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39篇
  免费   563篇
  国内免费   185篇
测绘学   28篇
大气科学   24篇
地球物理   1255篇
地质学   1030篇
海洋学   105篇
天文学   18篇
综合类   63篇
自然地理   64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35篇
  2021年   43篇
  2020年   45篇
  2019年   82篇
  2018年   86篇
  2017年   84篇
  2016年   115篇
  2015年   86篇
  2014年   132篇
  2013年   148篇
  2012年   84篇
  2011年   114篇
  2010年   57篇
  2009年   130篇
  2008年   125篇
  2007年   112篇
  2006年   107篇
  2005年   97篇
  2004年   79篇
  2003年   89篇
  2002年   64篇
  2001年   67篇
  2000年   63篇
  1999年   53篇
  1998年   57篇
  1997年   42篇
  1996年   56篇
  1995年   55篇
  1994年   49篇
  1993年   40篇
  1992年   26篇
  1991年   24篇
  1990年   13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19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9篇
  1984年   11篇
  1983年   5篇
  1979年   12篇
  1978年   5篇
  1977年   2篇
  1905年   3篇
  1900年   3篇
  1897年   7篇
  1882年   2篇
  1880年   2篇
  1877年   7篇
  187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The dramatic diversification of animal groups known as the Cambrian Explosion (evolution's ‘Big Bang’) remains an unsolved puzzle in Earth Science. The Vendian–Cambrian interval is characterized by anomalously high rates of apparent plate motion, interpreted as True Polar Wander (TPW), and by more than a dozen large, high-frequency perturbations in carbon isotopes that dwarf all others observed through the past 65 million years. We suggest that these biological, tectonic, and geochemical events are intimately related in the following fashion. First, tropical continental margins and shelf-slopes which formed during fragmentation of the supercontinent Rodinia accumulated massive quantities of isotopically-light organic carbon during Late Neoproterozoic time, as indicated by strikingly heavy isotope ratios in inorganic carbon during interglacial intervals. Second, an initial phase of Vendian TPW moved these organic-rich deposits to high latitude, where conditions favored trapping biogenic methane in layers of gas hydrate and perhaps permafrost. Continued sedimentation during Late Vendian time added additional hydrate/gas storage volume and stabilized underlying units until the geothermal gradient moved them out of the clathrate stability field, building up deep reservoirs of highly pressurized methane. Finally, a burst of TPW brought these deposits back to the Tropics, where they gradually warmed and were subjected to regional-scale thermohaline eddy variation and related sedimentation regime changes. Responding to the stochastic character of such changes, each reservoir reached a critical failure point independently at times throughout the Cambrian. By analogy with the Late Paleocene Thermal Maximum event, these methane deposits yield transient, greenhouse-induced pulses of global warming when they erupt. Temperature correlates powerfully with biodiversity; the biochemical kinetics of metabolism at higher temperature decrease generation time and maintain relatively rich and dense invertebrate populations. Repeated thermal pulses along with progressive disruption and alteration of global ocean circulation patterns by TPW could cause the increase in diversity that accompanied the radiation of metazoans. We suggest that a methane ‘fuse’ ignited the Cambrian Evolutionary Explosion.  相似文献   
52.
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前青藏块体边界断层异常活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范燕  车兆宏 《地震》2003,23(2):121-126
系统分析了青藏块体边界断层的形变资料,研究了断层活动的动态过程及空间分布。结果表明,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前孕震影响范围达到青藏块体的周边地区;发震断层所在的构造带震前断层活动最为剧烈;加强对构造块体断层整体活动的宏观动态比较和分析,有助于判定未来强震发生的危险地段;震后应力将转移并集中到西秦岭构造带及其邻近地区。  相似文献   
53.
内蒙古色尔腾山山前断裂带乌加河段古地震活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色尔腾山山前断裂带乌加河段断层地貌研究,并结合前人对断裂带断裂活动性的工作,分析得到乌加河活动断裂段晚更新世晚期(距今1.445~2.234万年)以来平均垂直位移速率是0.48~0.75 mm/a,全新世早中期以来(距今5 570~8 830年)平均垂直位移速率是0.56~ 0.88 mm/a.利用5个探槽中揭露的古地震现象,结合前人对该断裂带古地震的研究结果,分析确定出2.7万年以来,色尔腾山山前断裂乌加河段共揭露出5次古地震事件,重复间隔约为4 300~4 400年.距今8 000~9 000年之间可能为一个古地震丛,而距今1~2万年之间可能遗漏了两次古地震事件.对比断层陡坎的高度与探槽中揭示出古地震事件的位移和,以及由断层平均位移速率和一次事件的位移得到古地震的重复间隔,得到阿拉盖兔探槽中缺失了3次古地震事件,整个活动断裂段上可能缺失了两次古地震事件.   相似文献   
54.
山西大同盆地口泉断裂全新世古地震活动   总被引:9,自引:4,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野外调查表明 ,口泉断裂断错了断面附近的 3级地貌面 ,包括大同盆地西侧全新世形成的洪积扇后缘及位于洪积扇冲沟内的Ⅰ ,Ⅱ级阶地。其中冲沟内Ⅱ级阶地为剥蚀阶地 ,Ⅰ级阶地为堆积阶地 ,Ⅰ级阶地面的地层时代距今 2 52ka。在该断裂的悟道及上黄庄 2个地点开挖的大探槽表明 ,在距今 1 2 3万年以来该断裂曾发生 4次古地震事件 ,其中 3次分别发生在接近距今 2 52 ,5 6 8,13 73ka。另一次古地震事件发生在距今 6 76~ 10 82ka。这些数据有可能反映了口泉断裂具备准周期的强震活动。这 4次古地震事件的平均间隔约为 3 74ka ,最新一次古地震与上一次事件的时间间隔约为 3 16ka。 2个大探槽各次事件的平均最小同震垂直位移为 1 8m。这些资料对重新评价口泉断裂未来的地震潜势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5.
用北半球陆地上48个地面电离层垂测站资料,以及国际参考电离层IRI 90模式,考察1985年1月6~7日F2层电子密度最大值日变化的纬度剖面和经度效应. 结果表明,在亚洲地区的20°N~30°N内,F2层赤道异常“喷泉效应”产生的NmF2“北驼峰”最高,其最大值出现在中午,或稍迟时间. 30°N ~50°N区域内,NmF2的白天峰值幅度逐渐下降,峰值时间移至午前约10:00 LT. 更高纬度(50°N~62°N )台站上,中午前后NmF2出现双峰,傍晚有谷值,夜间又再次抬升. 欧、美地区的低纬台站很少,但借助IRI 90模式分析可发现,在270°E经圈上,“喷泉效应”造成的“北驼峰”幅度最小,而且随纬度增大时,NmF2白天幅度下降也不明显,即纬度剖面的经度效应非常显著. 对中国、日本地区台站资料的小范围经度差异分析表明,在驼峰区的90°E~140°E内,各站NmF2无明显差别;但在中纬地区30°N~50°N内,中国西部上空NmF2白天变化幅度较大,且较为陡直,而中国东部和日本台站上空则相对平缓.  相似文献   
56.
介绍了西秦岭北缘断裂带东段和海原断裂带西段的天然断层泥的分形方法和结果,并对断层泥的粒度分布特征与断层运动特性的关系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57.
香港地区断裂构造的新活动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香港地区主要分布有北东东-近东西、北东和北西向三维断裂。北东向断裂分布全区,燕山期有过强烈活动,第四纪早-中期仍有过活动,以后的活动性不明显。其余两组构造虽然具有不同的发展历史,但在新构造运动中为一组共轭构造。在晚更新世(距今9-11万年)仍有明显活动全新世以来活动性相对较弱,全新世滑动速度为0.6-0.9mm/a  相似文献   
58.
禾青井动水位对断层蠕动与慢地震过程的响应初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陈立军 《华南地震》1997,17(2):39-44
以湖南禾青井深井水位观测的异常图象为例进行定性分析,发现动水位观测有可能直接反映出断层的滑动或断层的慢地震过程,前者可能为地下水物理参量的观测与研究提供亲折思路,后者则可能对震源物理学的发展和地震预报水平的提高具有特殊的意义。  相似文献   
59.
利用14C、热释光(TL)样品年代及扩散方程计算结果,结合区域黄土剖面中古土壤年龄,对毛毛山地区晚第四纪各级地貌年龄进行了对比研究。根据毛毛山活动断裂水平位移和垂直位移分布明显的分组特征,求得毛毛山断裂带不同段落不同时段的平均滑动速率。大约自中更新世晚期以来,毛毛山断裂走滑段的平均水平滑动速率为2.3~3.9mm/a,垂直滑动速率为0.07~0.19mm/a;天祝盆地倾滑段垂直滑动速率为0.11~0.86mm/a。沿断裂带滑动速率具明显的非均匀性特点,表现为自东向西水平位移具累积滑动亏损特征,垂直位移则具补偿性  相似文献   
60.
九甸峡工程区断层测年结果研究与讨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断层的年代测定是研究断层活动性的重要内容之一。然而, 一个工程同一条断层会出现不同的测年结果, 从而引起争议和难予决断。近年来我们通过几个大型工程区域稳定性研究, 对此获得了一些认识。本文以洮河九甸峡地区几条主干断层为研究对象, 采用同位素年龄测定与野外地质调查和显微构造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对断层测年问题作一分析和讨论, 也许对岩土工程断层活动性研究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