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2篇
大气科学   5篇
地球物理   20篇
地质学   20篇
综合类   2篇
自然地理   5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41.
刘建明  李金  姚远  聂晓红  滕海涛 《地震》2020,40(1):52-61
基于新疆区域数字地震台网震相观测报告, 采用双差定位方法对2019年新疆疏附MS5.1地震序列ML≥1.0地震进行重定位, 采用CAP波形反演方法, 获得了主震的震源机制解和震源矩心深度, 进而综合分析了本次地震可能的发震构造。 结果表明, 疏附5.1级地震震源位置为39.59°N, 75.57°E, 初始破裂深度为18 km, 震源矩心深度为18 km。 重定位后的地震序列呈两个优势方向展布, 分别为NEE向和NE向分支, NEE向为主要的余震优势分布区域, 呈长约13 km窄带状分布在喀什断裂附近。 另一条优势分布为沿NE向长度约9 km, 这可能与喀什断裂阶区有关。 深度剖面显示, 地震震源深度主要集中分布在8~20 km。 沿NEE走向深度剖面显示, 疏附5.1级地震破裂于深部, 余震沿优势分布的震源深度自SWW向NEE呈现逐渐加深的变化特征。 垂直于震中优势分布的深度剖面显示, 本次地震发震断层面倾向为N倾。 震源机制解显示本次地震断错类型为逆冲型, 结合震源深度剖面特征推断节面Ⅰ为本次地震的发震断层面。 综合地震序列空间分布特征、 震源机制以及震源区地质资料, 推测此次地震的发震构造可能为喀什断裂, 余震向浅部扩展。  相似文献   
42.
郑博华  陈胜  王勇 《干旱区地理》2020,43(1):108-116
利用2010—2017年1~12月新疆喀什地区10个气象站逐小时降水资料,分析统计喀什地区近8 a降雨雪(以下统称降水)日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 喀什地区全年降水量和降水频次日变化存在明显的波动,总体上呈现“正弦波”一峰一谷特征,降水量峰值出现在03:00(北京时,下同),谷值出现在18:00;降水频次峰值出现在04:00,谷值出现在18:00;两者峰谷值出现时间接近。(2) 2010—2017年喀什地区全年降水量和降水频次呈明显的增加趋势;而降水强度年际变化趋于平缓,无明显变化。(3) 降水强度日变化趋势与降水量、降水频次并不存在一致性。(4) 喀什地区全年降水主要以短时段降水为主,其中,持续1 h降水次数为最大值,但降水量和贡献率最大值却同出现在2 h和6 h持续降水中。全年降水主要以后半夜和上午开始的降水过程为主导,且仍主要为短时段降水。  相似文献   
43.
利用1961—2010年喀什地区所属喀什市、莎车县、巴楚县、塔什库尔干县等4个代表性站50a的年最大冻土深度、冬季平均气温、极端最低气温、极端最低地温等资料,采用气候趋势系数和气候倾向率方法,对1961年以来喀什地区最大冻土深度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喀什地区平原多年平均最大冻土深度为48.1cm,年际最大值与最小值深度差为82cm,年际变化总体呈明显的减小趋势,其变化倾向率为-3.8cm/10a,年代际变化呈阶梯状逐渐减小,冻土深度减小主要受冬季平均气温升高的影响,气温每升高1℃,冻土深度减小7.75cm;山区多年平均最大冻土深度为148.8cm,年际最大值与最小值深度差为88cm,年际变化总体呈明显的减小趋势,其变化倾向率为-2.5cm/10a。  相似文献   
44.
本文在成岩作用研究的基础上,对喀什凹陷白垩纪碎屑岩中的流体包裹体作了初步研究。通过包裹体的显微测温及包裹体的再平衡研究,得到碎屑岩的成岩温度及其经历的最大古地温,并利用包裹体资料对油气的运移及演化作了初步评价  相似文献   
45.
新疆伊犁喀什河断裂带及其活动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4,他引:5  
尹光华  蒋靖祥  张勇 《内陆地震》2003,17(2):109-116
通过对1812年新疆伊犁尼勒克地震的考察研究,认为该地震以地震断层为主体的地表地震形变带展布方向与发震断裂喀什河断裂带的走向一致。喀什河断裂带可分为3段,全长315km,它是由多条断层组成的活动断裂带,总体以逆冲活动为主,东段具有右旋扭错性质。喀什河断裂带具有长期发育的历史,它控制了中生代地层的分布,在新生代仍有多次活动并以垂直运动为主,晚第四纪以来的垂直活动速率为O.9—6mm/a。  相似文献   
46.
新疆喀什地区地震前地磁脉动异常分析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1996年11月17日至29日在新疆喀什地区发生8次地震,震前均观测到地磁脉动异常.文中对未发生地震期间地磁脉动观测的背景环境以及喀什台常见的地磁脉动进行分析,然后对地震前地磁脉动异常现象进行研究,并初步探讨这种震前地磁脉动异常的产生机制.这种震前发生的地磁脉动异常在地震的短期预报上可能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7.
塔里木盆地喀什凹陷侏罗纪古环境   总被引:7,自引:5,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野外露头剖面的勘察采样和研究,从岩石的颜色、岩性、沉积构造、古生物化石以及地球化学等多项指标分析了喀什凹陷侏罗纪的古环境特征和演化。研究表明:早株罗纪莎里塔什组属干燥氧化环境下的冲积扇沉积,到康苏组时演化为潮湿气候条件下的河流沉积,中侏罗世盆地南北出现差异,北部以淡水为主,而南部出现半咸水-咸水环境,古气候向半潮湿-半干燥演变;沉积相由三角洲前缘向深-半深湖再到滨浅湖沉积演化;晚侏罗世盆地又深化为干燥-半干燥环境下的河流与冲积扇沉积。整个侏罗纪代表了一个水体由浅-深-浅、古气候由干燥-湿热-干燥的演化过程。古水介质盐度基本上保持了陆相淡水湖体系,仅中侏罗世时期在南部表现为咸水环境。  相似文献   
48.
新疆南天山山前地区中生界成藏条件及勘探潜力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库车坳陷和喀什凹陷是塔里木盆地南天山山前的东、西两个勘探热点地区,已发现以克拉2气田为代表的多个油气田和含油气构造.两个地区的中生界为河流-湖泊-沼泽相含煤碎屑岩沉积建造,是主要的烃源岩,煤系源岩以生气为主,生气强度大,湖泊相烃源岩以生油为主,油气源充足.喜马拉雅期,在南天山强烈挤压和推覆作用下,山前形成一系列成排成带展布的褶皱-逆冲断层带,并表现为南北分带、东西分段和上下分层的特征,圈闭发育,类型以断层相关褶皱为主.库车坳陷和喀什凹陷发育多套优质的储盖组合,并以古近系巨厚膏泥岩与白垩系砂岩构成储盖组合为主.南天山山前已发现的油气主要来源于三叠-侏罗系湖相、湖沼相烃源岩和石炭系碳酸盐岩,以晚期成藏为主,有利于油气的保存.因此,南天山山前具有形成大-中型油气田的成藏地质条件,勘探潜力巨大,既是塔里木盆地天然气勘探的主战场,也是石油勘探的重要地区.  相似文献   
49.
新疆西昆仑塔什库尔干赞坎铁矿矿床地质特征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赞坎磁铁矿位于新疆喀什塔什库尔干自治县内,处在塔什库尔干陆块西部,属于沉积变质型热液矿床.区内含矿地层主要为古元古代布伦阔勒群,构造运动和岩浆活动十分发育.矿区内有7个规模较大的磁铁矿体,矿体一般长30~560m,宽6~84m,矿床矿石矿物单一,原生磁铁矿占全铁的5%~94%,矿区有明显的磁异常.可通过地层、磁化率异常,地表黄钾铁矾化、褐铁矿化的方法来寻找新的磁铁矿.  相似文献   
50.
对新疆喀什地区出现的新型石木结构房屋进行了1/4比例模型的地震反应试验的设计.概述了模型振动台试验方法,了解了此类结构的破坏形态,并对试验结果进行了初步分析,同时对结构进行了初步抗震性能评价.结果表明结构能够满足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抗震设防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