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954篇
  免费   2650篇
  国内免费   437篇
测绘学   178篇
大气科学   19篇
地球物理   10876篇
地质学   1516篇
海洋学   98篇
天文学   11篇
综合类   925篇
自然地理   418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88篇
  2022年   235篇
  2021年   398篇
  2020年   339篇
  2019年   395篇
  2018年   399篇
  2017年   391篇
  2016年   265篇
  2015年   449篇
  2014年   551篇
  2013年   573篇
  2012年   540篇
  2011年   615篇
  2010年   573篇
  2009年   796篇
  2008年   572篇
  2007年   649篇
  2006年   623篇
  2005年   635篇
  2004年   571篇
  2003年   560篇
  2002年   446篇
  2001年   419篇
  2000年   385篇
  1999年   329篇
  1998年   337篇
  1997年   318篇
  1996年   334篇
  1995年   283篇
  1994年   269篇
  1993年   210篇
  1992年   169篇
  1991年   95篇
  1990年   67篇
  1989年   49篇
  1988年   41篇
  1987年   16篇
  1986年   14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2篇
  1979年   15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1篇
  1954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大姚、民乐-山丹地震前的中短期前兆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利用川滇及青藏块体北缘地区上世纪80年代至2003年的跨断层流动形变观测资料,借助应变强度比时序曲线,通过丽江Ms7.0、景泰Ms5.9等震例研究,获取与2003年7月大姚Ms6.2、Ms6.1地震和10月民乐-山丹Ms6.1地震孕育有关的中短期前兆异常。分析表明:①大姚、民乐-山丹地震前1年内异常场地数远超过场地总数的1/3,相对近源区异常在发震地区占一半;②大姚Ms6.2地震前半年内,盐源-丽江地块及其邻近区域以及北东向延伸的川滇交界地区异常明显增多,相对集中。2003年7~9月大幅减弱;而鲜水河断裂、楚雄-通海断裂南段有所增强;③民乐-山丹震前十余天至数月内相对近源区及其邻近构造区域呈现异常相对分散-相对集中且局部增强-一临震前减弱的时空演变特征。震后一个月内青藏块体北缘地区仍有近1/3的场地呈现异常(海原一六盘山断裂带尤为突出)。  相似文献   
992.
大姚6级双震前的地震前兆特征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在连续形变观测资料中除了存在于整个时间域的短周期潮汐信息(固体潮)外,还有出现在某个时间段的长周期非潮汐信息.如何从时间或空间上认识和提取这些信息.成为认识地震过程和进行地震预报关键和迫切的问题之一。利用小波分析的时一频特性和奇异性检测特性,对大姚6级双震前的连续形变观测资料进行了处理,提取潮汐资料中的非潮汐信息。发现在地震前震中附近的形变台站都接收到了相同频段的异常信号.周期为几天到十几天,出现在各个台站的时间也大致相同。这些在震前具有一定时、空分布的信息有可能是地震前兆。  相似文献   
993.
山东地壳运动GPS观测网的建设与初步结果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简述山东地壳运动GPS观测网的建设和数据处理的基本方法,并对系统所得的初步结果进行分析,分析表明,该系统可产出连续、高精度的GPS基准站三维坐标及基线数据,可为地震监测和地壳运动的科学研究提供良好的GPS数据素材。  相似文献   
994.
995.
996.
分析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俯冲带、尼泊尔Ms8.1地震震中区地震构造及地震发震构造,讨论主震对余震触发及余震的时空强特征和地震对周边地区地震活动趋势的影响。初步分析认为,主边界断裂为本次地震的发震构造,属于低角度逆冲断层地震;余震分布范围与震源破裂面积和方式基本一致,具有向东迁移的时空特征;西藏定日Ms5.9、聂拉木Ms5.3地震不属于尼泊尔地震余震,是应力扰动的结果;沿俯冲带向东至喜马拉雅东构造结是大震发生的危险地段。  相似文献   
997.
根据1998~2013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中国数字地震观测网络工程和中国大陆构造环境监测网络流动重力观测成果,给出了中国西藏及周边地区的重力年变率分布。结合青藏高原冰川消融和高原湖泊水位变化,估算了由陆地水储量变化引起的区域重力效应。基于50km平滑半径的高斯滤波,给出了测区内15a时间尺度的重力变化空间分布,并初步探讨了尼泊尔Ms8.1地震孕育的重力场长期背景趋势变化。结果表明:1)流动重力典型测点的时间序列表现出明显的线性变化特征,表明测点附近区域的长期重力变化以线性上升趋势为主,反映了区域重力逐年累积增加的背景效应;2)中国西藏及周边区域的重力长期变化在空间分布上具有显著的不均匀性和分区现象,这与青藏高原复杂的变形构造和动力学系统密切相关。喜马拉雅活动构造带在15a时间尺度上明显呈正重力变化趋势,可能与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存在的持续挤压变形引起的地下物质重新分布与调整有关,反映了大震孕育过程中地壳变形和介质变化引起的震区周围应力与能量的累积。  相似文献   
998.
北京时间2021年5月21日21时48分36秒,云南省大理州漾濞县发生MS 6.4地震。利用云南数字地震台网2021年5月18日至8月22日的震相报告,采用双差地震定位法,对漾濞MS 6.4地震序列进行重新定位。重新定位结果显示序列呈NW向优势分布,破裂长约20 km,宽约7 km,对重新定位结果进行误差分析,水平方向定位误差约为0.8 km,垂直方向定位误差约为1.0 km,定位结果具有较好的稳定性。依据震中分布的走向将序列划分为NW向的主断层与NNW向的分支断层,主断层存在较为明显的分段现象,分支断层呈雁列状分布。根据小震丛集性发生在大震断层面及其附近的原则,利用重新定位后的小震震源位置反演得到漾濞MS 6.4序列主断层走向约320°,倾角约89°,深度范围3~13 km。根据拟合得到的断层在地表的投影位置,推测本次地震的发震断层为维西-乔后断裂西侧的草坪断裂。基于断层滑动量分布识别出3个凹凸体,结合序列时空演化特征,分析了漾濞MS 6.4地震序列的破裂过程,结果显示断层中段的凹凸体发生初始破裂...  相似文献   
999.
针对传统最小二乘回归未能顾及数据的空间特性,且无法度量模型自变量与因变量相关性的空间变异特性的问题,本文提出利用地理加权回归方法分析小微地震频次与地形因子相关度的空间异质性。以四川地区的地震监测资料、DEM为实验数据,选取地形复杂度、坡度变率、坡向变率和地面曲率为自变量,地震发生频次为因变量,构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并进行回归系数的空间变异分析。实验分析发现,地震频次与地形因子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地形复杂度与地震频次相关性最强;坡度变率、沟壑密度、剖面曲率与地震频次的相关性依次减弱;不同空间位置的地形因子和地震频次的相关性具有较明显的空间异质性。实验结果表明,地理加权回归可以有效地度量分析地震频次与地形因子相关度的空间异质性,研究结果可为地震及次生灾害的分析与预报提供辅助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000.
玉树地震地表破裂调查与灾后重建避让选址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2010年4月14日07时49分40.7秒,青海省玉树县发生Ms7.1级地震。通过现场调查和分析,玉树地震的发震断裂是甘孜—玉树活动断裂的玉树段,地震产生的地表破裂长度为23km,走向北西西—北西,总体表现为左旋走滑特征,可进一步分为3段:西段呈连续延伸的左旋走滑破裂,在隆宝镇的"郭央烟宋多"附近(坐标:北纬33°03′11″、东经96°51′26″)最大水平位移达1.75m,可定为宏观震中;中段主要位于县城南侧,由多条右阶斜列的破裂组成;东段表现为逆冲兼左旋走滑。玉树地震除了造成大量房屋破坏外,次生地质灾害主要包括:地震砂土液化及其引起的公路变形、地震滑坡、地震诱发水渠破坏及其链生土质滑坡和泥石流等。通过对内外动力地质灾害的综合分析,初步提出了玉树地震灾区灾后重建避让选址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