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439篇
  免费   2892篇
  国内免费   2613篇
测绘学   3649篇
大气科学   760篇
地球物理   2259篇
地质学   10317篇
海洋学   1162篇
天文学   48篇
综合类   1404篇
自然地理   2345篇
  2024年   55篇
  2023年   215篇
  2022年   567篇
  2021年   752篇
  2020年   686篇
  2019年   749篇
  2018年   627篇
  2017年   931篇
  2016年   924篇
  2015年   837篇
  2014年   1022篇
  2013年   1326篇
  2012年   1108篇
  2011年   1105篇
  2010年   897篇
  2009年   1031篇
  2008年   1011篇
  2007年   1111篇
  2006年   1001篇
  2005年   931篇
  2004年   873篇
  2003年   691篇
  2002年   605篇
  2001年   520篇
  2000年   398篇
  1999年   396篇
  1998年   294篇
  1997年   252篇
  1996年   210篇
  1995年   141篇
  1994年   155篇
  1993年   122篇
  1992年   126篇
  1991年   75篇
  1990年   50篇
  1989年   44篇
  1988年   38篇
  1987年   17篇
  1986年   14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9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6篇
  1979年   5篇
  1977年   1篇
  1973年   1篇
  195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981.
地球数字产品的空间数学基础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分析当前地球数字产品空间数学基础局限性的基础上,将地图投影概念由传统的曲面到平面的变换扩展为曲面到曲面的变换,提出一套适合于大型GIS和地球数字产品的“地图投影”模型的实用模型,该模型的视图采用等距离切圆柱投影,度量空间是椭球面几何系统,符合计算机环境下GIS视图与度量空间分离的特性。鉴于全球多分辨率连续可视化,精密可视化量算,三维、多维地球数据统一,标准的空间定位框架和只有在统一的空间系统内全球资源、生态环境数据才能进行精确的地理分析等四个方面的需要,从地图投影进到本模型将是方向和技术趋势。  相似文献   
982.
陈述彭  程维明 《遥感学报》2001,5(4):321-326
介绍中国风云气象卫星FY-1,FY-2对地观测数据应用于全球森林资源的分类监测。讨论中国加入WTO以后对全球森林资源再分配的新战略。以全球观点,分析贵州省的森林资源特色及其对世界的特殊贡献。评价21世纪中国森林数据库与林业管理信息系统的规划与建设。  相似文献   
983.
Tectono-thermal modeling of the Yinggehai Basin,South China Sea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Based on the observed data, the average value of surface heat flow in the Yinggehai Basin is calculated and it turns out to be 84.1 mW/m2. The thermal evolution of the basin since the Cenozoic era has been attempted by tectono-thermal modeling. Three-phase extension made the basin become hotter and hotter, reaching its climax in paleo-temperature history since 5.2 Ma. And nowadays, the basin is in the heat flow decreasing period. During the Cenozoic era, the basement heat flow remained at 50–70 mW/m2 all the time. This is related to the degree of each extension phase, stretching rate mode and also the limited basin scale. Modeling results also show that, the surface heat flow is controlled mainly by the basement heat flow, and less than 20% comes from radiogenic heat production in the sediments of the basin  相似文献   
984.
本文通过对乌溪江引水工程厚黄隧洞工程实践,分析研究金衢盆地红层软岩工程地质条件,对在红层软岩中的浅埋引水隧洞的安全施工、衬砌支护等施工组织设计提供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985.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测绘成果管理规定》及其相关的管理规定中 ,对基础测绘成果保密等级的划分、调整和解密都作了详细的规定。但是在新形势下 ,现行保密法规的对象发生了变化 ,传统的保密管理方式已不适用 ,因此 ,应在保守国家核心机密的前提下 ,重新审定各种地理信息产品的密级 ,最大限度地扩大流通服务范围 ,使地理信息能更多更好地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  相似文献   
986.
硬土—软岩工程地质信息管理分析系统及其应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在中国大规模的工程建设实践中,人们积累了大量与硬土-软岩有关的工程经验和测试数据,总结这些测试结果并用现代计算机技术进行自动化管理是十分必要的,作者以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工程地质力学开放研究实验室多年来的室内试验结果为基础,研制开发了“硬土-软岩工程地质信息管理分析系统(HRGISM)”软件,实现了岩土工程地质信息资源管理的自动化和可视化,并在信息管理的基础上强化了试验数据分析和工程特性预测功能,本文简要地介绍了HRGIMS系统的主要功能和实际应用。  相似文献   
987.
苏北箕状断陷形成的动力学机制   总被引:34,自引:1,他引:33  
苏北盆地由多个小型箕状盆地组成,过去一直用“拉线作用”和“裂谷盆地”理论解释其成因,但大量地震资料显示,新生界地层“楔状实体”的形成除沉积因素外,更主要的是因为多次不均衡抬升削蚀所造成,实际是一个早第三纪残留盆地。新生代构造现象既是中生代时期构造作用的延续,也是始新世以来复杂应力环境作用的结果。印支-燕山中期,中国东部只受到太平洋-库拉板块一种力源作用,地层形变强烈,受力方向单一,以NW,NWW向挤压或左行剪切为主,发育了大量逆冲推覆构造,始新世,由印度板块向欧亚大陆冲撞引发的NE向挤压力加入到本区,使苏北盆地从此处在因两大板块非均速推进而产生的二元交变动力环境:印度板块力源占主导时,产生“右旋扭动”力偶,使燕山早-中期逆断层复活反转的同时,由于中国西部大陆的不断抬升,本区总的以沉积作用为主,而太洋板块力源占主导时又产生“左行剪切挤压”,在整体抬升基础上,斜坡-凸起处的过多蚀进一步加强了箕状盆地结构。两种力源的时空交替实际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断-坳-隆”沉降-抬升构造旋回,利用裂变途径迹资料探讨了不同方向构的形成年代。  相似文献   
988.
本文提出了“数字地震”的概念 ,讨论它的主要内容和问题 ,并对建设“数字地震”提出若干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989.
李国斌 《高原地震》2005,17(2):33-37
采用形变观测资料分析方法中比较常用的形态法、差分法、消除潮汐改正和零漂法,处理了银川台形变数字化观测资料,发现在印尼8.7级地震前出现了一些短临异常情况,并对异常的变化特征做了相应的分析。  相似文献   
990.
台北盆地构造特征及形成机制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进  马宗晋  吴贻  李天斌 《地震地质》2005,27(1):131-144
台北盆地位于台湾造山带的北部,它的形成有其特殊的机制而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由于造山带的垮塌直接导致的盆地。钻井、地震勘探等资料表明,控制盆地形成的山脚断层并不是一条完整的正断层,而是由 3个段落组成,每个段落控制 1个沉积中心,彼此之间没有沟通。山脚断层各段落的活动性并不相同,向NE方向随时间逐渐增强,目前最为活动的段落集中在中段和北段,南段已不活动。台北盆地并不是一个孤立发育的盆地,是与金山断层东南的大屯火山群同时陷落的,具有一致的地球物理场背景、沉降规模以及正断层活动,广义的台北盆地从沉降范围和机制上还应该包括金山断层以南的大屯火山群。盆地周围发育了一系列的火山 (群),由于盆地的发育是紧随这些火山主要活动之后的,盆地的形成与周围火成活动有着必然联系,一些地球物理资料和盆地内的构造发育及沉积迁移特征表明,台北盆地的发育是深部岩浆体的冷却收缩所致。台北盆地深部存在与大屯火山群深部相通的岩浆体,岩浆体的冷却由南向北迁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