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4篇
测绘学   2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球物理   2篇
地质学   39篇
海洋学   1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4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黄陵背斜、秭归向斜是三峡地区构造地质研究热点之一,前人将其划归于秦岭造山带的组成部分,认为是东西向构造后期改造的结果;分布于此区的仙女山断裂是否穿越长江也是争论的焦点问题之一.这些问题的解决对澄清研究区地质灾害分布特征具有重要意义.笔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沉积学、构造地质学角度,在大量野外地质研究工作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看法:黄陵背斜、秭归向斜、当阳向斜、仙女山断裂同属统一的构造体系,其形成和演化与中国东西部构造格局的变迁一致,黄陵背斜具有断层相关褶皱的特点,秭归向斜具有前陆挠曲型盆地构造属性;仙女山断裂形成之初具有传递断层的属性,后期又经历了引张、挤压演化过程,不存在跨越长江向北延伸的问题;受秭归向斜沉降幅度以及东西向构造与南北向构造复合影响,在研究区形成3个滑坡聚集区,分别为贾家店滑坡聚集区、八字门向家店滑坡聚集区、兴山县城附近滑坡聚集区.  相似文献   
32.
新疆乌鲁木齐地区积雪深度演变规律及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春艳  李毅  李奇航 《冰川冻土》2015,37(3):587-594
积雪深度D是水文模型和气象预测中的重要参数之一.基于新疆乌鲁木齐站1961-2013年积雪深度D及气象资料,分析了积雪起止日期、持续期特征和D的时间变化规律,并对比了不同模型对于D过程变化的适配效果.此外,对最大积雪深度Dmax进行了趋势检验,并简要分析了气象要素对D和Dmax的影响.结果表明:乌鲁木齐积雪的持续期在73~207 d范围变化,平均持续141 d,积雪开始日期和终止日均呈推迟趋势,积雪持续期呈增加趋势,但其趋势均不显著.可将积雪年内的D变化类型分为多峰缓变型、右偏型、尖峰型以及平峰型4种,分别用不同模型适配后发现整体上模拟效果较好的是Gaussian函数.在1961-2013年53 a期间的Dmax不具有自相似结构,但有显著上升趋势.气温尤其是最低气温与的D相关性最好,冷季降水总量与Dmax有的正相关关系,表明气温和同时期降水与积雪变化关系密切.春季迅速升温过程及一定的累积积雪深度可能令融雪型洪水爆发,其对应的年型为尖峰型和平峰型.  相似文献   
33.
定量构造地貌研究有助于理解构造与地表过程之间的耦合关系及其对地形地貌发育的影响,数字高程模型(DEM)和地理信息系统(GIS)空间分析技术的结合为开展这方面的研究提供了新途径.利用这一方法,对北天山乌鲁木齐河流域进行地貌计量指标的综合分析.构造上,乌鲁木齐河流域分为山前坳陷区、南山隆起带、后峡断陷带以及天山主脉等构造分区.本文首先分析了DEM数据精度、流域面积与空间分布特征对面积-高程积分的潜在影响,根据分析结果,选择合适的面积阈值对乌鲁木齐河流域开展面积-高程积分分析,进一步结合高程频率分布特征探讨该流域地形地貌演化特征.结果表明,1)面积-高程积分受DEM数据精度的影响不显著,但其具有明显的流域面积和空间依赖性;2)基于面积-高程积分分析,乌鲁木齐河流域各构造分区的地貌演化阶段存在差异,除后峡断陷带地貌演化趋于老年阶段外,其余均处于壮年演化阶段;3)各构造分区平均高程频率分布状态表明,山前坳陷区、南山隆起带和天山主脉地形目前均处于前均衡—均衡状态演化阶段,后峡断陷带地形则为后均衡演化阶段.  相似文献   
34.
We conducted rapid inversions of rupture process for the 2023 earthquake doublet occurred in SE Türkiye, the first with a magnitude of MW7.8 and the second with a magnitude of MW7.6, using teleseismic and strong-motion data. The teleseismic rupture models of the both events were obtained approximately 88 and 55 minutes after their occurrences, respectively. The rupture models indicated that the first event was an asymmetric bilateral event with ruptures mainly propagating t...  相似文献   
35.
在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育苗水体中引入不同浓度的牟氏角毛藻(Chaetoceros muelleri),检测主要水质因子,测定凡纳滨对虾对主要环境因子抗逆性,研究微藻对水质和凡纳滨对虾抗逆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浓度牟氏角毛藻可明显改善对虾育苗水体的水质,提高幼虾的抗逆性(P<0.05)。牟氏角毛藻浓度为0.6×108~1×108/L时,实验组氨氮含量比对照组降低37.29%~46.32%,亚硝酸氮含量降低48.65%~62.70%,化学耗氧量(COD)值降低9.99%~12.19%;实验组育苗成活率达78.7%~84.0%,对照组育苗成活率46.0%;在氨氮、亚硝酸盐氮、硫化氢、甲醛抗逆性实验中,实验组幼虾成活率分别为75%~80%、75%、75%~85%、65%~70%,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相似文献   
36.
渤海海域旅大油田油水井注采实践表明,北东—北北东方向注采井网为优势受效方向,这与储层砂体呈北西—南东向展布的以往认识相矛盾。具右旋走滑性质的辽西一号断层由分段的弧形断层相接而成,构造转换带控制了油田储层展布,这一认识获得了地震属性、重矿物分析的支持。重新编制了主要油组的沉积体系图。旅大油田的储层展布方向为北东—北北东向,这一新认识对储层精细描述、水淹规律分析及剩余油挖潜等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7.
对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末端融水细菌进行分离,检测了分离菌株的生理生化表型特征,通过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确定分离菌株的系统进化地位.结果表明: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融水中分离的36株代表菌株分属于5个系统发育类群、8个属,其中,Bacteroidetes和γ-Proteobacteria为优势类群,分别占41.7%和38.9%;在属水平上,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菌株占39%.依据菌株最适生长温度,36株分离菌株80%以上属于耐冷菌;产酶实验显示,大多数菌株同时产蛋白酶和脂肪酶,仅3株菌不产酶,6株菌同时产脂肪酶、淀粉酶、蛋白酶.耐药性试验表明,36株分离菌株对各种抗生素有不同程度的耐药,其中,7株菌对测试的10种抗生素均具有耐药性.研究结果将有助于了解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微生物物种多样性、生理多样性,同时为评估气候变化、人类活动对冰川微生物生理特性潜在的影响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8.
通过对现今和历史地震资料的分析研究可以看出:甘肃和山西两地地震存在着较好的相关性。这种相关性的内在联系可能依赖于它们共同所处的地质构造背景—祁连山、吕梁山、贺兰山的"山"字型活动构造体系,可能是欧亚板块东南部在印度洋板块向北俯冲作用力和太平洋板块向西挤压作用力的共同影响下,该活动构造体系产生的一种应激响应。  相似文献   
39.
吕梁山地区新近纪晚期地层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对吕梁山西部保德和柳林两个典型剖面的研究,认为山西柳林卫家洼保德组剖面结构与保德剖面相同,完全可以对比。保德组下部的砂砾石确为水成堆积无疑,但是上部的棕红色黏土与棕黄色的钙质结核层越来越被广大学者认为是风尘堆积,中部则为下部水成堆积物与上部红黏土与钙质结核的过渡地段。《中国地层指南及中国地层指南说明书》规定:组的含义在于岩性、岩相和变质程度的一致性,除去变质程度不说,保德组下部水成堆积物和上部风尘堆积根本不是同一相环境所能包含的岩石组合,因此不能用一个组来定义,应予解体。保德组下部的水成堆积物划为芦子沟组,相当于初始定义的"芦子沟系"或"芦子沟砾岩";保德组上部风尘堆积仍称之为保德组,相当于初始定义的保德红土;在这种划分下芦子沟组为不整合于前新生代基岩之上,整合伏于红黏土之下的山前冲积扇相堆积。保德组为整合于芦子沟组之上静乐组之下的所有风尘堆积。  相似文献   
40.
Current glacier recession under the global warming has aroused world-wide attention.Initiated from 1958,the observations show that over the past 50 years,the glacier has changed remarkably in the aspects of snow-firn stratigraphy,ice formation zone,ice temperature,area and terminus position,etc.These changes are apparently the results of temperature rise in this area.The glacier recession continued throughout the entire observed time period,and showed an accelerated tendency since 1985.Meltwater runoff also increased 84.2% over the last 20 year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