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9篇
  免费   100篇
  国内免费   34篇
测绘学   3篇
地球物理   163篇
地质学   111篇
海洋学   5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5篇
自然地理   5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261.
天水地震区综合地球物理剖面的建立与壳幔结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人工地震、重力、大地电磁和地热资料,在天水地震区建立了二个综合地球物理剖面.对这两个剖面进行了分析,研究了该地区的壳幔结构.结果表明,沿西秦岭北缘断裂带,地壳变薄,低速层、低密层和低阻层同步出现,同时在断裂带附近形成了宽几十到上百公里的相变过渡带,其影响深度可达上地幔.  相似文献   
262.
邢台震区地壳上地幔电性结构及其构造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邓前辉  张木生 《地震地质》1997,19(2):60-163
用大地电磁测深(MT)方法在邢台地震区作了4条观测剖面,资料解释结果表明探测区地壳上地幔的电性结构主要特征为:震源区复杂,周边区简单;发震深度复杂,非发震深度简单;震源区电性突变,显示隐伏高角度断裂;高导层代表10km和20km深度的滑脱面;地幔上隆可能意味着地幔物质向上运移。这些观测结果对于了解测区构造背景、发震构造和深浅构造的关系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63.
延怀盆地上地壳热流体特征及其与地震活动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系统研究了延怀盆地上地壳热流体的温度、水化学、气体化学与同位素化学特征 ,确定热水成因与大气降水渗入有关 ,并计算了热储温度与水循环深度 ,认为热水活动对中小地震活动有一定的控制作用并影响断裂活动强度  相似文献   
264.
北秦岭天水东部地区地壳构造演化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温志亮 《甘肃地质》1996,5(2):57-64
从构造体制的转化出发探讨了处于北秦岭加里东造山带的天水东部地区地壳构造演化史。研究区地壳构造演化大致经历了8个大的构造旋回、7次构造体制的转变和15个世代的构造演化变形序列  相似文献   
265.
台湾—四川黑水地学大断面所揭示的湖南深部构造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秦葆瑚 《湖南地质》1991,10(2):89-96
本文介绍了“台湾—黑水地学大断面综合研究”(袁学诚,1990)中与湖南深部构造有关的研究成果:提出了华南地壳三层结构模型的确凿证据,明确了华南是较稳定的大陆地壳,整个华南不存在洋壳。并按上地幔电性差异推断华南岩石圈中存在软、硬不同的块体,据此划分了华南深部构造单元。指出湘中岩石圈增厚到300km,而且湘中地热流比正常值偏低1—2倍。由陆壳反射地震查明了江南古陆之下存在更老的结晶基底,对雪峰地区是否存在巨大推覆构造运动问题,给出了否定的答案。此外该成果还为研究湖南区域构造,提供了丰富的基础资料。也为探讨控制超大型矿床的深部构造背景,开创了新局面。这些研究成果必然会对我省基础地质研究工作产生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266.
华南地区深部地质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分析了近年来华南地区深部地质研究中若干焦点问题的研究进展。提出“板溪群”不是中生代碰撞造山过程中形成的构造混杂岩,而是分布于江南古陆的一套变质变形微弱、层理明显、岩层连续有序的沉积盖层。华南地区广泛存在太古代一元古代的结晶基底。元古宙的古构造环境主要为大陆边缘拉张盆地。根据变质相华南地区地壳自上而下可划分为三层,分两个阶段演化。  相似文献   
267.
南海铁锰结核(壳)的稀土元素地球化学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于1987年5—6月间,中、西德在南海进行地球科学调查,获得5个铁锰结壳、6个铁锰结核样品。本文在利用X荧光法测定15个稀土元素的基础上,对南海铁锰结核(壳)的稀土丰度、配分模式与伴生元素的关系以及稀土的来源作了较为详细的探讨。研究表明,南海铁锰结核(壳)的平均丰度为1625×10~(-6),铁锰结核为2167×10~(-6),分别要比太平洋结核高1—2倍,比太平洋北部沉积物高3—4倍,比南海沉积物高10—20倍;结核和结壳的稀土经球粒陨石标准化后的配分模式基本相同,Ce正异常,Eu亏损不明显;与伴生元素、沉积物及岩石稀土对比研究表明,结核(壳)中稀土主要来自南海中酸性岩类风化、淋漓后缓慢沉积。  相似文献   
268.
F. Freund  D. Sornette   《Tectonophysics》2007,431(1-4):33
We propose a mechanism for the low frequency electromagnetic emissions and other electromagnetic and electric phenomena which have been associated with earthquakes. The mechanism combines the critical earthquake concept and the concept of crust acting as a charging electric battery under increasing stress. The electric charges are released by activation of dormant charge carriers in the oxygen anion sublattice, called peroxy bonds or positive hole pairs (PHP), where a PHP represents an O3X/OO YO3 with X,Y = Si4+,Al3+,…, i.e. O in a matrix of O2 of silicates. We propose that PHP are activated by plastic deformations during the slow cooperative build-up of stress and the increasingly correlated damage culminating in a large “critical” earthquake. Recent laboratory experiments indeed show that stressed rocks form electric batteries which can release their charge when a conducting path closes the equivalent electric circuit. We conjecture that the intermittent and erratic occurrences of EM signals are a consequence of the progressive build-up of the battery charges in the Earth crust and of their release when crack networks percolate through the stressed rock volumes, providing a conductive pathway for the battery currents to discharge. EM signals are thus expected close to the rupture, either slightly before or after, that is, when percolation is most favored. The proposed mechanism should be relevant for the broader understanding of fractoemissions.  相似文献   
269.
南天山及帕米尔高原现代地壳水平形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南天山及帕米尔高原GPS监测网的观测,获得了该地区的现今地壳形变速率图、基线变化图、应变图及主要地质构造带的断裂位移。结果表明,南天山及帕米尔地区地壳运动幅度较大,受印度板块的推挤作用,地壳正快速缩短变形,并且该区域的地壳形变具有自西向东、自南向北减弱的特点。另外,南天山地震断裂带以每年5~10mm的速度吸收来自帕米尔高原向北推挤的运动速率。通过研究还发现,喀什以西地区是强剪应力汇集的地区,地壳活动极其复杂、强烈。  相似文献   
270.
冯金涛 《地震工程学报》2006,28(3):221-224,228
本文对亚洲太平洋地区地球动力学计划(APRGP,简称亚太网)在1999-2001年采集的三期GPS观测数据,利用GAMIT/GLOBK软件进行了分析处理,得出各期的观测站在ITRF97框架下的三维直角坐标,并根据三期观测数据中的重复观测站进行了速度场计算和地壳形变特征分析。结果表明亚洲大陆板块具有明显的顺时针旋转运动特征;印度板块和澳大利亚板块从西南方向对亚洲大陆板块进行挤压;而西太平洋地区各观测站则向西北方向运动。这些特征与国内GPS区域网观测数据处理得出的结论是一致的,而本文则揭示了更大范围的亚洲太平洋地区地壳形变信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