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12篇
  免费   505篇
  国内免费   1058篇
测绘学   319篇
大气科学   326篇
地球物理   439篇
地质学   2464篇
海洋学   139篇
天文学   50篇
综合类   257篇
自然地理   81篇
  2024年   23篇
  2023年   43篇
  2022年   82篇
  2021年   128篇
  2020年   163篇
  2019年   169篇
  2018年   146篇
  2017年   183篇
  2016年   183篇
  2015年   187篇
  2014年   208篇
  2013年   222篇
  2012年   216篇
  2011年   204篇
  2010年   164篇
  2009年   171篇
  2008年   168篇
  2007年   193篇
  2006年   176篇
  2005年   159篇
  2004年   108篇
  2003年   109篇
  2002年   67篇
  2001年   62篇
  2000年   81篇
  1999年   69篇
  1998年   48篇
  1997年   60篇
  1996年   43篇
  1995年   59篇
  1994年   34篇
  1993年   31篇
  1992年   31篇
  1991年   24篇
  1990年   26篇
  1989年   18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4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71.
《China Geology》2021,4(1):56-66
The timing of the initial Indo-Asian collision is a subject of debate for a long time. Besides, the magmatic trace of the collisional process is also unclear. In the present study, the authors report Early Eocene leucocratic sill/dike swarms in the northern edge of the Nymo intrusive complex of the Gangdese belt, southern Tibet. The Nymo intrusive complex was emplaced at ca. 50 –47 Ma and surrounded by the metamorphosed Jurassic-aged Bima Formation volcano-sedimentary sequence along its northern side. At outcrops, the leucocratic sills/dikes intruded along or truncated the deformed foliations of the host Bima Formation, which has been subject to high-temperature amphibolite-facies metamorphism at ca. 50 –47 Ma. Detailed cathodoluminescence image analyses reveal that the zircon grains of the leucocratic sills/dikes have core-mantle textures. The cores yield the Jurassic ages comparable to the protolith ages of the Bima Formation. In contrast, the mantles of zircon grains yield weighted mean ages of ca. 49–47 Ma, representing the crystallization timing of these leucocratic sills/dikes. The coeval ages for the Nymo intrusive complex, the high-temperature metamorphism, and the leucocratic sills/dikes indicate that a close relationship exists among them. The authors tentatively suggest that these leucocratic sills/dikes were generated from partial melting of the Jurassic-aged Bima Formation volcanic rocks, triggered by the high heat from the magma chamber of the Nymo intrusive complex. This Early Eocene tectono-thermal event of coeval magmatism, metamorphism and partial melting was most likely formed during the Indo-Asian collisional setting.©2021 China Geology Editorial Office.  相似文献   
172.
单体式架构应用在突发事件预警辅助决策系统开发中不能满足现实需求,本文引入了微服务架构设计开发该辅助决策系统.通过分析微服务架构在复杂系统中相对于传统单体式架构的应用优势,设计出一种基于微服务架构的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辅助决策系统,该系统选用Spring Cloud微服务框架,并对其进行适当的扩展,创建了基于该系统设计的注册中心与网关.系统采用二三维一体化地理信息系统作为展示平台,通过接入各行业静态、危险源动态监测数据,根据设定的模型进行数据融合、处理,辅助进行预警信息生成、发布及应急处置阶段的指挥决策.所设计方案在湖北省突发事件预警发布辅助决策系统中得以实际应用,验证了该类系统使用微服务架构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73.
2018年9月17日09:37—10:00,在登陆台风“山竹”外围螺旋雨带中,广东省佛山市三水区到肇庆市四会区发生了EF2级强龙卷,龙卷路径长度18 km,持续时间23 min,平均时速47 km/h,导致不少建筑物损毁。本次过程佛山市进行了龙卷预警试验,提前37 min发布了龙卷预警,龙卷没有造成人员伤亡。利用观测资料对产生强龙卷的环境场特征、地面自动站和雷达观测的中小尺度特征以及龙卷预警试验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产生龙卷的微型超级单体出现在台风外围和副高边缘之间的强东南急流中,具有低层辐合、高层辐散、水汽充足等典型台风外围龙卷环流形势特征;强的低空0~1 km垂直风切变、大的风暴相对螺旋度和低的抬升凝结高度等环境条件利于龙卷的生成;龙卷影响时,邻近地面自动气象站观测要素表现出明显的信号,瞬时大风和最低气压的极值区呈东南至西北向带状分布,与龙卷路径一致,龙卷过境前后,单站气压“漏斗”明显,5 min降压/升压幅度达-2.5 hPa/+2.1 hPa;广州多普勒天气雷达探测到龙卷母体风暴的低层钩状回波和入流缺口特征,以及低层强中气旋和类TVS特征。预警试验初步表明,对台风龙卷高发区,在环境场有利情况下,若低层出现中等或以上强度中气旋,其底高在1 km以下,可以考虑发布龙卷预警。   相似文献   
174.
李杰  胡松杰 《海洋测绘》2010,30(2):32-34
根据Muhleman和Anderson在1981年给出的行星际空间等离子体密度模型,模拟计算了行星际等离子区对8GHz电波的距离延迟与太阳-地球-航天器夹角(SEP)和光路径长度(L)的关系。结果显示,在本文的模拟条件下,距离延迟随SEP和L从几毫米变化到几十米。最后,分别仿真了一条地火转移轨道和环火星轨道,计算了两种情况下行星际等离子区延迟对测站到航天器距离观测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5.
论辽宁锦西杨家杖子杂岩体的岩浆成因演化及成矿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杨家杖子杂岩体中的二长闪长岩代表一种母岩浆,它是燕山早期库拉板块向欧亚板块下俯冲所产生的,并汇聚上升的安山质岩浆。粗粒似斑状二长花岗岩、细粒似斑状二长花岗岩和(碱长)花岗斑岩是二长闪长岩浆在7km深、弱还原环境、氧逸度为10~(-8)~10~(-10)Pa、1200°~1250℃的岩浆房中经结晶分异作用的派生物。以后,这些岩浆相继上侵,定位于2.5km深处。由这些岩浆岩侵入体所引起的镁夕卡岩、钙夕卡岩和岩浆期后酸性热液淋滤蚀变非常发育。只有来自细粒似斑状二长花岗岩和(碱长)花岗斑岩岩浆、富含Mo的酸性热液沿着裂隙侵入夕卡岩中,在240~330℃时,才形成Mo矿床。此种酸性热液也沿着裂隙侵入细粒似斑状二长花岗岩和(碱长)花岗斑岩中,而形成细脉浸染Mo矿床。因此,杨家杖子Mo矿床属于斑岩-夕卡岩型。  相似文献   
176.
花垣县李梅地区早寒武世清虚洞期碳酸盐岩中的风暴沉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劳可通 《湖南地质》1989,8(3):10-16
扬子地台东南缘的花垣李梅地区,早寒武世晚期清虚洞组钙质风暴岩分布广泛,表现为层数众多,剖面类型丰富,识别标志清楚,颇具特色。风暴作用强度和侵蚀力按地层层序自下而上有由弱到强的规律性变化,与本区清虚洞期陆棚浅滩化演变过程相对应。早寒武世晚期的风暴事件与本区岩相、岩性的分布,均有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177.
首次报道了广西玉林林木北均塘组校深水相腕足动物群。论证了其较深水相的性质;讨论了部分种的演化;建立了四个腕足生物带;简述了与笔石带的关系并进行了国际对比;确定其时代为晚洛赫柯夫-早布拉格早期,得出腕足动物集群具有快速迁移能力的结论;鱼化石的发现也为我国华南早泥盆世早期海相与陆相地层的对比提出了线索。  相似文献   
178.
闽北早古生代岛弧火山岩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汉林  曾华生 《矿物学报》1994,14(2):186-194
作者系统地研究了福建政和早古生代岛弧火山岩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研究表明该火山岩是以岛弧拉斑玄武岩-钙碱性火山岩组合为特征的岛弧火山岩系列,并具有从拉斑系列向钙碱性系列演化的特征;该火山岩源于亏损地幔,并且受到一定的陆壳物质混染,基性的拉斑玄武质系列受到陆壳物质混染较少,而中性钙碱性系列则受到较大程度混染。  相似文献   
179.
淮北煤田早二叠世化石植物丰富,其形成于炎热多雨的热带滨海三角洲沉积体系中。下三角洲平原是该区化石植物最宜生长的地方。早二叠世该区化石植物常形成四类植物群落:森林沼泽植物群落、沿岸水生植物群落、高地植物群落、三角洲平原真蕨及种子蕨混生植物群落(早期)、树蕨-大羽羊齿类雨林植物群落(晚期)。随着时间的推移,这四类植物群落的结构及面貌发生着不断的变化;其演替显示,早二叠世晚期该区气侯更加湿热,雨林气侯更为普遍。  相似文献   
180.
本文介绍了利用在南极长城站接收来自RWM(莫斯科)和RID(伊尔库茨克)台的授时信号的无线电波时延的测量方法,并依据1991年4月至1991年9月所测量的传播时延数据分析了电波传播路径。说明了沿长、短大圆路径的传播时段。判定存在着非大圆路径传播并阐明了关于非大圆路径传播的一些变化规律。对非大圆路径发生的条件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