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06篇
  免费   1132篇
  国内免费   1199篇
测绘学   272篇
大气科学   1573篇
地球物理   1628篇
地质学   1101篇
海洋学   970篇
天文学   69篇
综合类   314篇
自然地理   810篇
  2024年   17篇
  2023年   53篇
  2022年   152篇
  2021年   176篇
  2020年   214篇
  2019年   264篇
  2018年   204篇
  2017年   240篇
  2016年   209篇
  2015年   260篇
  2014年   311篇
  2013年   294篇
  2012年   315篇
  2011年   300篇
  2010年   228篇
  2009年   284篇
  2008年   278篇
  2007年   311篇
  2006年   345篇
  2005年   315篇
  2004年   254篇
  2003年   218篇
  2002年   175篇
  2001年   166篇
  2000年   149篇
  1999年   146篇
  1998年   150篇
  1997年   109篇
  1996年   102篇
  1995年   80篇
  1994年   83篇
  1993年   76篇
  1992年   62篇
  1991年   49篇
  1990年   25篇
  1989年   27篇
  1988年   29篇
  1987年   17篇
  1986年   10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5篇
  1979年   3篇
  1978年   6篇
  1977年   3篇
  1976年   1篇
  1954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67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81.
对7个台的观测数据质量进行评价和分析,结果表明:郯城、菏泽、大山和陵阳地震台数据质量较好,精度较高,可为地震研究提供可靠的数据资料.  相似文献   
982.
黑河干流拟建水利工程对下游生态环境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依据典型年份实际调查资料和以往研究成果, 采用地下水均衡方法, 定量对比分析了黑河拟建水利工程对下游地区地下水资源变化趋势, 并利用Visual Modflow三维地下水非稳定流软件系统模型对下游盆地未来20 a(2008—2028年)地下水位及其生态环境变化趋势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 在拟建工程实施20 a后黑河下游地下水位总体上处于下降趋势, 但下降幅度呈逐年减少状态直至趋于新的动态平衡.金塔-鼎新盆地地下水位下降幅度最大的地段是黑河沿岸为0.51~0.87 m, 但由于人工农业绿洲补充, 故生态环境不会有大的改变.额济纳盆地地下水位下降幅度最大的地段是古日乃及外围, 分别为1.0 m以上和0.5~1.0 m, 将引起植被的衰亡和种群的更替变化; 大部分地段地下水位下降幅度介于0.0~0.50 m之间, 对现有的生态与环境影响不显著; 桃来三达-额济纳旗以北地下水位呈现上升趋势, 上升幅度为0.10~0.87 m, 东居延海一带上升幅度大于0.87 m, 这一地区植被长势趋于良好, 植被覆盖率会有所增加, 将形成围绕海子的天然绿洲.  相似文献   
983.
山地冰川流动模型探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近30 a来冰川动力学模型有了快速发展, 在南极、 格林兰冰盖预测中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 对山地冰川的研究也初见端倪. 从冰川流动的力学过程出发, 利用本构方程、 理想冰川假设、 浅冰层近似(Shallow ice approximation)假设完整地推导了理想冰川流动的物理过程, 揭示了冰川流动的机理, 建立了气候变化和冰川自身重力引起的理想冰川物质和能量再分配的温度耦合三维流动模型. 结合山地冰川的冰床形态, 将理想冰川与实际冰川相结合, 使理想冰川流动模型更好地近似山地冰川的流动.  相似文献   
984.
以年极端洪水超标率来反映区域极端洪水, 分析了新疆区域极端洪水变化; 以年最大洪峰记录分析了天山山区主要河流极端洪水变化规律, 并用14站资料分析了天山山区气候变化特征, 讨论了天山主要河流极端洪水变化对区域气候变化的响应. 结果表明: 受气候变暖影响, 1957-2006年全疆极端洪水呈区域性加重趋势, 尤其南疆区域极端洪水明显加剧, 北疆区域也有加重趋势, 但相对较缓. 全疆及北疆、 南疆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都处于洪水高发阶段. 近50 a来, 在新疆区域洪水呈加重趋势的变化背景下, 发源于天山南坡的托什干河和库玛拉克河年最大洪峰流量呈显著增加趋势, 发源于天山北坡的玛纳斯河与乌鲁木齐河年最大洪峰流量虽有增加, 但是变化趋势较缓. 以年最大洪峰流量发生转折年为界, 天山典型流域托什干河、 库玛拉克河、 玛纳斯河和乌鲁木齐河在20世纪90年代(或80年代)以来与前期相比, 呈现出相似的变化特征: 年最大洪峰流量明显增大, 年际间变化更加剧烈, 洪水年更频繁. 以年最大洪峰流量发生转折年份为界, 玛纳斯河、 托什干河和乌鲁木齐河后期的年最大洪峰集中日期较前期推迟2~9 d, 库玛拉克河却提前5 d. 玛纳斯河、 乌鲁木齐河和库玛拉克河后期的集中度较前期增加0.8%~8.3%, 托什干河减小1.1%. 1961-2010年, 新疆天山山区气温明显上升, 升温率为0.34 ℃·(10a)-1, 1997年以后明显增暖; 天山山区降水显著增加, 增加速率15.6 mm·(10a)-1, 同时极端降水强度增大、 频数增多. 近50 a来天山主要河流极端洪水变化与区域增温以及天山山区极端降水事件增多等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985.
基于2008年11月-2009年10月祁连山老虎沟12号冰川积累区的风速、风向观测资料, 分析了年内季节和日变化特征. 结果表明: 全年日平均风速波动较大, 介于1~8.8 m·s-1. 日均值以冬季最大, 春, 秋季次之, 夏季最小, 分别为5.1 m·s-1, 3.4 m·s-1, 3.7 m·s-1, 2.6 m·s-1, 表现出典型的"高山型"风速特征. 秋, 冬季节, 无论昼夜, 以偏南风为主, 风速始终保持在较为稳定的高值状态, 属于典型的冰川风; 春, 夏季节, 冰川风场依旧强劲, 而且伴有山谷风出现. 受山系-河谷地形及雪冰下垫面的共同作用, 春, 夏, 秋三季表现出一定的偏东风, 柴达木低压可能对此也有贡献.  相似文献   
986.
海洋叶绿素a浓度是衡量海洋浮游植物的生物量和富营养化程度的最基本指标之一。黄、东海叶绿素a浓度年际变化显著,其影响因素需深入分析。本文依据黄、东海的地理位置、水深和生态特征将其分为5个区域进行研究。由5个区域叶绿素a浓度的季节变化可以看出,水华发生早晚依次是黄海西岸—北黄海中部—南黄海中部—东海陆架区—东海近岸海区。从年际变化可以看出,除东海陆架外,其它4个区域的变化幅度均较大。在冬季和夏季,5个区域的基础生物量在2008年均达到最低;在春季和秋季,黄、东海近岸和北黄海中部的年际变化较大,5个区域在2006年春季均达到最高;2009年秋季较其它年份均低。5个区域基础生物量由高到低为:黄、东海近岸较高,然后是北黄海中部和南黄海中部,东海陆架最低。从与水温、风速和有效光合辐射的相关分析来看,浮游植物生长的年际变化受海面风速的影响较大。近岸区域水体混合均匀,营养盐丰富,风速较小时水体稳定有利于浮游植物生长,而水深较深区域,风速较大时,营养盐易补充到表层,有利于浮游植物生长。  相似文献   
987.
高原湖泊鱼类生长特性与形态差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2009年8—11月洱海流域采集的2991尾鱼类样本,研究了其生长特性与形态差异。结果表明,洱海流域大部分鱼类表现为匀速生长或近匀速生长,但有两种鱼类(中华青、大理裂腹鱼)呈现强异速生长。肥满度以吃食性鱼类最高(鲫、鲤、团头鲂),滤食性鱼类次之(鲢、鳙)。对主要优势种——麦穗鱼、鲫的形态分析表明,洱海麦穗鱼、鲫种群与西湖、茈碧湖、海西海三个湖泊的麦穗鱼、鲫种群在形态上均无显著差异。西湖、茈碧湖、海西海三个湖泊的麦穗鱼种群之间以及鲫种群之间均存在种群间差异(C.D<1.28),其中茈碧湖、海西海两个湖泊的鲫种群在眼径/头长性状上的差异达到亚种水平(C.D=1.5)。  相似文献   
988.
南海珠江口盆地东沙隆起区生物礁演化模式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南海是西太平洋最大的边缘海,其在形成演化过程中出现了有利于生物礁生长发育的环境。东沙隆起在中新世时期属于浅海环境,远离物源区,温度、盐度和水深适宜生物礁的生长和发育。通过地震资料的解释、测井、岩心资料的综合分析,并与相对海平面变化曲线对比,认为东沙隆起发育大量规模不等的生物礁,且其发育演化与相对海平面变化曲线和区域构造演化阶段可以对应起来。相对海平面的旋回性变化和复杂的构造演化过程结合,使得研究区生物礁具有较好的孔渗性,可以成为有潜力的油气储层。  相似文献   
989.
The warming of the Arctic Intermediate Water (AIW) is studied based on the analyses of hydrographic observations in the Canada Basin of the Arctic Ocean during 1985-2006. It is shown that how the anomalously warm AIW spreads in the Canada Basin during the observation time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AIW temperature spatial distribution in different periods.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by 2006, the entire Canada Basin has almost been covered by the warming AIW. In order to study interannual variability of the AIW in the Canada Basin, the Canada Basin is divided into five regions according to the bottom topography. From the interannual variation of AIW temperature in each region, it is shown that a cooling period follows after the warming event in upstream regions. At the Chukchi Abyssal Plain and Chukchi Plateau, upstream of the Arctic Circumpolar Boundary Current (ACBC) in the Canada Basin, the AIW temperature reached maximum and then started to fall respectively in 2000 and 2002. However, the AIW in the Canada Abyssal Plain and Beaufort Sea continues to warm monotonically until the year 2006. Furthermore, it is revealed that there is convergence of the AIW depth in the five different regions of the Canada Basin when the AIW warming occurs during observation time. The difference of AIW depth between the five regions of the Canada Basin is getting smaller and smaller, all approaching 410 m in recent years. The results show that depth convergence is related to the variation of AIW potential density in the Canada Basin.  相似文献   
990.
通过分析2005年-2010年北塘口及其邻近海域水环境现场调查资料,同时结合历史数据进行对比,结果表明:(1)北塘口河口水体中COD和BOD5超标严重,整体污染态势以2008年为界呈现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邻近海域水体中无机氮为最主要污染物,其中硝酸盐是无机氮中最主要组成部分,但丰水期时亚硝酸盐氮和枯水期时铵盐氮所占比例逐年升高,说明区域水体氧化还原环境的潜在变化;N/P比值远高于正常的Redfield 16比值表明,区域水体已处于潜在严重P限制状态,同时,区域严重富营养化状态也极易诱导区域赤潮爆发;(2)丰水期陆源无机氮大量输入,使区域水体大部分时间超该区域功能区划要求的Ⅳ类海水水质标准,但底质沉积物环境相对比较稳定,各监测项目全部符合一类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要求;(3)丰水期和枯水期时,活性磷酸盐含量1983年-1998年分别增加了16.6倍和17.2倍,1998年-2010年由于监控措施的加强,极大地降低了P排放,丰水期和枯水期时活性磷酸盐含量最大增幅分别降到了5.84倍和2.33倍,无机氮含量增幅也呈现明显减小趋势,1983年-1998年丰水期和枯水期分别增加了8.37倍和13.7倍,而1998年-2010年丰水期和枯水期最大增幅也仅为3.52倍和3.28倍;整体看来水质和底质环境有缓和趋势,但潜在威胁仍然严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