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89篇
  免费   379篇
  国内免费   480篇
测绘学   239篇
大气科学   509篇
地球物理   546篇
地质学   842篇
海洋学   267篇
天文学   525篇
综合类   130篇
自然地理   290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23篇
  2022年   51篇
  2021年   63篇
  2020年   77篇
  2019年   91篇
  2018年   73篇
  2017年   70篇
  2016年   82篇
  2015年   103篇
  2014年   123篇
  2013年   147篇
  2012年   97篇
  2011年   174篇
  2010年   141篇
  2009年   206篇
  2008年   171篇
  2007年   182篇
  2006年   188篇
  2005年   169篇
  2004年   144篇
  2003年   128篇
  2002年   117篇
  2001年   100篇
  2000年   103篇
  1999年   69篇
  1998年   70篇
  1997年   65篇
  1996年   50篇
  1995年   39篇
  1994年   39篇
  1993年   36篇
  1992年   27篇
  1991年   30篇
  1990年   17篇
  1989年   14篇
  1988年   15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6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16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5 毫秒
991.
较多理论分析得到锚索锚固段侧阻力的沿程分布呈下凹衰减曲线,与工程实际的单峰曲线差异很大,缘其全程粘结、共同变形假设不甚合理。作者采用简便的荷载传递法,分析了全程粘结所满足的变位协调条件,导出了滑移临界荷载判别式。分析认为,由于孔壁界面滑移的软化效应,侧阻力曲线始端变为上升曲线。因此侧阻力曲线由两部分组成:侧阻力峰值之前部分为始端滑移段,呈上升曲线;而侧阻力峰值之后的部分为粘结段,呈下凹衰减曲线。在锚固的理论分析中,应对界面滑移及软化因素对侧阻力分布的影响予以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992.
通过对比丘岭矿区采于同一层位、同一岩性的岩石一矿石的地球化学组成,应用质量平衡方程对该微细浸染型金矿床不同的岩石类型在金矿化过程中元素活动规律的计算结果表明,不同类型的岩石在矿化前后元素的迁入或迁出状况不同、质量盈亏情况不同,碎屑岩岩石矿化后其质量增加,碳酸盐岩石矿化后质量发生亏损;金矿化发生时,含矿溶液为一富SiO2富K^ 的酸性溶液,且金矿化发生于较为还原性的环境。  相似文献   
993.
伸展域构造变换带内部构造类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别从传递带和调节带两个方面论述了构造变换带内的构造类型,将传递带内的构造类型分为传递断层等四种类型,将调节带内的构造类型划分为背斜等四种类型。分析了传递带与调节带内各构造类型的发育条件、几何形态特征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研究认为,传递带和调节带内的构造类型主要取决于其发育位置处的构造背景及边界控制条件。  相似文献   
994.
基于中国地球空间数据交换格式的数据转换方法   总被引:45,自引:1,他引:44  
王艳东  龚健雅 《测绘学报》2000,29(2):142-148
空间数据交换标准是国家空间数据基础设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目前实现空间数据共享的一个必要手段。国家技术监督局1999年8月2日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地球空间数据交换格式”(简称CNSDTF,标准编号:17798-1999)。本文简要介绍CNSDTF的设计思想、主要特征及数据结构,提出了推广我国空间交换格式,完善与国外GIS软件的数据接口向空间数据相互操作协议努力的方法,与加快我国国家空  相似文献   
995.
劈窗算法是目前由热红外遥感图像数据获取陆面温度最主要的方法。由于进行地面像元尺度实时陆面温度同步测量的困难,尚无法直接对现有各劈窗算法进行评判。该文借助于辐射传输模型LOWTRAN7及其提供的6 种标准大气模式,进行模拟计算,分析了6 种主要劈窗算法对大气廓线误差和比辐射率的敏感度,作为对劈窗算法适用性的一间接判据。  相似文献   
996.
A method is presented for selecting the optimal flight patterns for airbornemeteorological measurements in various flow situations. The method is basedon systematic utilisation of mesoscale model fields. Flow overan Arctic sea-ice boundary zone is modelled, and it is assumed that the mesoscale model fields represent the true state of the atmosphere, and that each possible flight pattern yields a different sample of the true fields. A plan for the basic structure of the flight pattern is assumed, and then the unexplained variance, i.e.,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rue variance and the sample variance, of a quantity of interest is calculated for a variety of possible flight patterns. Different target quantities are considered, such as wind speed, air temperature, and the turbulent fluxesof momentum and sensible heat. The optimal flight pattern is defined byminimisation of the unexplained variance, and often depends on the quantitywe are interested in. For sawtooth patterns, the optimal flight pattern was sensitive to the maximum ascent angle of the aircraft. In flight patterns designed for turbulence measurements, the optimal pattern was different for the unexplained variance of the turbulent fluxes and for the unexplained total heat content of the convective layer.  相似文献   
997.
Numerical schemes for the calculation of photolysis rates are usually employed in simulations of stratospheric chemistry. Here, we present an improvement of the treatment of the diffuse actinic flux in a widely used stratospheric photolysis scheme (Lary and Pyle, 1991). We discuss both the consequences of this improvement and the correction of an error present in earlier applications of this scheme on the calculation of stratospheric photolysis frequencies. The strongest impact of both changes to the scheme is for small solar zenith angles. The effect of the improved treatment of the diffuse flux is most pronounced in the lower stratosphere and in the troposphere. Overall, the change in the calculated photolysis frequencies in the region of interest in the stratosphere is below about 20%, although larger deviations are found for H2O, O2, NO, N2O, and HCl.  相似文献   
998.
1998年5月14日至6月22日,在西沙永兴岛近海铁塔上进行了一次海-气通量观测试验,观测期包括了西南季风爆发前、爆发、爆发后风速加强等几个阶段。这次试验获得该年西南季风爆发的天气特征以及由涡度相关法、廓线法计算的动量、感热、潜热通量及湍流强度等一些统计量分布。分析结果表明,观测期湍流强度σu、σv、σw与平均风速之比为0.096、0.066、0.045;在近中性条件下(z/L≈0),各相似函数基本为常数,σu/u*≈3,σv/u*≈2,σw/u*≈1.25;在稳定条件下u、v、w三方向σ/u*近似相等;在稳定与不稳定条件下σt/t*随稳定度参数z/L的变化趋势相似,但符号相反。摩擦速度u*随风速的变化接近于关系式u*=0.029U10+0.006(U10为10m高度30min平均风速),空气动力粗糙度长度z0变化在0.01~0.35mm之间。观测期动量通量变化在0.05~0.30N/m2之间,季风爆发期明显增大;曳力系数CD平均为1.12×10-3,它随平均风速变化可以表示为关系式103CD=0.003U210+0.020U10+0.836或103CD=0.056U10+0.732。感热通量由海洋输向大气,平均值为7.8W/m2,数值在0~15W/m2之间变化,季风爆发后明显增大;潜热通量数值一般变化于50~200W/m2,白天中午数值较高,夜间较低。季风爆发后也明显增大。观测期间鲍恩比(BowenRatio)日平均为0.05左右。  相似文献   
999.
藏北高原草甸下垫面近地层能量输送及微气象特征   总被引:61,自引:9,他引:52  
利用GAME/Tibet 1998年IOP观测资料,分析研究藏北高原草甸下垫面近地层的地面加热场、地表能量平衡、地面阻曳系数CD及感热通量整体输送系数CH等特征,得到了一些有关藏北高原草甸下垫面近地层能量输送及微气象特征结构的新认识.  相似文献   
1000.
陈隆勋  赵平 《气象科学》2000,21(3):249-259
目前有关El Nino(La Nina)形成机制的讨论,大多是强调海气的相互作用。实际上地气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异常气流对于El Nino/La Nina的形成也是必不可少的,海气和地气相互作用过程应该是耦合的,不应该加以分离。本文综合了近年来我们得到的有关研究结果,提出了一个海气陆相互作用过程的准四年振荡过程,用来解释El Nina形成机制和亚洲大陆气候年际变化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