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591篇
  免费   805篇
  国内免费   900篇
测绘学   1770篇
大气科学   863篇
地球物理   753篇
地质学   1411篇
海洋学   931篇
天文学   662篇
综合类   533篇
自然地理   373篇
  2024年   17篇
  2023年   51篇
  2022年   197篇
  2021年   252篇
  2020年   246篇
  2019年   309篇
  2018年   169篇
  2017年   314篇
  2016年   298篇
  2015年   308篇
  2014年   301篇
  2013年   413篇
  2012年   373篇
  2011年   354篇
  2010年   251篇
  2009年   330篇
  2008年   341篇
  2007年   369篇
  2006年   300篇
  2005年   304篇
  2004年   308篇
  2003年   259篇
  2002年   200篇
  2001年   158篇
  2000年   156篇
  1999年   88篇
  1998年   101篇
  1997年   113篇
  1996年   72篇
  1995年   71篇
  1994年   66篇
  1993年   47篇
  1992年   39篇
  1991年   22篇
  1990年   23篇
  1989年   25篇
  1988年   13篇
  1987年   10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8年   3篇
  1976年   1篇
  1975年   1篇
  195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72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03 毫秒
911.
基于高分辨率卫星影像数据,利用遥感、GIS技术获取黑龙江省肇源县内自然资源与生态地质环境各因子分布现状数据,其中:耕地2 541.75 km2、林地161.88 km2、草地349.00 km2、河流128.05 km2、湖泊215.80 km2、沼泽109.17 km2、其他水域84.65 km2、建设用地191.25 km2、未利用地329.94 km2;湿地1 334.54 km2、荒漠化土地775.47 km2。利用地类覆盖率、人均占有量以及景观指数(破碎度指数、平均斑块分形指数、分形维数、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量化分析后,得出两类生态地质环境因子中湿地资源尤其是自然湿地受人类活动干扰程度较大、荒漠化土地受人类活动干扰程度较小的结论。并选取老山村等典型地区进行了多期次遥感动态监测及野外核查,揭示了松嫩低平原典型地区目前存在的湿地退化、土地荒漠化等生态地质环境问题。  相似文献   
912.
SBAS-InSAR technology is characterized by the advantages of reducing the influence of terrain-simulation error, time-space decorrelation, atmospheric error, thereby improving the reliability of surface-deformation monitoring. This paper studies the early landslide identification method based on SBAS-InSAR technology. Selecting the Jiangdingya landslide area in Zhouqu County, Gansu Province as the research area, 84 ascending-orbit Sentinel-1A SAR images from 2015 to 2019 are collected. In addition, using SBAS-InSAR technology, the rate and time-series results of surface deformation of the landslide area in Jiangdingya during this period are extracted, and potential landslides are identifi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early landslide identification method based on SBAS-InSAR technology is highly feasible and is a better tool for identifying potential landslides in large areas.  相似文献   
913.
基于Sentinel-1 SAR升、降影像,利用D-InSAR技术获取新疆伽师M S6.4地震的同震形变场,结果表明,本次地震引起的同震形变场整体呈近椭圆状分布,形变区东西长约66 km,南北宽约40 km,整个形变场由南部隆升区和北部沉降区组成,南部最大隆升量约7 cm,北部最大沉降量约3 cm。本次地震发生在块体俯冲界面处的低倾角逆冲推覆构造带上,隆升和沉降两个中心均位于逆冲推覆体的上盘,形变主要以隆升形变为主,符合低倾角逆断层中强震的变形特征。在沉降区与隆升区之间干涉条纹连续分布,未出现表征地表破裂位置的空间失相关带,表明地震未引起明显的地表破裂。结合震源机制、余震精定位及区域构造特征,初步推断认为伽师地震的发震构造可能为柯坪塔格推覆构造前缘的N倾的柯坪断裂。  相似文献   
914.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我国自主建设、独立运行、具有完全知识产权的卫星导航系统。其兼具定位及通信功能的独有技术优势特别适用于大震后通讯中断的地震应急环境。本研究将北斗卫星通信技术及地理信息技术结合应用于地震应急指挥系统的建设中:基于北斗卫星定位技术解决灾害现场人员的位置追踪;利用北斗短报文技术解决盲区紧急通信问题;采用串口通讯、多线程、SHH2框架、Web GIS等技术构建数据采集、解析及综合呈现平台。最终完成集位置监控、灾情上报、统计展示、指挥调度于一体的北斗应急指挥系统建设,进一步提升了重大地震灾害的应急救助信息保障能力。  相似文献   
915.
通过对电磁监测试验卫星地面对比观测原型系统中古丰、寺滩和坪城地电场观测数据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3个台站的地电场观测数据均具有较为明显的正常日变化形态;(2)在磁暴发生期间,地电场各测向均记录到了同步的地电暴变化,其最大变幅均明显高于正常日变;(3)寺滩地电场记录到临震前的数据异常现象,在时间和空间上都与地震事件吻合较好。  相似文献   
916.
Middle–Late Miocene age siliceous formations outcropping along the northwestern side of Honshu Island are considered prospective source rocks for hydrocarbons. An analysis of geophysical, sedimentological, and geochemical properties is essential to evaluate the formations' source potential, and to understand the factors that determined the accumulation and preservation of organic matter. This study investigates the Middle–Late Miocene geological record of the Tsugaru back‐arc basin, located in the western part of Aomori prefecture, through an analysis of a 200 m long portion of a core from the DTH27‐1 well; this core is composed of the diatomaceous siltstones of the Akaishi Formation and the siliceous mudstones of the Odoji Formation. Sedimentological and geophysical characterization showed that the Akaishi Formation's diatomaceous siltstones are mostly massive and bioturbated, have low magnetic susceptibility, and demonstrate moderate natural radioactivity. Although the Odoji Formation's siliceous mudstones are massive, they have exceedingly low magnetic susceptibility and high natural radioactivity. Geochemical data from a Rock‐Eval Pyrolysis such as total organic carbon and generative potential (S1 + S2) revealed that, in the Tsugaru area, only the Odoji Formation is a likely prospective source rock for hydrocarbons. On the other hand, Tmax values indicate that both the formations are thermally immature for generating hydrocarbon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Akaishi and Odoji Formation in the sedimentological facies, in terms of the degree of bioturbation and the organic carbon content, indicates variations in lithological properties, such as porosity and grain size; moreover, this difference indicates a variation in the paleo‐oxygenation of bottom waters, with the transition from oxygen‐deficient conditions in the Middle Miocene to the more oxygenated conditions in the Late Miocene. Both the lithological and paleo‐environmental factors possibly influenced the organic richness in the two formations.  相似文献   
917.
太湖是我国典型的富营养化湖泊,水温是影响太湖藻类生长的重要环境因子之一,我国环境减灾卫星HJ-1B搭载的红外多光谱相机IRS对太湖水温动态遥感监测具有较大的性能优势.利用6景过境太湖的IRS热红外遥感影像,分别采用单通道普适性算法、辐射传输模型法和单窗算法反演太湖水温,并与实测水温和同期的TERRA/MODIS温度产品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普适性单通道算法反演水温偏高,而辐射传输模型法和单窗算法则偏低;3种算法反演水温的均方根误差在1.001 K以内,单窗算法反演精度最高,其次是辐射传输模型法,再次为普适性单通道算法,而同期MODIS温度产品的均方根误差为1.507 K.3种算法从IRS热红外数据反演的水温直方图均呈正峰态、尖峰状态分布,反演结果能真实地反映太湖水温的空间分布特征.本研究对只有单个热红外通道的卫星传感器开展内陆水体水温遥感监测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918.
许秀丽  李云良  谭志强  张奇 《湖泊科学》2018,30(5):1351-1367
地下水-土壤-植被-大气系统(GSPAC)界面水分传输是湿地生态水文过程研究的关键.本文选取鄱阳湖湿地高位滩地的2种典型植被群落:茵陈蒿(Artemisia capillaris)和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群落为研究对象,运用HYDRUS-1D垂向一维数值模拟,量化了湿地GSPAC系统界面水分通量,阐明了典型丰水年(2012年)和枯水年(2013年)鄱阳湖湿地植被群落的蒸腾用水规律和水源组成.结果表明:(1)茵陈蒿和芦苇群落土壤-大气界面的年降水入渗量为1570~1600 mm,主要集中在雨季4-6月,占年总量的60%;植物-大气界面的年蒸腾总量分别为346~470 mm和926~1057 mm,其中7-8月植被生长旺季最大,占年总量的40%~46%;地下水-根区土壤界面的向上补给水量受不同水文年水位变化的影响显著,地下水年补给量分别为15~513 mm和277~616 mm,主要发生在蒸散发作用强烈和地下水埋深较浅的时段.(2)植被蒸腾用水分为生长初期(4-6月)和生长旺季(7-10月)2个阶段,丰水年植被的整个生长期蒸腾用水充足,枯水年植被生长旺季的蒸腾用水受到严重水分胁迫,实际蒸腾量仅为潜在蒸腾量的一半左右.(3)不同水文年湿地植被生长旺季的水源贡献不同:丰水年茵陈蒿群落以地下水补给为主,芦苇群落以湖水和地下水补给为主;枯水年茵陈蒿群落以降水和前期土壤水储量为主,芦苇群落以地下水补给为主.本研究结果有助于揭示湿地植被的水分利用策略,为阐明湖泊水情变化与植被演替的作用机理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19.
近年来水体富营养化呈扩张趋势,蓝藻水华不仅在太湖等大型湖泊频发,水面面积较小的天津于桥水库等也形势严峻,亟需加强卫星遥感监测.但是,以往在太湖等业务化使用非常成功的MODIS等卫星数据(约500 m),由于空间分辨率较低,难以满足小型水体的监测要求;而Landsat-8等空间分辨率较高的卫星数据(30 m),通常重返周期较长,无法满足水华高频监测需求.本文以天津市于桥水库(面积约80 km2)为研究区,针对常用的卫星数据,从空间、时间、光谱范围和数据可获取性共4个方面,评价不同卫星数据蓝藻水华监测能力和算法,同时对不同卫星监测结果一致性进行评估.结果表明:(1)筛选出国产HJ-1A\B CCD、GF-1 WFV和美国Landsat-8 OLI这3种卫星波段合适,空间分辨率较高,适用于桥水库蓝藻水华监测,但考虑到其重返周期较长,建议多星联合观测;(2)各个卫星监测结果与卫星影像目视解译结果基本一致,均方根误差和相对误差均分别控制在0.78 km2和4.9%以内;(3)不同卫星监测结果一致性良好,一致性精度达到99.5%;(4)根据历史影像结果,发现于桥水库2016年水质开始呈富营养化,藻华现象在夏、秋两季最为严重.研究表明,针对小型水面水体蓝藻水华监测,利用较高分辨率数据联合监测,是一种有效的替代策略,今后可在更多小型水域推广.  相似文献   
920.
宋程  张永仙  夏彩韵  张小涛 《地震》2019,39(2):135-146
应用改进的图像信息方法, 结合DEMETER电磁卫星的电子温度数据, 对2008年汶川MS8.0地震进行了长时程的回溯性预测研究。 与以往的地震电离层演化图像提取异常的研究相比, 将其回溯的时程延长至震前近11个月, 并向震后延长48 d。 在长期连续的异常扰动演化图中, 出现了两个明显的异常时段, 且在震前2个月短期内异常扰动明显减弱并趋于背景值。 两个时段出现的异常扰动分布位置及其形态以及持续时间皆不重复, 这体现了前兆异常的不易确定, 难以定性及定量识别的特点。 电离层异常扰动特征的长时程研究, 有评估其预测参数和模型可靠性的实际作用, 也为应用中国卫星观测数据服务于地震预报等研究积累经验, 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