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14篇
  免费   232篇
  国内免费   238篇
测绘学   270篇
大气科学   66篇
地球物理   351篇
地质学   504篇
海洋学   140篇
天文学   27篇
综合类   76篇
自然地理   50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26篇
  2021年   36篇
  2020年   49篇
  2019年   59篇
  2018年   52篇
  2017年   45篇
  2016年   62篇
  2015年   76篇
  2014年   81篇
  2013年   79篇
  2012年   64篇
  2011年   91篇
  2010年   57篇
  2009年   68篇
  2008年   57篇
  2007年   74篇
  2006年   72篇
  2005年   64篇
  2004年   46篇
  2003年   42篇
  2002年   30篇
  2001年   30篇
  2000年   33篇
  1999年   22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20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18篇
  1994年   20篇
  1993年   14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1篇
  1977年   1篇
  195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71.
张北—尚义地震区的壳幔构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河北张家口地区的深地震测深宽角反射/折射剖面资料的研究表明:近东西向的张北—崇礼地壳断裂带与北西西向的张家口—渤海地壳深断裂带在张北62级地震区交汇。在这里延伸至莫霍面的地壳深断裂带和壳内界面的不连续处是汉诺坝大面积玄武岩溢出的通道。震区中上地壳内的局部速度逆转和下地壳内异常的低速带预示着岩浆活动仍较强烈。张家口—渤海地壳深断裂带近期活动可能是张北地震发生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2.
阐述了通过走滑活动断裂断错冲沟形成变形角研究冲沟形成年代,进而探讨断裂活动特征的方法。并以天桥沟-黄羊川断裂东段为例,对变形角大小和冲沟形成年代及冲沟水平断错距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它们之间关系密切。最后论述了变形角用于走滑活动断裂研究的可能性及意义。  相似文献   
173.
地震台站空隙角对地震定位精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四川测震台网记录的芦山余震资料,选取20个M≥2.5地震,以Loc3D(川滇)定位方法定位结果为标准。采用MSDP中常用定位方法(HypoSAT、HYP2000、LocSAT、单纯型),在人为增减台站情况下,使得台站空隙角在25°—320°范围内任意变化,采用相同震相和相同台站对选定的地震事件进行定位,并对定位结果与标准结果对比,结果表明:震中位置在台站空隙角25°—130°任意变化时,4种定位方法效果较好,差别不大;在空隙角达到130°时,震中位移具有随着空隙角增大而逐步变大趋势;在空隙角达到190°时,单纯型法震中位移明显加大,出现随机突跳现象。总体而言,LocSAT法定位效果较好,平均震中位移2.6 km,HYP2000法平均震中位移2.8 km,HypoSAT平均震中位移4.1 km,单纯型定位效果较差,平均震中位移10.3 km。  相似文献   
174.
本文利用MAVEN卫星Langmuir Probe and Waves(LPW)仪器的在轨电子浓度探测数据,研究了火星电离层电子浓度随太阳天顶角(Solar Zenith Angle,SZA)的变化以及昼夜电子浓度变化的异同.基于2014年至2017年期间MAVEN的电子浓度数据,我们发现:在200 km以下,白天电离层电子浓度主要受光化学平衡控制,由于白天光电离过程使得昼夜电子浓度差异较大,此时电离层昼夜传输能影响到的最大范围约在SZA=110°;而在200 km以上,白天电离层受输运过程控制,此时昼夜电子浓度差别较小,电离层昼夜间电子浓度变化较为缓慢.通过研究MAVEN在deep-dip(低高度深入探测)期间的电子浓度数据,我们发现火星磁场会显著影响夜间200 km以下的电子浓度分布结构,强磁场中闭合磁力线对电子沉降过程的阻碍作用使得在夜间该区域的电子浓度小于相邻区域.同时,通过比较deep-dip期间昼夜电子浓度随高度的变化,发现夜间电子沉降作用的影响可能主要集中在160 km以下.  相似文献   
175.
与单立柱平台(Spar)类似,四立柱平台在洋流作用下也容易发生涡激运动,对锚泊和立管系统的疲劳寿命产生不利影响。一种非对称半潜式平台具有两种不同尺寸的立柱,立柱直径比对非对称平台涡激运动性能的影响尚需深入研究。采用计算流体力学(CFD)方法,对直径比分别为1.0、1.5和2.0的立柱组合在两种不同角度水流作用下的运动响应进行了二维数值模拟,分析发现:立柱直径比不为1时四立柱平台也具有明显的涡激运动,其横荡运动具有显著的锁定现象;在广义折合速度定义下,与相同直径的四立柱平台相比,立柱直径比不为1时其横荡运动锁定区间变宽且滞后,横荡响应幅值的峰值具有明显差异;在所研究的直径比范围内,大直径立柱在上游时涡激运动响应比其在下游时更显著,且这种差异随着直径比变大而变大。  相似文献   
176.
针对"房桥合一"铁路客站节点数多、空间相互作用显著等特点,利用沿结构整体坐标系方向功率谱的表达式和合理谱强度因子的确定方法,提出能合理考虑地震激励输入角度变化的快速多维虚拟激励法,并以天津西站Ⅱ区作为工程案例,对利用快速多维虚拟激励法、时程响应分析法和已有虚拟激励法的计算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三种算法的计算结果吻合较好,证明快速多维虚拟激励法的计算值是合理的;且与已有虚拟激励法相比、快速多维虚拟激励法的计算效率显著提高,更适合于"房桥合一"铁路客站的抗震计算。  相似文献   
177.
对称模式下的CHAMP弯曲角掩星数据同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简单介绍了无线电掩星技术探测行星大气的发展史,列举了该技术中存在的若干问题。从 Eyre提出的统计学的最优估计反演方法,比较了用相位、弯曲角和折射率作为同化因子时出现的问题和各自的优缺点。对弯曲角同化因子,以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CMWF)资料为背景场,运用一维变分技术,进行CHAMP掩星观测资料变分同化反演,从而获得水汽和温度剖面。将反演获得的气象剖面与非同化的剖面作比较,并且采用相应的探空气球资料作为验证,可以看出变分同化技术比传统的标准反演技术反演误差小。证实掩星数据资料的一维变分同化技术可以改进目前的数值天气预报模式。  相似文献   
178.
经典的共线方程中物方坐标系建立在地球表面,在航天摄影测量中,地面摄影测量坐标系的应用,增加了不同类型测量数据间联合处理的难度,限制了影像数据摄影测量处理的空间范围。本文介绍了基于视线方向的影像对地定位算法原理,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了地心系下的航天影像摄影测量共线方程。针对地固地心系和空固地心系下星历数据的不同点,建立了基于两种地心系下星历数据的航天遥感影像定位严密模型,并对两种模型中偏流角处理的不同点进行了分析,最后给出了一个应用试验。  相似文献   
179.
The mechanism of instability of slopes composed of granular materials was examined through a tilting-box experiment using an assembly of aluminium rods and direct shear tests. A detailed observation of the experiment and the simple physical model led to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 Avalanching of granular materials is triggered by rotation of rods at the slope surface. The force inducing the rotation was caused by the weight of the particles transmitted through contact points. Therefore, the mechanism of avalanching of granular materials was not comparable to the shear mechanism that has been considered to be responsible for the instability of slopes made of granular materials. © 1997 by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180.
To better image deformation structures within the inner accretionary wedge of the Nankai Trough, Japan, we apply common reflection angle migration to a legacy two-dimensional seismic data set acquired with a 6 km streamer cable. In this region, many seismic surveys have been conducted to study the seismogenic zone related to plate subduction. However, the details of the accreted sediments beneath the Kumano forearc basin are still unclear due to the poor quality of seismic images caused by multiple reflections, highly attenuated signals, and possibly complex geological structures. Generating common image gathers in the subsurface local angle domain rather than the surface offset domain is more advantageous for imaging geological structures that involve complex wave paths and poor illumination. By applying this method, previously unseen structures are revealed in the thick accreted sediments. The newly imaged geometric features of reflectors, such as the folds in the shallow part of the section and the deep reflectors with stepwise discontinuities, imply deformation structures with multiple thrust faults. The reflections within the deep accreted sediments (approximately 5 km) are mainly mapped to far angles (30°–50°) in the common reflection angles, which correspond to the recorded offset distances greater than 4.5 km. This result indicates that the far offset/angle information is critical to image the deformation structures at depth. The new depth image from the common reflection angle migration provides seismic evidence of multiple thrust faults and their relationship with the megathrust fault that is essential for understanding the structure and evolution of the Nankai Trough seismogenic zon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