的莫霍面反射波,尤其是SmS波至非常清晰连续,地壳纵波平均速度为Vp=6.3km/s,表明拉萨地块内部Moho面平坦、连续,不存在突起与错位.在此Moho面之前出现壳内较强反射界面,埋深45kin可能正是下地壳的顶界面.P208事件中PmP和SmS均清晰可见,然而在距震中450km及其以远地段存在两个清晰的震相PLt及SLt,并且其能量很强,可能是位于160km深处的岩石圈底界面的反映.根据对近震资料的分析研究,本文建立了该地区的地壳上地幔的结构模型.  相似文献   
132.
周晓峰 《云南地质》2008,27(2):235-238
三条大断裂形成三角形构造变形区,成为贯通岩石圈底部的通道。浅成斑岩多期入侵,以及内外接触带的破裂化和压扭破裂带的存在,为成矿创造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133.
戴传经 《云南地质》2010,29(3):286-294,298
昆明地区风化形成的钛砂矿床(点),传统认为其成矿母岩为华力西期辉长岩。若干矿区1/万地质测量及开发资料,发现多处母岩为寒武纪之前侵位的古老岩体。对昆明地区钛砂矿床(点)地质特征进行研究、总结,并估算全区远景储量。  相似文献   
134.
廖国忠  王桥  杨剑  夏时斌  张伟  李华  高慧 《地质学报》2023,97(8):2621-2632
近年来,随着四川盆地周缘在油气勘探上取得的重大突破,盐源—宁蒗地区成为了新区新层系油气调查的重点研究区域。盐源—宁蒗地区位于扬子地台西缘,其复杂的断裂体系和频繁的构造、岩浆活动,制约着该区油气的生、运、储。鉴于当前油气资源开发所能达到的深度较浅,本文首先利用Crust 1. 0库提供的地球深部结构,采用频率域界面正演的方法获取研究区的区域重力异常,然后将地表布格重力异常减去区域重力异常,获取上地壳激发的剩余重力异常。通过对盐源—宁蒗及邻区的区域剩余重力分布特征的分析,将盐源—宁蒗及邻区在平面上分为Ⅰ区、Ⅱ区、Ⅲ区和Ⅳ区。结合地表地质情况,将最有利于油气资源开发的Ⅳ区采用Parker界面反演对其基底起伏进行反演,进一步将其细分为8个子区。综合分析8个子区基底起伏情况、重力剖面反演和大地电磁测深剖面反演,推测该区为康滇古陆西侧、北东走向的向斜构造;向斜南东翼和金河 箐河断裂之间存在的背斜构造,为有利的油气勘探构造,具有较好的资源潜力。  相似文献   
135.
136.
松潘-甘孜地块东部、川滇地块及四川盆地西部属青藏高原东部,是中国大陆内部强烈地震发生的主要地区之一.本研究利用四川区域数字地震台网2000年1月至2010年4月的地震波形资料,使用剪切波分裂系统分析方法(SAM),获得了研究区内44个台站的快剪切波偏振方向和慢剪切波的时间延迟.剪切波分裂参数的空间分布特征显示,由于受到区域主压应力场以及局部地质结构的影响,快剪切波的偏振方向表现出复杂的特征.龙门山断裂带北东段和西南段的快剪切波偏振方向分别显示北东和北西的优势方向,川滇菱形地块西北部和东南部的快剪切波偏振方向分别显示近东西和北北西的优势方向.青川断裂北侧和南侧地震的快剪切波偏振方向分别为近南北向和近东西向,北侧地震的慢剪切波的时间延迟大于该断裂南侧地震的慢剪切波时间延迟.研究表明,复杂的地质结构以及活动断裂的几何形态会造成剪切波分裂参数的区域化的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137.
利用中国东北布设的流动地震台阵(116个)以及国家和区域台网(121个)的宽频带台站记录的824个远震事件,采用P波接收函数CCP叠加和H-K叠加两种方法获得了研究区详尽的地壳厚度图像.研究结果显示,两种方法获得的地壳厚度分布特征具有很好的一致性,中国东北下方地壳厚度存在明显的东西横向差异.重力梯度带西侧和佳木斯地块的台站下方地壳较厚,介于36~41 km之间,而在兴蒙槽地褶带中重力梯度带往东从36 km减薄至34 km左右.松辽盆地北侧、东侧和南侧地壳厚度较薄,为29~34 km,反映了该区复杂的地壳变形过程.CCP剖面显示郯庐断裂深切地壳,敦化—密山断裂下方莫霍面出现错断.H-K叠加得到的地壳平均泊松比显示,东北地区绝大部分台站下方的泊松比值较大,0.24~0.29.长白山、松辽盆地东部、燕山台隆东部和大兴安岭北部,泊松比值达到0.27~0.30,可能有幔源物质上涌,下地壳铁镁组分含量增加.  相似文献   
138.
首先通过GPS接收机在超短基线上检测数据计算天线相位中心偏差,然后对民乐跨断层综合观测场地2007~2008年的GPS点位速率进行校正。从计算结果可知,所用GPS天线相位中心偏差多在亚毫米级。对于距离在几千米的点位,由于各期观测所用天线的不同,使得相位中心的偏差对水平运动速率的影响多在亚毫米级;若各期观测所用天线相同,则影响多在10-2毫米量级。对高精度GPS观测来说,多期观测尽可能采用同一天线。  相似文献   
139.
利用GPS资料研究郯庐带现今运动及变形状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晓霞  江在森  武艳强 《地震》2012,32(4):1-10
本文利用华北地区1999—2001年, 2001—2004年, 2004—2007年及2007—2009年四期GPS速度场资料, 基于块体的整体旋转与均匀应变模型, 分析了郯庐断裂带中南段的运动及变形特征。 结果显示: 潍坊—郯城段主要为右旋走滑的变形特征, 而郯城—庐江段则为左旋滑动的变形特征, 两段垂直断层方向上的变形表现为“张压交替”的特征。 基于刚体运动模型, 计算了扣除环渤海湾区域整体刚性运动的华北地区GPS速度场, 并分析了环渤海湾区域块体的变形状态, 结果显示环渤海区虽然各期的变形特征不同, 特别是郯庐带附近, 各期的运动特征差异较大, 但基本可反映燕山—渤海地震带是运动特征差异的分界线, 且每期郯庐带各站点的一致性运动明显。  相似文献   
140.
刘文义 《地震》2012,32(2):1-7,159
陈鑫连先生1968年投身地震事业,半生遨游在地震研究的学术海洋中,建树颇丰,是业内公认的地壳形变学科的奠基人、创始人和引领者,资深专家,我国著名动态大地测量学家。对防震减灾事业发展,他又是一位有谋略、擅长顶层设计的大师级人物,又是一位善解难题的行者。本文对其在地壳形变、地震对策及地震安全等三个方面的学术思想进行了评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