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22篇
  免费   64篇
  国内免费   152篇
测绘学   7篇
大气科学   16篇
地球物理   98篇
地质学   508篇
海洋学   143篇
天文学   7篇
综合类   40篇
自然地理   1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27篇
  2016年   24篇
  2015年   21篇
  2014年   46篇
  2013年   26篇
  2012年   29篇
  2011年   53篇
  2010年   26篇
  2009年   51篇
  2008年   62篇
  2007年   60篇
  2006年   69篇
  2005年   44篇
  2004年   30篇
  2003年   30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23篇
  2000年   25篇
  1999年   18篇
  1998年   20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17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4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8 毫秒
821.
环太湖河流进出湖水量及污染负荷(2000-2002年)   总被引:27,自引:5,他引:22  
翟淑华  张红举 《湖泊科学》2006,18(3):225-230
天然水域,尤其是富营养的浅水湖泊,沉积物中磷的释放是蓝藻水华发生、形成和持续生长的重要因素.分析沉积物中磷的赋存形态转化及其潜在生态效应,有助于理解沉积物中磷的迁移转化过程及其与湖泊富营养化之间的关系.本文综述国内湖泊水域中磷的主要形态、来源和转化过程以及其生物有效性的研究进展.重点讨论了近5年来中国东部浅水湖泊沉积物磷的形态分析、转化和生物有效性评估的现状,以及沉积物中磷形态与浅水湖泊富营养化之间的潜在联系.  相似文献   
822.
823.
以鄱阳湖流域上游铀尾矿库周边水体为研究对象,在研究铬(Cr)污染程度的基础上,采用水文地球化学模拟软件PHREEQC计算Cr各不同赋存形态的浓度,讨论不同条件下Cr形态的变换规律以及健康风险评价,对研究水体中Cr生物有效性具有实际意义.结果表明:铀尾矿区排放水、渗滤水、浅层地下水中Cr浓度均未超出相关标准值.水体中Cr主要赋存形态大多为Cr(Ⅲ)的水解产物Cr(OH)~(2+)和Cr(OH)_2~+. pH和电子活度(pe)共同影响Cr在水体中的赋存形态,当pH=3~5时,以CrF~(2+)为优势离子;当pH5时,随pH递增,pe值对Cr赋存形态的影响增加,pe值增大,Cr(Ⅲ)水解产物浓度逐渐减少,而Cr(Ⅵ)氧化产物逐渐增加.浅层地下水中的Cr不会对人体产生致癌风险和非致癌风险,但当p H、pe变化时,Cr致癌风险系数均高于ICRP和USEPA推荐的最大可接受值.由于Cr(Ⅵ)的毒性远强于Cr(Ⅲ),故应密切关注水体中pe与pH值,避免污染加重.  相似文献   
824.
姑山采场东北帮边坡防渗透变形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分析姑山采场的水文地质和工程地质条件,探讨了利用粉细砂含水层和砂卵砾石含水层之间的粉质粘土层建造台阶式防渗帷幕的可能性,以消除姑山采场东北帮边坡因地下水和青山河水在边帮中可能对边坡造成渗透变形的隐患,为姑山采场安全开采东北帮优质铁矿石创造条件,也为姑山矿实施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825.
珠江口夏季水体中的氮和磷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根据1999年7月17~28日于珠江口现场调查和实验的资料,研究夏季水体中氮、磷的分布、形态变化和初级生产力的限制因素.结果表明该海域氮含量高,N/P属于世界上高值区之一.从河口向外海运输过程中,氮和磷的形态和浓度均有剧烈的变化.虽然氮在中途中有新源的补充;但由于外海水的入侵稀释、生物吸收和形态变化的迁移作用,NO3-和可溶无机氮的浓度总的变化趋势仍是随盐度增大而大幅度地降低,以至珠江口外出现N/P低于16.由于夏季水体层化稳定,在表、底层其生物地球化学变化方向相反,PO43的浓度变化互成镜像关系并可按盐度分为3段不同特征的反应区.初级生产力的限制因素在大部分区域是磷,但从口门至最大浑浊带和口外区则分别是浊度(或光照)及可溶无机氮.现场培养实验再现了真光层和底层氮和磷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差异并表明磷的循环和再生比氮迅速;在可溶无机氮浓度大且高N/P的海域,磷的再生可成为水华的引发因素,而氮被耗尽却是水华消亡的原因.总体上夏季该区水体氮的迁出率比磷高.于水体层化稳定的区域,氮和磷的生物地球化学作用在真光层以浮游生物吸收占优势、在下层以有机物的降解和可溶无机态的再生为主,当层化消失、上下水体充分混合则可完成循环.  相似文献   
826.
季燕南  梁蕾  季强 《江苏地质》2020,44(3):244-249
详细研究了牙形类原颚齿刺属的分类、谱系和分带,重点研究了Protognathodus collinsoni—Pr. kockeli演化谱系。齿杯口面光滑无饰的Pr. meischneri形态型2演化为齿杯口面只有1个瘤齿的Pr. collinsoni, 后者的口面瘤齿可以发育在外齿杯或内齿杯。长期以来,一直认为Pr. kockeli 是由Pr. collinsoni直接演化而来,但齿杯口面仅具1个瘤齿的Pr. Collinsoni难以直接演化为齿杯口面具3个以上瘤齿的Pr. Kockeli。理论上,二者之间应当还存在具2个瘤齿的过渡型分子,在演化上缺失了一个中间环节。众所周知,泥盆纪末期曾发生过一次全球性海平面下降事件(D-C事件),导致绝大多数晚泥盆世生物灭绝,只有少数生物躲过D-C事件幸存下来,直到早石炭世最早期才开始复苏,而后辐射演化。全球的资料表明,这些残存下来的生物的演化谱系几乎均被D-C事件打断,牙形类原颚齿刺属和管刺属(Siphonodella)的演化谱系也不例外,问题的关键在于应当找到被D-C事件打断的演化谱系的节点。原颚齿刺属演化谱系中被打断的节点正是Pr. collinsoni—Pr. kockeli支系,表明Pr. kockeli首次出现的位置是难以确定的,因此该种的首次出现不能用来定义泥盆—石炭系界线。相反,Pr. kuehni的首次出现可以用来定义泥盆—石炭系界线,因为其首次出现与Siphonodella sulcata的首次出现基本同时。根据原颚齿刺属各种的演化关系和地层分布,泥盆—石炭系界线地层可识别出6个牙形类带,即下meischneri带、上meischneri带、collinsoni带、待命名带、kockeli带和kuehni带,各带基本以带名种的首次出现来定义其底界(待命名带除外)。  相似文献   
827.
长江中下游成矿带的宁芜和庐枞火山岩盆地中发育了大量与早白垩世(约130 Ma)陆相火山-侵入岩有关的玢岩铁矿。这类矿床的特征为具有磁铁矿-磷灰石-阳起石(透辉石)矿物组合,在国际上一般被称为铁氧化物-磷灰石型(Iron Oxide-Apatite, IOA)或基鲁纳型(Kiruna-type)矿床。玢岩铁矿的概念自20世纪70年代提出以来,其成因就一直存在争议,主要有矿浆、岩浆热液及矿浆-热液过渡的观点。近年来的高精度年代学揭示出宁芜和庐枞盆地内玢岩铁矿在约130 Ma集中爆发成矿。矿物学、岩石学及地球化学的综合研究表明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次火山岩体,且成矿早期流体具有高温(550~780 ℃)和超高盐度(可达90% NaCleq)的特点。这些特点与成矿岩体及周围火山岩在成矿早阶段发育大规模钠质蚀变相吻合;但同时S-Sr等同位素和流体包裹体成分分析表明在铁成矿过程中还有外来壳源(如膏盐层物质)流体的加入。一些研究工作还表明玢岩铁矿与夕卡岩型铁矿具有相似的热液蚀变演化过程,暗示两者或许存在某些成因联系,很可能是相似流体与不同性质围岩及在不同温度下水岩交代产物。这些新的证据为探讨玢岩铁矿的成矿作用过程和成因机制提供了新的制约,也带来了新问题。本文从成岩成矿年代学、成矿物质来源、成矿早期流体性质、玢岩铁矿与夕卡岩铁矿及其外围新发现的金铜矿化的成因联系等角度,对近年来长江中下游成矿带玢岩铁矿研究的主要新进展进行初步总结。当前IOA型矿床的成因研究成为国际上矿床学研究的一个热点,除了长期争论的矿浆成因和岩浆热液成因,最近提出多个了岩浆-热液复合成矿模型,如岩浆磁铁矿-气泡悬浮模型及富水铁熔体的上升、脱气和侵位成因模型。将IOA型矿床成因争论的焦点逐渐聚焦在岩浆到岩浆后(岩浆热液)阶段,铁质究竟是以含铁岩浆热液、铁矿浆 (Fe-O或P-Ca-Fe-O),还是岩浆磁铁矿微晶或其他未知的形式来富集成矿的,还有待进一步研究,文章对以上的新模型进行简要介绍和评述,并与长江中下游的矿床进行对比。  相似文献   
828.
The amount of literature on both melting and thermal conductivity of iron at Earth’s core conditions is overwhelming and the discrepancies are very large.There is a broad range of experimental techniques each of which is flawed to a certain degree,which may explain the discrepancy.In this report,we present new data using a different method for determining the phase behavior and resistivity of iron in the laser-heated diamond cell by measuring the electrical resistance of both solid and liquid iron wires.The experiment avoids some of the major flaws of previous experiments,the most important of which is the detection of the onset of melting.These measurements confirm a shallow melting curve found earlier and the resistivity data imply a trend towards low thermal conductivity in the liquid outer core.  相似文献   
829.
    
The investigated coal mining lakes (ML 111, ML 117, and ML 107) in the Lusatian lignite mining district are extremely acidic. The concentrations of iron in these geogenic acidified lakes are orders of magnitude higher than in acidic bog lakes and softwater lakes acidified by atmospheric deposition. For the most part ferric iron was the predominant species by a Fe(III) to Fe(II) ratio of more than 10. Density stratification of the water column leads to vertical concentration gradients of ferrous iron. Extremely high concentrations of ferrous iron were found in the anoxic layers above the sediment of ML 111 and ML 107. High concentrations of Fe(II) were correlated with high concentrations of carbon dioxide. A microbial potential to reduce ferric iron was found in the sediments. In ML 111 and ML 117 the concentrations of Fe(II) in the epilimnion were markedly higher than in the oxic hypolimnetic layers. It can be suggested that the occurence of ferrous iron in the epilimnion is of photochemical origin, as described for softwater lakes. Minimum concentrations of dissolved organic carbon in the epilimnion could be correlated to the increase of ferrous iron concentrations. Especially in springtime and summer the concentrations of Fe(II) in the epilimnion were higher than in the oxic hypolimnetic layer below.  相似文献   
830.
数字矿山的建立为矿山管理的现代化、生产的科学化提供技术平台。以大冶铁矿为例,分析数字矿山的构建技术框架、支持平台,并对数字矿山技术作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