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185篇
  免费   2217篇
  国内免费   687篇
测绘学   47篇
大气科学   69篇
地球物理   7359篇
地质学   2852篇
海洋学   434篇
天文学   10篇
综合类   410篇
自然地理   908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64篇
  2022年   212篇
  2021年   269篇
  2020年   334篇
  2019年   399篇
  2018年   324篇
  2017年   295篇
  2016年   262篇
  2015年   338篇
  2014年   435篇
  2013年   473篇
  2012年   520篇
  2011年   550篇
  2010年   450篇
  2009年   512篇
  2008年   548篇
  2007年   658篇
  2006年   687篇
  2005年   562篇
  2004年   572篇
  2003年   490篇
  2002年   414篇
  2001年   305篇
  2000年   345篇
  1999年   288篇
  1998年   281篇
  1997年   230篇
  1996年   271篇
  1995年   208篇
  1994年   192篇
  1993年   173篇
  1992年   112篇
  1991年   67篇
  1990年   49篇
  1989年   53篇
  1988年   42篇
  1987年   29篇
  1986年   23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16篇
  1954年   10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61.
The finite-offset (FO) common-reflection-surface (CRS) stack has been shown to be able to handle not only P-P or S-S but also arbitrarily converted reflections. It can provide different stack sections such as common-offset (CO), common-midpoint (CMP) and common-shot (CS) sections with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signal-to-noise ratio from the multi-coverage pre-stack seismic data in a data-driven way. It is our purpose in this paper to demonstrate the performance of the FO CRS stack on data involving converted waves in inhomogeneous layered media. In order to do this we apply the FO CRS stack for common-offset to a synthetic seismic data set involving P-P as well as P-S converted primary reflections. We show that the FO CRS stack yields convincing improvement of the image quality in the presence of noisy data and successfully extracts kinematic wavefield attributes useful for further analyses. The extracted emergence angle information is used to achieve a complete separation of the wavefield into its P-P and P-S wave components, given the FO CRS stacked horizontal and vertical component sections.  相似文献   
162.
A general method is developed for optimal application of dampers and actuators by installing them at optimal location on seismic-resistant structures. The study includes development of a statistical criterion, formulation of a general optimization problem and establishment of a solution procedure. Numerical analysis of the seismic response in time-history of controlled structures is used to verify the proposed method for optimal device application and to demonstrate the effectiveness of seismic response control with optimal device location. This study shows that the proposed method for the optimal device application is simple and general, and that the optimally applied dampers and actuators are very efficient for seismic response reduction.  相似文献   
163.
大型维歇特地震仪自德国引进南京地震台已近70年。本文简要叙述了该仪器的性能;并以南京地震台的大型维歇特地震仪的记录为例,介绍了该仪器在300-2000km范围内的记录特征,回顾了该仪器在地震速报中所起的历史作用。  相似文献   
164.
探测大城市活断层的地球物理方法   总被引:31,自引:7,他引:3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简要地介绍了开展大城市地震活断层探测的意义及世界各国开展活断层探测的基本情况。城市及邻近地区地震活断层引起的直下型地震 ,将会给大城市造成巨大的地震灾害。准确地探测出大城市的活断层分布 ,采取有效措施 ,可大大降低地震时的损失。文中重点介绍了开展地震活断层探测的地球物理方法的类型和主要特点 ,在区域探查与初步鉴定阶段、详细探测与精确定位阶段、孕震构造探测阶段可能涉及到的各种地球物理探测方法、适用范围及所能解决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165.
单层柱面网壳弹塑性地震反应特征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本文对网壳结构的弹塑性抗震性能进行了探讨。根据结构弹性有限元理论,结合网壳结构受力特点,推导出网壳结构单元的弹塑性矩阵表达式。然后对单层柱面网壳结构的弹塑性地震反应进行了具体分析,给出了节点位移和杆件应力变化规律,并讨论了矢跨比变化对网壳弹塑性性能的影响,从而揭示出这类网壳的弹塑性地震反应特点。  相似文献   
166.
高层钢框架-支撑结构二阶非线性随机地震响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常用的高层钢框架-支撑结构,考虑材料非线性和几何非线性,建立了框架部分、支撑部分的二阶动力分析模型。用等效线性方法对结构进行非线性随机地震响应分析,结合工程算例,论述不同场地土、不同层数、不同支撑情况下,二阶效应对结构地震响应统计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7.
拱坝非线性地震反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根据一致粘弹性模型的概念,引入应变率的影响,将混凝土静态William-Warnke三参数模型改造成一致粘塑性William-Warnke三参数本构模型,并用这个模型对某高拱坝进行了非线性地震响应分析,与线弹性模型和应变率无关的William-Warnke三参数模型的结果进行了比较,初步探讨了应变率对拱坝地震反应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8.
液化场地桩-土-桥梁结构动力相互作用振动台试验研究进展   总被引:20,自引:3,他引:20  
本文在全面归纳与总结液化场地桩-土-桥梁结构动力相互作用振动台试验及与之相关领域的国内外研究进展基础上,直接针对我国桥梁工程中的主要震害问题,提出在我国开展液化场地桩-土-桥梁结构动力相互作用振动台试验研究的必要性,并阐述作者对液化场地桩-土-张桥梁结构动力相互作用振动台试验中若干问题的认识。  相似文献   
169.
薄钢板剪力墙抗震性能试验研究   总被引:15,自引:6,他引:15  
通过4个薄钢板剪力墙和1个钢筋混凝土框架的试验,研究了薄钢板剪力墙在低周往复荷载作用下的刚度、承载力、延性和耗能性能。试验表明,利用薄钢板剪力墙在低周往复荷载作用下的刚度、承载力、延性和耗能性能。试验表明,利用薄钢板剪力墙作为抗侧力构件是可行的。在钢筋混凝土框架中设置薄钢板可有效地增加刚度,承载力和耗能性能。  相似文献   
170.
文中回顾了1974年提出的“块、带、源、兆、触、报”六字预报思路,并基于近20年来的研究对此进行了补充和深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