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0篇
  免费   63篇
  国内免费   126篇
测绘学   19篇
大气科学   4篇
地球物理   28篇
地质学   37篇
海洋学   360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98篇
自然地理   21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9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18篇
  2020年   20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36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25篇
  2011年   33篇
  2010年   34篇
  2009年   36篇
  2008年   28篇
  2007年   27篇
  2006年   22篇
  2005年   30篇
  2004年   26篇
  2003年   25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27篇
  2000年   23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471.
分子生物学在微藻分类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与传统微藻分类方法的比较,说明微藻分子分类技术的产生与发展,并从线粒体DNA(mtDNA)、叶绿体DNA(cpDNA)和核基因组DNA(nDNA)3个方面列举了分子分类技术在微藻鉴定和生理生态方面的应用,着重说明了核基困组在藻类分子检测中的作用。并对微藻分子分类技术的问题与发展进行了总结与展望。  相似文献   
472.
不同保存方法的大黄鱼肌肉样品基因组DNA提取及RAPD分析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张海琪  薛良义  李明云  何丰  余纪莲 《台湾海峡》2002,21(3):296-299,T004
以-20℃冷藏、70%(V/V)乙醇、含50mmol/dm^3 EDTA的70%(V/V)乙醇和10%(V/V)福尔马林保存等方法处理大黄鱼肌肉样品,进行了DNA的提取及RAPD分析,并与新鲜样品作了对照。实验结果表明,鲜活样品以及冷冻保存、70%(V/V)乙醇以及含50mmol/dm^3EDTA的70%(V/V)乙醇保存的样品均可得到高质量的DNA,大小在21kbp左右,含量为100μm/cm^3左右。而从10%(V/V)福尔马林保存样品也能提到DNA,但其DNA得率低,约10μg/cm^3。分别以上述提取的DNA为模板进行RAPD扩增,未见有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473.
采用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法体外肿瘤细胞株抑制试验,研究耳壳藻内酯合成过程中结构的衍化物和抗肿瘤活性的关系。结果表明.耳壳藻内酯对小鼠肝细胞癌(H22)、小鼠路易斯肺癌(LLC)、人宫颈癌(Hela)和人乳腺癌(MCF-7)有较强的细胞毒性,对正常小鼠胚成纤维(NIH3T3)和人肝细胞(L—02)的毒性较低。酮基内酯对各肿瘤细胞毒性差异较大,对上述正常细胞株的杀伤力也较大。体外结合DNA的研究表明,耳壳藻内酯芳香环上的羟基较酮基内酯上的酮基易于插入DNA分子中.造成DNA分子的断裂和解聚。标记代谢物前体掺入试验表明,耳壳藻内酯能够显著抑制DNA大分子的合成,阻滞肿瘤细胞的生长。推测耳壳藻内酯芳香环上的羟基是影响其抗肿瘤活性的主要官能团。  相似文献   
474.
本文报道海产贝类DNA提取方法及PCR扩增。采用随机引物N01-20共获得391个片段。其中皱纹盘鮑2个个体,产生65个片段,在501-2818bp间;毛蚶3个个体,产生76个片段,在398-2818bp间;四角蛤蜊3个个体,产生154个片段,在562-3311bp间;中国蛤蜊2个个体,产生96个片段,在478-3311bp间。通过比较分析,可见海产贝类有丰富的遗传多态现象,RAPD技术可用于海产贝类的分类及系统演化关系探讨等领域。  相似文献   
475.
本介绍了徕卡DNA03高精度数字水准仪的原理及应用程序,并对仪器进行了野外精度测试,并得出徕卡DNA03数字水准仪的实测样本精度。  相似文献   
476.
杨淑娟  赖旭龙 《地球科学》2003,28(2):136-136,142
古DNA(ancientDNA ,aDNA)是指博物馆标本、生物遗骸和古生物化石中的DNA .1 980年我国湖南医学院报道了有关约 2 0 0 0多年前长沙马王堆汉代女尸的古核酸研究成果 ,这是世界上最早的一例古DNA研究[1 ] .自 1 984年Higuchi等[2 ] 首先从一种已绝灭约 1 40a的南非斑驴 ( quagga)标本中提取了线粒体DNA ,并用于与现代生物种的对比研究 ,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古DNA研究的热潮 .在过去 1 0多年里 ,古DNA研究在演化生物学、人类起源、动植物的家养和驯化、考古学等研究领域取得了许多重要的成果 .目…  相似文献   
477.
比较分析了石鲽和星突江鲽线粒体基因组COI、Cytb基因以及D-loop片段总长度为1175 bp的核苷酸序列,探讨了石鲽与星突江鲽的亲缘关系。2种间共检测到95处核苷酸替代,蛋白质编码基因上的核苷酸替代主要是第三密码子位点上的同义替换。核苷酸组成分析结果表明:3个目的片段的鸟嘌呤(G)含量普遍较低,在2个蛋白质编码基因第三密码子位点上表现得尤为明显。线粒体COI、Cytb基因和D-loop片段序列分析显示石鲽与星突江鲽间平均遗传距离分别为0.043、0.062和0.153,属于属内种间差异水平。2种鲽鱼在线粒体基因组不同片段上存在明显的遗传分化,核苷酸替代速率由大到小依次为D-loopCytbCOI。贝叶斯法、邻近距离法和最大简约法构建的系统发育树一致,皆显示石鲽与星突江鲽遗传关系很近。基于Cytb基因片段序列的分析结果表明:石鲽与星突江鲽的分歧时间约为185万年,分化事件发生于更新世中期(Middle Pleistocene)。  相似文献   
478.
对采自不同群体的5个中国明对虾个体的核糖体RNA转录单元内间隔区1(ITS1)序列特点进行分析,并利用GeneBank数据库中已有的对虾科(Penaeidae)ITS1同源序列对对虾科虾类进行系统分析,探讨ITS1序列在对虾科系统及演化中的应用.结果表明,中国明对虾ITS1序列在个体间和个体内都表现出长度多态性,序列长度范围为637~652 bp,这种长度多态性主要是由于微卫星DNA简单重复序列的重复次数不同所造成.在中国明对虾ITS1序列中发现8个微卫星位点,根据目前已知的12种对虾的ITS1序列,发现某些微卫星位点只存于1种对虾中,如(CAGC)_(2-4)只存在于中国明对虾中,(CGGA)_(4-9)只存在于斑节对虾中,(GCGA)_4只存在于短沟对虾中.利用ITS1序列对12种对虾进行的系统分析表明,12种对虾分为4个类群,同种的不同个体,同属的不同种各自聚支,与形态分类比较吻合.对虾科属间遗传距离范围为0.313~0.977,平均值为0.633,远高于用线粒体基因片段得出的属间的遗传距离,支持将原对虾属的6个亚属提升为属的观点.  相似文献   
479.
An improved method of PCR in which the small segment of conchocelis is amplified directly without DNA extraction was used to amplify a RUBISCO intergenic spacer DNA fragment from nine species of red algal genus Porphyra(Bangiales,Rhodophyta),including Porphyra yezoensis(Jiangsu,China),P.haitanensis(Fujian,China),P.oligospermatangia(Qingdao,China),P.katadai(Qingdao,China),P.tenera(Qingdao,China),P.suborboculata(Fujian,China),P.pseudolinearis(Kogendo,Korea),P.linearis(Devon,England),and P.fallax(Seattle,USA)....  相似文献   
480.
DNA分子标记技术在紫菜属中的应用现状及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伴随着遗传学的发展,遗传标记经历了形态学标记、细胞学标记、生化标记和DNA分子标记4个阶段。DNA分子标记诞生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与其他遗传标记相比,它具有如下优点:(1)直接以DNA的形式表现,在生物各个组织、各个发育阶段都可以检测到,不受季节、环境限制;(2)数量极多,遍及整个基因组;(3)多态性高,自然存在许多等位变异;(4)表现“中性”,既不影响目标性状的表达,与不良性状也没有必然的连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