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9篇
  免费   36篇
  国内免费   28篇
测绘学   38篇
大气科学   11篇
地球物理   84篇
地质学   69篇
海洋学   25篇
天文学   11篇
综合类   16篇
自然地理   9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3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91.
92.
黑河流域水循环过程中地下水同位素特征及补给效应   总被引:26,自引:2,他引:24  
通过环境同位素及其Tamers、IAEA模型应用研究表明,黑河流域水循环过程中地下水同位素特征与补给源属性和数量密切相关,具有非均一性;东部以山区降水通过出山地表径流补给为主,西部冰川雪融水和山区基岩裂隙水是主要补给源,下游区依赖中游区河水下泄状况,蒸发特征明显。东部同位素较新且地下水更新较快,西部同位素较老且地下水更新较慢;祁连山前戈壁带地下水同位素与山区河水相近,细土平原带地下水补给河水;高台一带受酒泉低氚值地下水补给影响而河水和地下水氚值都偏低;近河道带地下水年龄较新,远离河道则较老。因此,充分利用地下水与地表水之间转化规律,联合优化调控,有利于该区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93.
地震动瞬时能量谱与结构位移响应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HHT变换得到瞬时能量谱,并以HHT对地震动作用下的结构位移响应进行分析,发现长周期结构动力响应的显著特点:最大结构位移响应总是滞后于地震动激励的最大能量谱值时间.滞后的时间主要取决于结构的动力特性参数(特别是自振周期),也与地震动的类型有关.仿真计算的结果表明:长周期结构的破环与倒塌并不发生在地震动强度最大的时刻,而多数是在地震动末期,甚至在地震动完全消失之后.有益的结论为结构控制设计与安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4.
希尔伯特-黄变换在地震资料处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希尔伯特-黄变换是最新发展起来的处理非线性非平稳信号的时频分析方法.本文介绍了该方法的基本原理和几个关键技术,以及其优势所在,并将它应用于含随机噪音的地震信号和实际地震资料的分解.分解后的信号能够重构原始信号,重构后在信噪比和分辨率方面有了一定的提高,对地震资料的去噪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5.
太阳活动区是太阳大气中产生各种活动现象的区域,精确地检测和识别太阳活动区对理解太阳磁场的形成机制具有极为重要的科学意义.根据太阳活动区结构较为复杂的特点,基于尺度不变特征变换(ScaleInvariant Feature Transform, SIFT)和密度峰值聚类(Clustering by Fast Search and Find of Density Peaks,DPC)算法的优越性,提出了一种太阳活动区的自动检测和识别方法.首先,对太阳动力学天文台(Solar Dynamics Observatory, SDO)日震和磁场成像仪(Helioseismic and Magnetic Imager, HMI)的纵向磁图进行对比度增强;然后采用SIFT方法提取出全日面磁图中的特征点;最后利用DPC算法将特征点进行聚类,从而自动检测和识别出太阳活动区.研究结果表明, SIFT和DPC算法相结合的方法可以在不需要人工交互的情况下准确地自动检测出太阳活动区.  相似文献   
96.
Recording-based identification of site liquefaction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Reconnaissance reports and pertinent research on seismic hazards show that liquefaction is one of the key sources of damage to geotechnical and structural engineering systems. Therefore, identifying site liquefaction conditions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seismic hazard mitigation. One of the widely used approaches for detecting liquefaction is based on the time-frequency analysis of ground motion recordings, in which short-time Fourier transform is typically used. It is known that recordings at a site with liquefaction are the result of nonlinear responses of seismic waves propagating in the liquefied layers underneath the site. Moreover, Fourier transform is not effective in characterizing such dynamic features as time-dependent frequency of the recordings rooted in nonlinear responses. Therefore, the aforementioned approach may not be intrinsically effective in detecting liquefaction. An alternative to the Fourier-based approach is presented in this study, which proposes time-frequency analysis of earthquake ground motion recordings with the aid of the Hilbert-Huang transform (HHT), and offers justification for the HHT in addressing the liquefaction features shown in the recordings. The paper then defines the predominant instantaneous frequency (PIF) and introduces the PiF-related motion features to identify liquefaction conditions at a given site. Analysis of 29 recorded data sets at different site conditions shows that the proposed approach is effective in detecting site liquefaction in comparison with other methods.  相似文献   
97.
Under harmonic wave excitation, the dynamic response of a bilinear SDOF system can be expressed by the Hilbert spectrum. The Hilbert spectrum can be formulated by (1) the inter-wave combination mechanism between the steady response and the transient response when the system behaves linearly, or (2) the intra-wave modulation mechanism embedded in one intrinsic mode function (IMF) component when the system behaves nonlinearly. The temporal variation of the instantaneous frequency of the IMF component is consistent with the system nonlinear behavior of yielding and unloading. As a thorough study of this fundamental structural dynamics problem, this article investigates the influence of the amplitude of the harmonic wave excitation on the Hilbert spectrum and the intrinsic oscillatory mode of the dynamic response of a bilinear SDOF system.  相似文献   
98.
用转换函数方法研究腾冲—临沧地区地壳结构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流动数字地震台网提供的三分量地震波形记录资料,应用转换函数及快速模拟退火算法对腾冲-临沧地区30个地震台站下的地壳横波速度结构进行了反演.反演结果说明,研究区壳幔边界清晰、莫霍界面附近速度跳跃明显,由此得出该区地壳厚度在40 km左右、并具有从南向北增厚趋势.一个普遍的现象是,在腾冲-宝山地块下地壳存在明显的低速带,低速带的厚度在10~20 km间.研究结果进一步表明各台站下方上地幔速度结构复杂.这些结果为探讨青藏高原东南缘下地壳的侧向黏性流动、碰撞板块边界处壳幔物质交换等均提供了重要的地球物理证据,为探讨印-藏汇聚过程中青藏高原东构造结岩石圈变形、高原隆升及其深部动力学有一定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99.
阵列声波信号是典型的非线性、非平稳信号,其动力特性的量化提取对于进行地层结构构造分析提供了必要的基础资料.而Hilbert-Huang变换(HHT)是一种处理非线性、非平稳信号的新方法.它通过经验模态分解(EMD)将信号分解为有限个固有模态函数(IMF),并对每个固有模态函数进行Hilbert变换得到Hilbert谱.本文将这种方法应用于阵列声波信号动力特性的提取,有效地获得了信号能量的时频分布,瞬时能量、Hilbert能量、最大振幅对应的时频分布等动力特性,显示了HHT的优势以及对于进一步实现地层结构构造分析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0.
希尔伯特—黄变换用于处理非线性非平稳信号,由经验模态分解和希尔伯特谱分析2部分组成。本文采用希尔伯特—黄变换方法,相继对大同地震台地电阻率月值数据和宝昌地震台地电阻率月值、整点值数据进行处理。结果显示:(1)大同、宝昌地震台地电阻率月值数据对应的Hilbert谱具有较高分辨率,高幅值在归一化频率0.05—0.15区间内呈"余弦"变化形态;(2)希尔伯特—黄变换在提取地电阻率异常变化、高频信息及去除噪声等方面效果较好,在未来地电资料处理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