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1篇
  免费   45篇
  国内免费   38篇
测绘学   7篇
大气科学   62篇
地球物理   66篇
地质学   31篇
海洋学   6篇
天文学   12篇
综合类   5篇
自然地理   5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5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90 毫秒
91.
应用有限元法研究了充液井孔中的相控线阵声波辐射器在井外地层中产生的声场,探讨了增强声源向地层的某一特定方向辐射的声波能量的方法. 采用相控线阵声波辐射器并调节其参数可以控制由充液井孔向地层中辐射的声波能量的方向,使声源向地层中的某个特定方向辐射的纵波能量得到明显提高. 在井间地震勘探和反射声波成像测井等领域中应用相控线阵声波辐射器,将有利于增大探测深度、提高探测分辨率和接收信号的信噪比.  相似文献   
92.
在雷达反射率数据定量应用中,标定误差是导致结果产生偏差的重要原因之一。星载雷达(TRMM PR)长期工作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已被验证,本文将星载雷达数据转换到S波段,通过对比星载雷达和南京雷达同时段不同高度(相对于融化层的位置)不同降水类型(层云降水或对流降水)的数据,得到两部雷达对融化层以下层云降水的观测相关性高,差异稳定。通过对比分析星载雷达和南京雷达同时段零度层以下层状云降水的观测数据,得出两部雷达反射率因子值的回归关系式。以星载雷达观测数据为基准,使用该关系式对南京雷达反射率数据进行订正,并通过雨量计数据对订正结果进行验证,结果显示使用本文订正关系式订正后雷达估计的降雨量更接近雨量计的观测值。  相似文献   
93.
北京冬夏降水系统中的云水量及其统计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地基双通道微波辐射计观测的降水天气下大气水汽、液水含量的变化,分析了北京1989年夏季1次降水过程和1990年冬季5次降雪过程的云水量资料,讨论了降水过程中汽态水和液态水含量的一些统计特征及其随时间的变化,并估算了夏季降水中凝结水向降水的转化率。结合极轨气象卫星的遥感云顶温度资料,以及冬季地面降雪强度的观测,对北京冬季降水系统中的液水含量与降水的相关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北京地区降雪的潜力。  相似文献   
94.
赵协中 《极地研究》1992,4(1):36-41
在南极中山站利用甚低频传播手段观测太阳耀斑爆发及极区粒子沉降对低电离层的影响。在一个月的时间里共观测到 6 0次太阳耀斑爆发事件 ,其中最大的一次耀斑爆发引起低电离层等效反射高度下降 8.7公里 ,X射线 (1 - 8A)峰值流量为 3 .5× 1 0 - 2尔格 /(厘米 2·秒 ) ,造成中山站至北京的短波通讯中断 1小时。在这次耀斑爆发 5 8小时以后 ,又观测到在南极地区有粒子沉降事件 ,并引起低电离层等效高度下降 3 .3公里。  相似文献   
95.
用VLF/VHF信号大容量采集系统观测云地闪电放电过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简述了一种高分辨、大容量闪电VLF/VHF信号记录系统,报道了一次包含12次对地回击、平均回击间隔70ms、持续时间超过800 ms的地闪放电过程的VLF/VHF辐射波形全景以及分析结果.这一个典型事例揭示了一些有趣的现象:(1)这次过程的头5 ms出现了强烈的VLF双极性大脉冲序列,标志着云内初始击穿过程启动;对应于一系列VLF辐射事件出现了强烈的VHF辐射爆发,总体上看,前380 ms期间VHF辐射异常强烈,呈现为间歇式准连续辐射,之后强烈VHF辐射则更多地表现为分立脉冲式爆发特征.(2)与回击主电流峰期间VHF辐射较弱不同,地闪最强的VHF辐射来自初始击穿过程和回击后云内放电通道扩展或者新通道形成过程;在初始击穿阶段和回击间歇期,出现了不止一次强烈的VHF辐射爆发并不伴随明显的VLF辐射.(3)回击间歇期间一类云中放电过程产生一系列半宽为3~4μs左右、出现频率约105Hz的VLF快脉冲串,整个脉冲串持续时间约1ms,频谱峰值区域在60~90 kHz,并伴随较强的VHF辐射,这些特征都与直窜先导特征一致.很可能这是一种云内K事件.(4)还给出了江淮地区地闪过程回击VLF/VHF辐射波形的统计特征,统计还显示当相继两次回击间隔小于40 ms时后面回击幅度倾向于比前面回击弱,当回击间隔时间大于100 ms时,后面回击比前面回击强的可能性大.  相似文献   
96.
地闪和云闪初始击穿VHF/VLF辐射特征观测和比较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祝宝友  马明  陶善昌 《高原气象》2003,22(3):239-245
分析了合肥地区负地闪和云闪初始击穿过程产生的VLF大双极性脉冲序列及其同步的VHF爆发特征。地闪初始击穿大脉冲序列极性通常与后面的回击极性相同,相邻大脉冲之间的平均间隔为160μs,大脉冲序列持续时间平均为2.2ms。云闪初始击穿的大双极性脉冲序列由正极性大脉冲开始,相邻脉冲间隔时间平均为1.3ms,平均持续时间为11.5ms,明显区别于地闪中的情况。显著的VHF爆发几乎在大双极性脉冲序列出现的同时启动,它与VLF大脉冲一起是初始击穿过程中一种最强烈的特征性事件,在合肥地区出现频率极高。地闪初始击穿期间VHF包络(观测系统带宽100kHz)呈现淮连续特征,而云闪初始击穿期间VHF包络则呈现分立特征,显示两者VHF辐射爆发的特征有所不同。初始击穿期间VLF大脉冲辐射与VHF爆发之间是相关的,但是二者强度之间不存在唯一的大小对应关系。同时分析了合肥地区地闪初始击穿大脉冲序列活动相对于地闪回击的一些特征,序列中最大脉冲幅度与随后的首次回击幅度之比平均为0.43,有94%的初始击穿在首次回击启动前40ms内出现第一个可以辨别的VLF脉冲(105例的平均结果是21.5ms)。  相似文献   
97.
This article introduces the practical observation results of pre-earthquake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s at the network of monitoring stations in Jiangsu region in resent years and discusses the electromagnetic wave precursors during the approaching period of earthquakes based on the observations of the electromagetic radiation signals before theM s 6.0 Liyang earthquake of 1979 in Jiangsu province, theM s 5.9 Heze earthquake of 1983 in Shandong province and theM s 6.2 South Yellow Sea earthquake of 1984.  相似文献   
98.
脉冲多普勒气象雷达发射机相位稳定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晓  熊毅 《气象科技》2006,34(3):332-335
简要介绍了低相位噪声多普勒天气雷达发射机的特点和组成,脉冲多普勒气象雷达对发射机相位稳定性的要求,发射机满足脉冲多普勒气象雷达的要求所面临的关键技术问题。为了改善相位噪声,在发射机中采用了全固态调制器、回扫充电技术、充电校平技术和同步交流方波稳流灯丝电源等技术。分析了发射机影响脉冲多普勒气象雷达检测性能的主要因素以及射频脉冲信号受寄生调制的影响而产生的边带相位噪声,发现在发射机射频信号中不需要的寄生调制和噪声是由一系列源产生的,影响脉冲多普勒气象雷达相位稳定性的主要因素有射频激励源、电源纹波、脉冲时间抖动、幅度调制、颤噪效应、电磁感应和电磁干扰辐射源等。这些不需要的边带噪声限制了脉冲多普勒气象雷达在杂波中探测目标的能力。  相似文献   
99.
张晓芳  严卫 《气象科学》2007,27(4):457-463
探测技术的发展和探测仪器的研制是中高层大气研究的重要方面,利用单一的探测技术无法完成这个相当宽的高度范围大气状态参量的测量,需要采用多种探测手段综合得出这一区域的大气结构。本文结合国际上中高层大气探测技术的发展,主要从雷达的地基遥感,高层大气探测卫星的探测及无线电掩星技术,大气参数的气球、火箭、飞船探测方面回顾了我国近几年间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00.
在TWP3风廓线雷达各种故障中,发射机故障率高居榜首。基于TWP3风廓线雷达发射机工作原理和关键点信号特性,结合故障统计数据,将发射机常见故障归纳为6类典型故障。通过分析典型故障,研究出一套故障诊断流程,并结合3个典型案例进行剖析。结果表明:发射机典型故障诊断流程可以快速、准确诊断发射机故障,具有思路清晰、操作规范、基层雷达站技术人员容易掌握的特点,可有效缩短发射机故障修复时间,提高TWP3风廓线雷达技术保障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