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10篇
  免费   791篇
  国内免费   113篇
测绘学   217篇
大气科学   62篇
地球物理   4131篇
地质学   643篇
海洋学   51篇
天文学   14篇
综合类   80篇
自然地理   116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29篇
  2022年   72篇
  2021年   86篇
  2020年   104篇
  2019年   124篇
  2018年   126篇
  2017年   124篇
  2016年   119篇
  2015年   165篇
  2014年   227篇
  2013年   213篇
  2012年   214篇
  2011年   246篇
  2010年   210篇
  2009年   260篇
  2008年   301篇
  2007年   222篇
  2006年   237篇
  2005年   205篇
  2004年   198篇
  2003年   155篇
  2002年   154篇
  2001年   132篇
  2000年   145篇
  1999年   153篇
  1998年   176篇
  1997年   135篇
  1996年   151篇
  1995年   158篇
  1994年   86篇
  1993年   88篇
  1992年   54篇
  1991年   43篇
  1990年   37篇
  1989年   27篇
  1988年   48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1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13篇
  1978年   6篇
  1977年   10篇
  1954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53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41.
通过对汶川地震、通海地震、唐山地震和澜沧-耿马地震中水利工程破坏情况的统计分析,本文以统计表的形式直观地反映了水利工程震害的特点及破坏形式.根据水利工程的震害特点,探讨分析了水利工程震害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地震烈度、结构设计、施工质量、地基及场地条件是水利工程震害的主要影响因素.基于水利工程震害的特点及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942.
基于SMS/GPS/GIS地震灾情获取处理技术研究与实现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本文研究了基于Windows Mobile的SMS与GPS的嵌入式集成开发技术,以智能移动终端作为地震现场灾情获取与传输的手段;同时还研究了SMS与GIS的无缝集成技术,实现灾情信息的可视化分析,借助GIS空间分析技术进行地震现场灾情空间分布研究.本文建立了基于SMS、GPS和GIS相结合的地震灾情获取处理模式,并基于GSM移动网关和信息机实现了该方法.该方法的模式可以应用于多种远程信息获取领域.  相似文献   
943.
西安市地震应急指挥技术系统设计与实现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本文从系统总体架构设计、系统功能设计与应用成果、系统特色4个方面简要介绍了西安市地震应急指挥技术系统设计与实现情况.本系统是首个应用于省会城市地震应急工作,并基于国产Server GIS软件平台研制开发出的地震应急指挥技术系统,可为大城市地震应急指挥技术系统的建设与发展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944.
“现场搜索、营救、医疗卫生”是震后抗震救灾过程中最为关键的3个方面,医疗卫生工作的完善程度直接关系到疫情的发生与否以及严重程度如何,对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具有重要影响.因此抗震救灾中的医疗卫生工作必须得到高度的重视.本文基于1013份玉树地震救灾情况的问卷调查结果,吸取了汶川地震等以往地震的经验和教训,对震后...  相似文献   
945.
震害评估系统中的宏观经济指标的网格化技术及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内当前的地震灾害应急评估系统基础数据库以具有空间面属性的乡镇级行政区为最小统计单元,乡镇人口及各类房屋建筑面积在评估时一般按照行政区面积进行了平均化处理,而未考虑实际人口分布的差异.本文采用前人在人口密度与城乡空间分布及城乡GDP分布之间的统计模型,以及基于宏观经济指标的地震灾害快速评估思路,深入探讨了以乡镇行政区为...  相似文献   
946.
气象灾害应急管理能力评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韩颖  岳贤平  崔维军 《气象科技》2011,39(2):242-246
建立气象灾害应急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对增强应对气象灾害管理能力和提高灾害的应急响应能力有重要的意义。从系统理论的角度出发,基于气象灾害应急管理的特征和结构的分析,运用层次分析法原理,构建了由气象灾害预警防御能力、政府组织能力、支撑保障能力3个1级指标和15个2级指标组成的气象灾害应急管理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可为提高气象灾害应急管理能力和防灾减灾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47.
基于四川防震减灾信息网以及中国地震台网中心、中国地震信息网、国家地震科学数据共享中心提供的汶川8.0级地震目录资料,对2008年S月12日至2010年3月1日共1613次3.0级及以上余震的地震序列进行了时空分布分析。结果表明:汶川8.0级地震的余震大致可分为7个阶段,主震后18天应列为大地震强余震发生的警戒时间;地震序列的b值为0.751,印证了在类型相同的情况下主震震级越大b值越高的观点;地震序列的P值为1.117,与全球地震衰减速率相当;汶川地震的余震分布主要沿龙门山断裂走向北东向扩展,且具有明显分区性,自南向北分为南、中、北3区段,南区为地震起始破裂段,地震后期余震则主要分布在北区;震源深度分布在10~40km,集中在10~20km,表明龙门山断裂主要发生在中上地壳,且震源深度由南向北呈现逐渐变浅的趋势;震源深度扩展,南区呈明显脉冲状,中区主要是依次由15、30、25km深度向深、浅层同时扩展,北区余震深度分布呈“乙”字型,最后稳定在15km左右。  相似文献   
948.
清岭沟位于四川省青川县碾子村五社,该区工程地质条件复杂。"5.12"地震后沟内出现大量崩塌落石和松散堆积物,为泥石流的爆发提供了充足的物源,2008年8月清岭沟地区发生连续强降雨,8月25日清岭沟爆发了泥石流。目前沟源及沟道两侧发育一处规模较大的潜在不稳定斜坡、三处规模较大的危岩体、一处形成于"5.12"地震期间的崩塌堆积物,一旦遭遇暴雨等不良地质作用这些潜在物源极易失稳,成为清岭沟泥石流的物源,使清岭沟再次发生泥石流灾害,威胁清岭沟下游村落及公路。通过野外对清岭沟进行地质调查、室内试验和动力学特征分析提出了UX—150型泥石流栅栏、拦砂坝、排导槽和桥涵改造的综合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949.
以重大地质灾害应急实践为基础,采用文献研究、描述性研究和统计分析法,本文探讨了地质灾害应急支撑体系建设基本问题。认为:地质灾害应急具有"应对面广、预警困难、挽救率低、成因判定难"等特点;单个事件应急响应行动,一般通过三大步七个环节完成四项处置内容。单项处置行动通常有5个技术流程;地质灾害支撑体系具有"弱基础、松耦合、强内聚"结构,能力建设是重点。地质灾害过程机理、应急防治技术、应急预案动态优化和支撑系统是支撑体系建设中的四个关键科学技术问题。  相似文献   
950.
汶川地震后四川省都江堰市龙池镇群发泥石流灾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2008 -05 - 12汶川地震后的极震区暴发了多处群发性泥石流灾害,龙溪河流域的龙池“8·13”群发泥石流灾害就是其中之一.龙溪河流域在2010 -08 -13遭遇强降雨过程,流域内共有45处暴发泥石流,其中34处沟谷泥石流,11处坡面泥石流,泥石流冲出总量共334×104m3,造成大量泥沙淤积在龙溪河下游河道内,该段河床平均淤高5 m.诱发“8·13”群发泥石流的最大1h降雨量达75 mm,相当于20 a一遇的1h降雨量.“8·13”群发泥石流中88.9%的泥石流活动集中在汶川地震发震断裂带附近3 km范围内,仅有11.1%的泥石流分布在距汶川地震发震断裂带3~5 km范围.除受汶川地震发震断裂带影响外,泥石流分布还受地层岩性和地形的影响.龙池群发泥石流以粘性泥石流为主,占总数的88.9%,而稀性泥石流很少,仅占总数的11.1%.小规模泥石流占多数,达到总数的60.0%;大规模泥石流很少,仅占总数的11.1%,其他为中等规模泥石流.泥石流流域主要为小流域,<1 km2的泥石流流域占多数,达到总数的68.9%;而>3 km2的泥石流流域很少,仅占总数的6.7%.龙溪河河道内的泥沙淤积受泥石流活动、主河道坡度和宽度的控制,河道上半段没有泥沙淤积,而下半段有大量泥沙淤积.龙溪河河道内淤积的泥沙颗粒粒径受沿岸泥石流流域岩性的影响,粒径从龙溪河上游到下游呈明显的从大到小的变化规律.龙溪河流域在遭遇较强降雨时还会暴发泥石流灾害;在汶川地震发震断裂带附近的山区,在暴雨激发下还有可能暴发群发性泥石流灾害.在雨季到来时需要提高警惕,预防地震次生泥石流灾害,特别要提防不易被发现的小流域泥石流灾害,做好防灾预案和预警报工作,最大程度地减轻泥石流灾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