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15篇
  免费   380篇
  国内免费   445篇
测绘学   338篇
大气科学   304篇
地球物理   421篇
地质学   1212篇
海洋学   246篇
天文学   52篇
综合类   116篇
自然地理   151篇
  2024年   13篇
  2023年   30篇
  2022年   43篇
  2021年   73篇
  2020年   96篇
  2019年   128篇
  2018年   72篇
  2017年   133篇
  2016年   159篇
  2015年   142篇
  2014年   191篇
  2013年   127篇
  2012年   118篇
  2011年   116篇
  2010年   102篇
  2009年   119篇
  2008年   112篇
  2007年   120篇
  2006年   113篇
  2005年   88篇
  2004年   77篇
  2003年   64篇
  2002年   88篇
  2001年   70篇
  2000年   57篇
  1999年   54篇
  1998年   57篇
  1997年   62篇
  1996年   42篇
  1995年   29篇
  1994年   24篇
  1993年   19篇
  1992年   17篇
  1991年   16篇
  1990年   13篇
  1989年   16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7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1篇
  195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嘉陵江古河道的遥感影像轮廓反映了自由河曲的河流形态信息,分析嘉陵江古河曲的发育条件对其区域古地理环境的重建和恢复具有重要的地貌学研究意义.本文在综合前人关于自由河曲的理论与实际案例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总结了自由河曲的发育条件.据此,结合野外调查资料,认为嘉陵江古河曲形成时,该区应为平坦开阔的冲积平原,河流纵比降较比现在更小;河流两岸为具有“二元结构”的松散沉积物.与长江下荆江河段的地理环境类似.且“三水汇流”(嘉陵江与渠江、涪江)格局已经存在.嘉陵江由自由河曲转为深切河曲是由于区域地质环境(或地质事件)的改变所引起的.  相似文献   
992.
对南秦岭东江口和柞水岩体的似斑状花岗岩类进行了偏光显微镜观察和电子探针(EPMA)、扫描电镜(SEM)矿物分析,在此基础上对岩体形成的温压条件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这两种岩石的主要造岩矿物为石英、斜长石(更-奥长石)、钾长石、镁角闪石和镁质黑云母,副矿物为锆石、榍石、磁铁矿和磷灰石等.岩浆成分的变化可能是矿物环带结构和环斑结构形成的原因之一.东江口和柞水花岗岩类锆石结晶时岩浆温度为759~784℃,平均771℃;稀土元素在岩浆中饱和时岩浆的温度为741~800℃,平均773℃;斜长石结晶时岩浆温度624~641℃,平均632℃;角闪石结晶时岩浆温度610~668℃,平均632℃.岩体侵位深度约5.8km,压力约1.77×108 Pa,具有壳幔混源的特点.  相似文献   
993.
本文通过对抚松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地理环境、区域地质和水文地质的介绍,分析了保护区内矿泉水的赋存与形成条件、矿泉水类型和分布特征,在此基础上对区内矿泉水的水化学特征和资源量进行了概要评价。为进一步研究保护区内天然矿泉水资源、保护水资源免受污染及防治水源地遭受生态破坏提供了科学依据,也为有效利用矿泉水资源、促进地方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94.
以往对沙波的研究多针对河流中下游、河口海岸段的细沙(粒径D<1 mm),而长江上游等卵砾石输移河段(D>2 mm)是否会出现沙波以及卵砾石沙波的临界条件,尚需开展进一步研究。通过长江上游九堆子、筲箕背等卵石滩的现场踏勘,观察到明显的天然沙波形态。采用中值粒径D50=1.8 mm和5.3 mm的天然沙和D50=4.8 mm的轻质沙进行水槽试验,成功模拟出砾石沙波。根据恒定均匀流条件下,产生沙波的比降、水位、流量等水流条件及试验沙的粒径、比重,提出卵砾石沙波的临界条件公式。结果表明,卵砾石沙波的临界条件可以用量纲起动功率w* 、R/D及比降S表达,并据此提出判别系数GDcr。当研究河段的卵砾石输移带上的水流条件满足判别系数GDcr,则可以判断能够产生沙波现象。  相似文献   
995.
石永红  王娟  康涛  徐旭峰 《岩石学报》2013,29(5):1540-1558
大别山东南缘高压-超高压地块一直为研究的热点地区,人们普遍认同其是由2个具有不同变质级别的单元构成,并以此为基点探讨大别造山带的俯冲、折返机制.然而,由于工作程度所限,对于大别山腹地店前-寺前-罗溪地区一直缺乏详细的资料,对其确实的变质属性及年龄并不清晰,限制了人们对该地区客观的结构单元划分的准确理解.本次通过区域变质岩石学和年代学的研究,详实地分析了该地块的结构构成.研究显示,大别山东南缘高压-超高压地块由2个超高压单元和1高压单元构成,并呈岩石-构造岩片形式相互叠置,其变质P-T条件分别为:(1)单元-Ⅰ:-T=723±22℃和-P=3.90±0.43GPa(金刚石稳定域);(2)单元-Ⅱ:-T=630 ±45℃和P=3.10 ±0.23GPa(柯石英稳定域);(3)单元-Ⅲ:-T=545±24℃和-P=2.48±0.11GPa(石英稳定域).锆石U-Pb年龄表明这三个单元具有穿时性,形成于不同的时间段,自单元-Ⅰ、单元-Ⅱ至单元-Ⅲ,年龄分别为226.4±2.6Ma→230.1±3.5Ma→235.2±4.2Ma年龄(徐旭峰等,2013).在空间分布上自北向南,总体的峰期变质P-T条件逐渐降低,年龄则逐渐变老.但由于风化剥蚀作用,在马龙-石马一线的单元-Ⅰ以构造窗形式产出,致使P-T条件呈现跳跃性的变化.石永红等:大别地块东南缘变质P-T条件及锆石U-Pb年代学研究  相似文献   
996.
郯庐断裂东侧肥东地块变质属性及年代学研究   总被引:5,自引:5,他引:0  
康涛  刘晓燕  王娟  聂峰  石永红 《岩石学报》2013,29(9):3142-3158
肥东地块是郯庐断裂带中段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变质地块,其变质属性和构造归属的精确标定对探究郯庐断裂的形成与演化极为关键。然而,直至目前对于该地块的区域性的变质岩石学研究极为匮乏,制约了人们对于该断裂的深入理解。为此,本研究对肥东地块进行了较为系统的野外地质调查、区域变质岩石学、岩相学、热力学和年代学的分析。研究显示,肥东地块自西向东主要由单元-I、II和III构成,主要岩石类型为花岗片麻岩、黑云斜长片麻岩、角闪斜长片麻岩,其间含少量的石榴黑云斜长片麻岩和斜长角闪岩。P-T条件评价显示,肥东地块的变质高峰期温压条件为610~690℃、0.61~0.81GPa,平均P-T条件分别656±25℃、0.71±0.06GPa,变质峰期属于角闪岩相。锆石U-Pb定年则显示肥东地块的原岩形成年龄为809.2±6.7Ma,表明该地块属于扬子板块。结合前人构造地质学的研究及相关年龄数据,推测肥东地块与宿松变质杂岩应为相当层,它们目前的P-T差异可能是由于郯庐断裂的同俯冲平移错断所致。  相似文献   
997.
地理国情普查是一项全新的事业,许多环节和方法需要探索和研究。随着云计算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在云计算支持下利用云平台开展地理国情普查十分必要。但在云计算环境下,数据存放导致可信度和信任边界受到质疑,面临着合规检查和存放位置风险及数据公开运行、未被有效隔离引来的风险等诸多挑战。云计算在安全性方面具有信誉信用、数据同构、运行管理、网络容灾等独特优势,以及数据安全、高可用性能力、安全人才等深层次优势。当然,将云计算理念和方法引入地理国情普查要有一个过程,许多问题需要探讨和解决。相信随着各项技术的进步,云计算将会更好地服务于地理国情普查监测工作。  相似文献   
998.
邱俊  任光明  王云南 《岩土力学》2016,37(Z2):513-524
以往研究中倾倒变形研究在反倾边坡较多而在顺倾边坡中很少,对两种不同结构的边坡形成倾倒体的异同点更是存在较多空白。在总结大量倾倒体实例基础上,对层状反倾和顺倾边坡倾倒变形形成条件及发育规模特征进行了详细研究。结果表明,顺倾边坡若发生倾倒,通常表现为坡高 100 m,边坡坡角 35°,岩层倾角 60°,岩性为薄层或薄层与中层互层的软岩、软硬相间的岩石;反倾边坡当坡角 30°及岩层倾角 30°就可能发生倾倒,其岩性为薄层~中厚层状的软岩、硬岩及具有似层状结构的坚硬岩石均可;提出层状岩质边坡“倾倒临界倾角 ”的概念,对于顺倾边坡, 60°,当 时边坡将可能产生倾倒破坏,当 时边坡通常产生顺层面的“滑移-弯曲”或“滑移-拉裂”型破坏;反倾边坡 30°,当 时边坡才可能演化成明显倾倒变形,当 时边坡不会倾倒或倾倒不明显;对于地质条件基本相同而坡体结构不同的两种边坡,反倾边坡形成的倾倒体无论是发育分布面积还是倾倒深度通常是大于顺倾边坡的,而且一旦形成倾倒体,二者的规模通常是深层的、大型或特大型的;倾倒体的分布面积和倾倒深度均呈现一种随坡高的增加而增加的趋势,坡高 250 m时其分布面积和倾倒深度表现为陡然增加,并且反倾边坡增加幅度大于顺倾边坡。  相似文献   
999.
东非裂谷Tanganyika地堑石油地质特征和勘探潜力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随着东非裂谷乌干达区块的勘探获得重大突破,与之石油地质条件相似的Tanganyika地堑的勘探潜力受到了人们的重视。Tanganyika地堑地处东非,属于东非裂谷西支的中段,是典型陆内裂谷盆地,主要沉积中新世以来的地层,现仍大部分被湖水覆盖,湖盆水体较深。盆地整体分为2个次盆,呈三隆夹两凹的构造格局。盆地目前勘探程度较低,根据现有资料推测,盆地地层埋深较大,深洼区中新统地层发育成熟烃源岩,具有较大的生烃潜力和生烃规模; 陆内盆地物源相对充足,储盖组合条件较好; 应力复杂,能够形成大量多种类型构造及构造-地层圈闭; 各种成藏条件匹配关系较好,有利于油气聚集成藏。综合分析认为,盆地具有较大勘探潜力,其中盆地转换带是最有利的油气勘探区。  相似文献   
1000.
基于对Ucayali盆地油气成藏要素的系统解剖,预测盆地内除已发现的逆冲背斜/断背斜外,还可能发育伸展断块、潜山、生物礁、地层尖灭、河道砂及逆冲断层下盘构造等多种圈闭类型,自西向东前展式推覆的逆冲背斜/断背斜为最主要的圈闭类型。前陆运动前盆地构造圈闭发育程度低,现今原油聚集多属前陆运动后二次调整成藏,淡水侵入使浅部油藏普遍遭受轻度降解。由于Shira隆起的分隔作用,西部次盆现今生成的烃类很难运移至东部圈闭中。而东部次盆烃源岩埋深小,Ene组展布面积有限,Ambo群趋于生气,在生油窗内生成的液态烃类相对有限,加之圈闭不断生长,圈闭充满度较低。同时,活动性断层对烃类侧向运移不利,其东侧的背斜圈闭往往无法得到有效充注,形成大规模原油聚集的潜力较小。南部和西部次盆成藏条件配置好,逆冲褶皱发育,圈闭可得到烃类持续充注,主要以天然气为主;南部次盆逆冲断层下盘构造圈闭为重要潜在勘探目标;Ene次盆勘探程度低,烃源岩品质好,仍有发现大型构造圈闭的潜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