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5篇
  免费   61篇
  国内免费   70篇
测绘学   5篇
大气科学   152篇
地球物理   85篇
地质学   78篇
海洋学   8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7篇
自然地理   100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21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29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28篇
  2011年   26篇
  2010年   23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25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341.
热带环流系统异常对2003年淮河持续性暴雨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4,他引:4  
利用高低层环流场及热带季风特征指数研究热带环流系统异常对2003年6~7月淮河持续性暴雨的影响。分析表明:来自南半球的越赤道气流向北半球推进的过程与大暴雨过程紧密联系;淮河流域上空高、低层异常偏强的辐散、辐合环流,为黄河与长江之间降水异常偏多提供了有利的高、低层环流条件;2003年南海夏季风爆发日期较常年偏晚,热带夏季风及环流强度较常年稍偏弱,它的逐月变化相似于1991年,是2003年淮河流域持续多雨的热带环流成因。  相似文献   
342.
夏季江淮地区雨量与印度洋海温联系的年代际变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探讨了近50a(1951-2000年)来太平洋年代际振荡(PDO)冷暖位相中夏季江淮地区雨量与印度洋海温年际遥相关空间分布的差异,结果显示,不同季节的印度洋海温与夏季江淮地区雨量之间的联系存在显著的年代际变化。在PDO冷位相(1951-1976年),同期夏季和后期秋季南印度洋海温与夏季江淮地区雨量的负相关最显著;而在PDO暖位相(1977-2000年),从前期春季到后期秋季热带印度洋表现为持续的正相关,其中同期夏季赤道东印度洋SST与夏季江淮地区雨量的正相关最大,前期春季热带西印度洋SST异常对夏季江淮地区雨量变化有重要的预示性,后期秋季热带印度洋偶极子(IOD)强度与夏季江淮地区雨量变化密切相关。它反映了印度洋海温和东亚季风降水之间年际相关的不稳定性,季风系统中年际和年代际振荡间的相互作用是引起这种不稳定的主要原因。PDO和伴随的亚非大陆和印度洋地区之间海陆热力差异的年代际变化对印度洋海温和东亚季风降水年际联系具有明显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343.
以《淮河流域及山东半岛水资源评价》、《淮河流域综合规划(2012-2030)》采用的水文设计成果为基础,按照一致性原则,将资料系列延长至2010年,对水文设计成果进行复核分析。分析计算结果表明:淮河流域设计年径流、淮河干流设计洪水与规划采用成果基本一致。沂沭泗河水系设计洪水偏小,主要原因是自1975年以来,沂沭泗河水系长期处于偏枯水年,设计值存在偏小的可能。  相似文献   
344.
An integrated programme of hydrological monitoring at the 10 km2 Allt a' Mharcaidh catchment in north-east Scotland has been based on observations at plot, hillslope and catchment scale. The resonse of the principal soil types has been characterized from a combination of throughflow and three-dimensional tensiometer data at plot scale, and plot sequences have been used to investigate hillslope scale effects. Seep emergence is associated with downslope drainage and local topographic convergence; in parallel preferential pathways generate a highly dynamic throughflow response. Catchment and subcatchment hydrographs mirror the twin dynamic observed at hillslope scale, and a unified hypothesis of response is presented which is consistent with all scales of observations.  相似文献   
345.
1570—1971年长江镇扬河段江心沙洲的演变过程及原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霄 《地理学报》2020,75(7):1512-1522
受黄河夺淮的影响,从1570年开始淮河下游由向东独流入海逐渐演变为南下入江,成为长江一条支流。这一变化为长江河流地貌的演变增加了新的变量,改变了长江镇扬河段原有的河槽特征和水流结构,洲滩冲淤、岸线进退随之发生变化。本文使用历史文献考证与古地图判读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淮河入江口外沙洲群的形成年代与演变过程进行考证,认为裕民洲、南新洲等沙洲至少在17世纪前已经存在于淮河入江口外,是成化、弘治年间藤料沙等沦没后新淤长的沙洲。淮河入江后上述沙洲不断扩大、与新淤长沙洲一起向北并岸,致使镇扬河段北汊消亡,并由江心洲型河床向弯曲型河床转化。曲流的形成又使位于上游凹岸的瓜洲受到侵蚀,而位于凸岸的镇江不断淤积,长江镇扬河段逐渐演变为今天的面貌。  相似文献   
346.
本文将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和相应的评估模型应用到淮河流域气象服务效益评估中,以淮河流域气象灾害和气象服务效益评估模型为重点研究对象,用矢量图形直观地展现出流域中水系、设施、人文等的分布情况,形成了可视化图文并貌的评估界面,并且把空间分析、专题图设计、模拟分析等功能引入其中,旨在提高气象服务效益评估的信息化水平和辅...  相似文献   
347.
The Water Framework Directive (WFD) was established for the protection of surface waters (rivers, lakes, transitional and coastal waters) and ground waters in the European Union. The main environmental objective is to achieve and maintain a good status for all waters by the target date of 2015. Models which are able to address the majority of environmental objectives are proposed within the WFD to inform the management changes required to meet current water policy goals. The use of the Soil and Water Assessment Tool (SWAT) catchment model is widespread throughout the world, especially to support river basin management as required by the WFD. This paper provides a critical evaluation of the use of the model by placing model performance in the Axe catchment, UK, in the context of international performance of the model. Within the constraints of the available data, SWAT represents hydrology, sediment and ortho‐phosphorus concentration well for this heterogeneous catchment, but the representation of daily nitrogen concentration dynamics is poor. Temporal aggregation of model outputs from daily to monthly improved the performance metrics for all the river outputs, including nitrate. Wider review of SWAT studies showed widespread reporting of monthly performance metrics within the SWAT studies, despite the model operating at a daily time step. Poor performance for nitrate identified in this current study may be a significant factor in the choice to not report daily results. This demonstrates the importance of ascertaining the reasons for the use of temporal aggregation in modelling studies.  相似文献   
348.
2007年淮河流域强降水过程的水汽输送特征分析   总被引:16,自引:6,他引:10  
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引人基于拉格朗日方法的气流轨迹模式(HYSPLITv4.9),将2007年6月19日~7月26日期间淮河流域强降雨分为三个阶段,分析不同阶段水汽输送轨迹、主要通道及其不同源地的水汽贡献.结果表明,影响此次强降水过程的水汽通道主要有三支:一支是西太平洋上副高边缘东南气流输送,另一支是南海南部越赤道...  相似文献   
349.
胡洁  王程 《地下水》2011,(6):151-152
基于坡地水文学、GIS空间分析原理、流域侵蚀地貌学等理论方法,对小流域坡长提取及不同坡长计算方法进行对比研究.并基于格网DEM分析目前国内外坡长的不同算法,来揭示坡长在小流域的空间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350.
湍流湿度脉动特性研究——根据淮河流域实验资料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利用淮河流域实验得到的湍流湿度脉动资料 ,应用统计理论、Fourier分析和小波分析方法 ,对湍流湿度脉动的统计特征、谱特征和间歇性特征作了初步分析 .结果表明 :(1)在淮河流域这样的高湿地区 ,水汽对其地表能量平衡 ,能量输送与循环具有重要作用 ;(2)湍流湿度脉动的能谱和互谱在惯性副区基本符合“ - 2 /3”次律和“ - 4/3”次律 ;(3)淮河流域湍流湿度脉动场存在很强的间歇性 ,不符合Kolmogorov湍流理论 .利用离散正交小波变换将湍流湿度脉动场中的耗散事件分离出来 ,通过引入限制因子 ,将湍流脉动场中的耗散事件滤去后 ,能较好地抑制湍流湿度的间歇性 .但与风速脉动相比 ,湍流湿度场间歇性的抑制效果较差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