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9篇
  免费   38篇
  国内免费   14篇
测绘学   61篇
大气科学   34篇
地球物理   50篇
地质学   30篇
海洋学   8篇
天文学   7篇
综合类   21篇
自然地理   30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In the present work, the multiscale finite volume (MsFV) method is implemented on a new coarse grids arrangement. Like grids used in the MsFV methods, the new grid arrangement consists of both coarse and dual coarse grids but here each coarse block in the MsFV method is a dual coarse block and vice versa. Due to using the altered coarse grids, implementation, computational cost, and the reconstruction step differ from the original version of MsFV method. Two reconstruction procedures are proposed and their performances are compared with each other. For a wide range of 2-D and 3-D problem sizes and coarsening ratios, the computational costs of the MsFV methods are investigated. Furthermore, a matrix (operator) formulation is presented. Several 2-D test cases, including homogeneous and heterogeneous permeability fields extracted from different layers of the tenth SPE comparative study problem are solved. The results are compared with the fine-scale reference and basic MsFV solutions.  相似文献   
102.
在大气科学领域,格点资料是资料存储和交换的主要形式。为了提高存储和传输效率,设计快速高效的压缩格式对数据进行压缩具有重要意义。由于气象资料要求较高,压缩必须是无损的。降水量是一种特殊的气象要素,它的空间分布是不连续性的,不宜采用连续要素的无损压缩方法。分析降水格点数据的基本特点,采用行程编码(RLE)思想,结合洗牌技术和熵编码,设计了降水格点数据的无损压缩方案。结果表明:该方案具有较高的压缩比,可以应用于各种空间分布不连续的气象要素的无损压缩,在大气科学领域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3.
针对数字城管和社会管理创新工作在全国范围的推广现状,以网格化管理理念为突破口,分析两者的异同点。综合已建或拟建的数字城管的城市对社会管理创新工作的建设需要,重点介绍北京市东城区"分步建设模式"和湖北省荆门市"同步建设模式"的建设思路。最后从项目实施、系统规划和运行机制三个方面,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设建议,确保数字城管和社会管理信息化项目的集约建设和长效运行。  相似文献   
104.
气象计算网格平台资源监视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气象计算网格聚合的计算资源具有地理分布、系统异构、运行状况与使用负载各不相同等特点。气象计算网格平台软件系统的资源监视模块, 涉及了远程气象网格节点、资源状态信息获取、web展示等3个层次。资源状态信息获取层可分为轮询、收集、整理等功能, web展示通过资源地理视图和资源列表栏目实现。基于ARCON客户工具箱技术开发实现了资源信息轮询和收集功能。现已实现对国家级网格节点及北京、成都、广州、沈阳4个区域级中心网格节点和安徽省级网格节点的10个高性能计算机系统的集中监视。  相似文献   
105.
利用小震与强震震源机制解反演首都圈现今构造应力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黄骥超  万永革 《地震》2015,35(1):17-27
由于首都圈地区近年来布设了较为密集的地震台网, 使得较小地震震源机制的求解成为可能。 本文收集了首都圈地区近50年来大震震源机制以及2002—2004年中小震震源机制解, 采用对不同震级地震进行加权处理的网格搜索法将强震与小震结合对首都圈地区的现今地壳应力场进行反演。 得到了较为精确的首都圈地区各区域的构造应力场。 结果表明: 北京张家口区, 主压应力轴N(43°~86°)E向; 唐山及邻区,主压应力轴N(38°~86°)E向; 邢台区, 主压应力轴N(79°~81°)E向; 本文反演结果与前人结果相似, 表明了研究方法的正确性, 并揭示了现今首都圈地区应力场的整体一致性和分区差异, 对解释首都圈地区的发震背景和地球动力学研究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06.
江西省地闪气候特征及其活动强弱评价方法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科学评价雷电活动强弱和为雷电预报的效果检验提供参考依据,基于2003—2010年江西省闪电监测定位系统资料,分析了逐小时的闪电频数变化,发现0.01°×0.01°经/纬度分辨率格点上的地闪频数最大值出现在2004年9月18日17:00—18:00,为64次/h;相较其他时段而言,16:00—17:00闪电活动最强。基于地闪观测资料、探空及多普勒雷达资料,分析了雷达回波强度与地闪数的相关性统计特征发现,在0.1°×0.1°经纬度网格点上,0℃层以上最大回波强度大值与相应时段内的地闪频数大值常不一一对应,但地闪频数大值多出现在强回波附近。格点上的12 min内的地闪数大都≤60个,以1—20个为最多;地闪数≥40个的格点数则明显减少;对应的0℃层以上最大回波强度集中于35—60 dBz,回波强度≤35 dBz或≥60 dBz的格点数则明显偏少。回波强度介于45—55 dBz的格点数明显大于回波强度>55 dBz以及<45 dBz的格点数,表明这个区间内的闪电活动最强。因此,借助0℃以上最大回波强度可简单地区分闪电活动强弱。  相似文献   
107.
全球离散格网:回顾与展望(英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全球离散格网是数字球体表达的基本数据模型,它提供了一种栅格化表达地球弯曲表面的方法,催生了数字地球。该文回顾全球离散格网与数字地球的发展史,评析了以谷歌地球为代表的第一代数字地球的技术实现。在为科学界及社会公众提供地表与近地表信息交流方面,数字地球的有效性面临挑战,第一代数字地球在很多方面存在不足,其中最显著的缺陷是不能基于社会与环境过程模型模拟地球的将来状态。展望未来,简要分析了下一代数字地球应具有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108.
网格技术在最近一两年迅速成为研究热点,其本质是由万维网升级为网格。建立空间信息网格可以较好地解决动态异构、资源共享、信息孤岛等问题。  相似文献   
109.
舒倩  周国华  谭卫红 《热带地理》2005,25(2):103-106
利用分形理论中的聚集分维和网格分维计算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东京圈城市体系的空间结构维数.并分析其分形结构特征。结果表明,东京圈呈现内部空间结构的紧致性;长江三角洲城市空间亦趋于集聚和整合;珠江三角洲城市体系空间结构最为松散。据此提出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要发展卫星城,构建广域交通体系.扩大城市容量,增强各二级中心集聚、辐射能力等改善措施。  相似文献   
110.
Three aspects of successful contouring with the computer are geologic interpretation, data, and the program or algorithm. All of these are important and must be considered jointly to combine good procedures with appropriate software, but interpretation is a critical requirement for mapping geologic variables. Several acceptable, though different, maps could be drawn with a given program and set of observations, so the map that best honors geologic concepts and interpretation is most desirable. Many computer-mapping projects are flawed because one of these three aspects is ignored.This paper points out how data handling and choice of an algorithm should be affected by geologic knowledge and interpretation, including: (a) data consisting of mixtures of populations should be handled with special methods, (b) the algorithm should allow calculation of values beyond the range of observed values, (c) mapping thickness of a unit that pinches out requires projection to negative values and special handling of zero-thickness data, and (d) mapping structure on two related horizons requires that the surfaces be dealt with jointl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