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6篇
  免费   51篇
  国内免费   10篇
测绘学   5篇
地球物理   108篇
地质学   29篇
综合类   16篇
自然地理   19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24篇
  2018年   36篇
  2017年   46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6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1篇
  1988年   1篇
  197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为了更好地确定2017年8月8日九寨沟M_(S )7.0地震震源深度其发震机理,利用四川、甘肃和青海区域地震台网的观测波形数据,采用多种方法研究了此次地震的震源深度。首先,采用gCAP方法反演了九寨沟M_(S )7.0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和矩心深度,结果显示,节面Ⅰ走向243°/倾角87°/滑动角-158°,节面Ⅱ走向151°/倾角68°/滑动角-3°,矩震级为M_(W )6.5,矩心深度为8 km;然后,采用ISOLA近震全波形方法反演了此次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反演结果与gCAP方法结果相差不大,矩心深度为7 km;最后,通过sPn震相与Pn震相之间的走时差测定此次地震初始破裂震源深度,结果显示深度约为12 km。研究表明,九寨沟M_(S )7.0地震的矩心深度为7—8 km,初始破裂深度约为12 km。  相似文献   
32.
旅游地生态安全测度分析——以九寨沟自然保护区为例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章锦河  张捷  王群 《地理研究》2008,27(2):449-458
从人地关系安全、旅游生态伦理以及全球气候变化的视角,提出广义与狭义的旅游地生态安全概念,建立基于生态足迹的旅游地生态安全测度与评价模型,并以九寨沟为例,探讨旅游消费对旅游地区内与区际生态安全影响的特性。结果表明:(1)2004年九寨沟游客的旅游生态足迹总值为163514.0248hm2,人均旅游生态足迹为0.105190274hm2,居民的人均本底生态足迹为0.994925 hm2,同2002年比较,旅游生态足迹总值增加115.10%,人均旅游生态足迹增加72.44%,居民人均本底生态足迹增加3.47%。(2)2004年九寨沟旅游废弃物生态足迹总量为46960.5678hm2,约占旅游生态足迹总值的42.35%,其中旅游业的CO2排放量高达309455.66t,占旅游废弃物生态足迹的99.84%,加强旅游业发展对区域乃至全球气候变化影响的研究十分紧要。(3)2004年九寨沟的生态安全系数处于1.093158~1.159388之间,处于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安全状态,九寨沟自然保护区发展旅游业对自身生态安全的影响小于对区际(全球)的生态安全影响。(4)未来游客量的增加、旅行市场半径的拓展、受旅游消费示范效应的影响而引起的居民消费方式的转变以及居民对自然环境资源依赖程度的加强态势,是影响九寨沟生态安全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33.
2017年8月8日四川省九寨沟县发生Ms7.0级地震,构造部位处于青藏高原东缘的巴颜喀拉地块东北角,震中位置是岷江断裂、塔藏断裂、虎牙断裂和雪山梁子断裂围闭的空震区。哪条断裂发震,如何界定其与周边活动断裂的关系,与青藏高原东缘近年来发生的大地震是否有成因联系等问题对于理解该区域现今构造活动模式、预判地震发展趋势和部署地震地质灾害防控等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利用地震前后两期Sentinel-1合成孔径雷达数据对地表同震形变场进行了InSAR测量,获取了极震区约2000 km2范围内的雷达视线向变形(-13~28 cm)和运动方向,呈现为主动盘单侧走滑兼逆冲的变形模式,结合震源机制、断裂展布、构造背景和近年地震迁移的分析,揭示了控震构造是巴颜喀拉地块北缘边界断裂弧形旋转体系的尾端构造,发震断层是该断裂系中塔藏断裂的南段,并有与虎牙断裂贯通的趋势,因此,应重视本次地震与虎牙断裂之间的空震区未来的强震危险性问题;从区域上看,此次九寨沟地震可能与汶川地震具有一定的时空成因联系,因在巴颜喀拉地块南北边界断裂破裂基本贯通的条件下,2008年汶川地震诱发的东缘中部锁固破裂导致块体加速向东挤出,2013年鲁甸地震又释放了东缘南段挤压构造应力,从而进一步加剧了东北角的应力集中,促使九寨沟地震的发生。  相似文献   
34.
九寨沟自然保护区景观变化与保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立足于景观尺度,基于RS和GIS技术及景观生态学原理,使用巢式分析法研究了1975-2007年九寨沟自然保护区景观变化,包括景观格局、景观过程,讨论了景观变化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最近30多年来,九寨沟自然保护区及外围圈层各类景观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自保护区建立以来,林地、水域分别净增899.56 hm2、7.06 hm2,疏林/灌丛、草地分别减少440.52 hm2、970.60 hm2,耕地已全部实现退耕;而同期外围2个圈层的林地却分别减少9 012.23 hm2、25 975.28 hm2,水域减少16.89 hm2、0.83 hm2,建设用地增加376.58 hm2、1 340.35 hm2.草地增加4 883.18 hm2、56 462.11 hm2.在景观水平上,保护区破碎化程度最低,而多样性程度最高,但在类型水平上,保护区2007年的林地却仍然比1975年破碎.2.各种宏观政策,包括保护政策、旅游发展及其所引发的人类活动是九寨沟自然保护区及其外围2个圈层林地、建设用地、耕地景观变化的驱动因素,而自然地理过程是九寨沟自然保护区及其外围2个圈层冰雪/裸岩、水域景观变化的驱动因素.针对景观变化和未来面临的挑战提出了保护建议.  相似文献   
35.
大骨节病是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东北部九寨沟县的主要地方病病种,不仅残害当地群众的身体健康,还是制约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因素之一。大骨节病在九寨沟县的分布与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土壤植被及流域状况等有一定的关系。通过对九寨沟县大骨节病的分布特征及其与地质环境的关系阐述,可为大骨节病病因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36.
九寨沟保护区植被景观变化与生境破碎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1974、1994和2002年三个时段卫星影像,将土地覆盖类型划分为针叶林、针阔叶混交林、落叶阔叶林、灌丛、草地、裸地和水体7个类型。研究发现,九寨沟森林面积、特别是针叶林面积减少,各景观类型破碎化程度也在增大。与1974~1994年间森林丧失平均速率相比,1994~2002年间森林丧失速率明显放缓。第二期灌丛面积平均增长速率是第一期的3.5倍。随着生境破碎化的加剧,许多珍稀保护生物的前景变得难以预测,应以审慎的态度来对待所谓的“生态旅游”。  相似文献   
37.
基于"地方感"、"期望理论"两个基本理论,从旅游核心社区居民地方感、旅游发展期望、旅游发展获益感知、旅游发展成本感知以及旅游发展支持度五个结构变量Ⅲ发,通过引入旅游发展期望值作为中介变量,构建居民地方感对旅游发展支持度内部影响机制的理论模型.以世界遗产地几寨沟为实证研究对象,通过验证性因子分析和三阶段结构方程模型的定量分析,校验理论模型中各结构因子、结构因子与其所含维度之间影响路径及其系数,定量测度了居民的旅游发展期望在居民地方感与旅游发展正反影响感知关联中的中介效用和影响机制,及对旅游发展支持度的潜在影响模式.研究结果表明:①居民地方感对居民旅游发展正反影响感知的作用存在差异,地方感对获益感知的作用远大于成本感知.②居民从旅游发展中感知获益有助于他们对当地旅游发展持更积极态度.而成本感知则会产生消极影响.③居民旅游发展期望中介效用的存在性和有效性,居民地方感通过发展期望,强化了对旅游发展影响感知及旅游支持度作用.④发展期望在居民旅游发展正反影响感知两结构模型中的中介效用存在强弱,在感知获益子结构模型的中介作用强于感知成本子模型.  相似文献   
38.
高分三号卫星全极化SAR影像九寨沟地震滑坡普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李强  张景发 《遥感学报》2019,23(5):883-891
基于光学遥感影像的区域滑坡普查易受云雾天气的影响,存在滑坡体调查不全面的问题,无法满足震后应急调查与恢复重建的需求。本文提出了一种极化SAR卫星数据滑坡普查方法,采用高分三号全极化SAR卫星影像数据,以九寨沟地震震区为实验区,在深入分析滑坡体和其他地物类型散射特征的基础上,融合极化特征、纹理特征和地形特征等多维特征信息,结合高分二号影像获取的训练样本,构建基于BP神经网络的全极化SAR数据滑坡自动识别模型,实现滑坡体的自动快速识别。与高分辨率光学影像与无人机航空影像目视解译结果相比较,总体识别精度为92.8%,Kappa系数为0.715,识别准确度满足地震应急实际应用的需求。研究成果可用于震区大区域滑坡体的普查,为后续开展无人机高分辨率影像滑坡体详查、灾后应急与景区恢复提供辅助信息支撑,并促进国产高分SAR卫星数据在防震减灾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39.
九寨沟湖泊植被的特点是;湖泊植物区系属北温带植物区系的一部分;植物群落类型仅有挺水和沉水两大群落类型,群落生态系列极不完整;湖泊植被大体仍保持着自然性和原始性;植物群落生存的水深较大(种子植物可生长在水深6.0米处,轮藻群落可在水深11.0米的湖床上发育),本文对九寨沟13个湖泊植物群落的组成、结构进行了描述。  相似文献   
40.
湿地是九寨沟水体景观的主要载体,保护好湿地就是保护好九寨沟的景观资源。通过30余年的发展历程,九寨沟走出了一条"保护促发展,发展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在湿地景观保育方面采取了有效的保育措施,并开展了相关课题攻关研究,使九寨沟水体依然美丽,湿地生态系统良好。梳理了九寨沟湿地景观面临的威胁及导致其退化的关键驱动因子,分析了现有的湿地景观保育技术,构建的湿地景观保育技术体系将为九寨沟科学管理景区提供理论支撑,也可为其他湿地景区景观保育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