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826篇
  免费   489篇
  国内免费   369篇
测绘学   163篇
大气科学   165篇
地球物理   2492篇
地质学   1357篇
海洋学   471篇
天文学   20篇
综合类   242篇
自然地理   1774篇
  2024年   42篇
  2023年   110篇
  2022年   198篇
  2021年   216篇
  2020年   205篇
  2019年   232篇
  2018年   197篇
  2017年   205篇
  2016年   232篇
  2015年   233篇
  2014年   284篇
  2013年   311篇
  2012年   304篇
  2011年   325篇
  2010年   246篇
  2009年   322篇
  2008年   346篇
  2007年   340篇
  2006年   337篇
  2005年   247篇
  2004年   261篇
  2003年   214篇
  2002年   161篇
  2001年   120篇
  2000年   123篇
  1999年   122篇
  1998年   166篇
  1997年   111篇
  1996年   106篇
  1995年   77篇
  1994年   82篇
  1993年   67篇
  1992年   63篇
  1991年   22篇
  1990年   23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66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Quantitative analyses of variations in morphological features of charcoal were undertaken in a 210Pb-dated sediment core from Prosser Lake (British Columbia, Canada). Seven morphological types of charcoal were defined by particle shape, major-minor axis ratio, apparent porosity and progradation to unburned material. The distribution of morphotypes and total charcoal abundances were assessed as a proxy for fire events recorded between 1919 and 2000 and to subsequent mechanisms of transportation-sedimentation to lake sediments. Charcoal morphotypes showed distinct relationships to recorded area burned by fires. Fragile charcoal fragments with highly irregular porosity (termed Type M) displayed the strongest correlation to burned area (r2 = 0.51; P = 0.0001) and did not produce any false-positive signal for fires recorded within a radius of 20 km around the lake. We infer that high porosity and low density Type M fragments are aerially transported and directly deposited on the lake, and that the fragility of Type M charcoal prevents significant quantities from being secondarily transported and incorporated into the sedimentary record. We propose that charcoal morphology is an important but underutilized technique that can yield important insights into fire type, proximity and transportation-sedimentation processes.  相似文献   
72.
Glacial Lake Missoula, a source of Channeled Scabland flood waters, inundated valleys of northwest Montana to altitudes of ∼ 1265 m and to depths of  >600 m, as evidenced by shorelines and silty lacustrine deposits. This study describes previously unrecognized catastrophic lake-drainage deposits that lie stratigraphically beneath the glacial-lake silts. The unconsolidated gravelly flood alluvium contains imbricated boulder-sized clasts, cross-stratified gravel with slip-face heights of 2-> 35 m, and 70- to 100-m-high gravel bars which all indicate a high-energy, high-volume alluvial environment. Gravel bars and high scablands were formed by catastrophic draining of one or possibly more early, high lake stands (1200-1265 m). Most glacial-lake silt, such as the Ninemile section, was deposited stratigraphically above the earlier deposits, represents a lower lake stand(s) (1050-1150 m), and was not deposited in lake(s) responsible for the highest discharge events. The glaciolacustrine silt-covered benches are incised by relict networks of valleys formed during the drainage of the last glacial lake. Significant erosion associated with the last lake draining was confined to the inner Clark Fork River canyon.  相似文献   
73.
湿地功能快速评价中的若干理论问题   总被引:9,自引:5,他引:9  
针对目前湿地功能快速评价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分析了产生这些不足的原因及湿地功能快速评价过程中存在的一些基本理论问题。分析表明:湿地功能快速评价方法是为了达到“湿地功能无净损失”目的,是在需要评价的湿地如此之多而从事湿地功能评价的专业人员又极其缺乏的情况下发展起来的。它对于湿地恢复与重建以及湿地受人类活动干扰程度的评价是非常有效的;在湿地功能快速评价过程中,把相对未受人类干扰的参照湿地的功能指数规定为1,这就使得快速评价方法不能对参照湿地的功能进行评价,而目前最需要评价其功能的湿地往往就是这些相对未受人类活动干扰的湿地;在相同水文地貌的湿地类型内评价湿地功能之间的差异,这使得快速评价方法不能评价湿地的水文地貌功能;由于快速评价的结果都是相对的功能指数,并不能说明湿地所提供的功能量是否满足人们的需求,因而在决策中不能单独使用;快速评价都是“一次调查就获得结果”,同时由于快速评价过程中指标选择的主观性、指标赋值的主观性、采样点空间设置的主观性以及采样时间的主观性,对于具有时空变化特征的湿地功能的评价结果的可重复性和科学性是很低的。为了使湿地功能评价的结果对管理和决策具有指导意义,基于湿地功能量计算的、定量的评价湿地功能的方法必须开发出来。针对不同的评价目的,湿地功能评价可采用双重参照标准:一是以自然为参照来评价湿地功能受人类活动影响的程度以及湿地恢复与重建成功与否;二是以人类需要为标准来评价湿地提供的功能量是否满足了我们的期望,以便采取措施改进湿地功能来满足人类的需求。  相似文献   
74.
实施流域生态管理的长江中下游湿地保护探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长江中下游地区湿地分布广泛且类型多样,是我国淡水湖泊分布最集中和最具有代表性的地区。为了从根本上解决长江中下游湿地利用面临的问题,实现湿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护湿地环境,解决区内上、下游用水的供需矛盾,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调动区域湿地保护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必要遵循湿地流域分布规律,应用流域生态学最新理论与实践成果,进行流域生态管理。一方面,要从流域角度处理好几大江湖关系、蓄泄关系、湖垸关系和山湖(河)关系等;另一方面,在流域内建立统一协调机制,对流域湿地进行保护与合理利用、合理布局和统一规划;同时在保护的前提下,科学合理地利用长江中下游湿地资源,开拓新的生产力。  相似文献   
75.
用于湿地气候效应模拟的三江平原下垫面数据获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江平原是我国沼泽湿地的重要分布区。在20世纪的后50 a中,三江平原在经过几次大规模的开荒后,其下垫面发生了明显的阶段性变化,湿地大面积消失,农田面积不断增加。为了认识20世纪下半叶不同时期三江平原湿地的气候效应,拟采用第三代区域气候模式(RegCM3)来开展研究。而目前被广泛用于RegCM3的GL-CC数据,所反映的研究区下垫面几乎不存在沼泽湿地,这与事实严重不符,所以必须获取三江平原有沼泽湿地存在的真实的下垫面数据,才能得到可靠的湿地气候效应的模拟结果。分别选择了4期(1954年、1985年、1996年和2000年)有阶段代表性的航片、TM影像数据为主要数据源,利用ERDAS8.7和Arcview3.2等软件,首先得到4期研究区的土地利用数据,然后通过土地利用数据类型向模式数据类型的转换,从4期研究区土地利用数据中提取出了三江平原下垫面的模式数据。经过误差分析,认为获取的4期三江平原下垫面模式数据准确的反映出研究区几个时期的湿地下垫面实况,可以作为三江平原湿地气候效应模拟的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76.
1990~2003年洪湖水体环境质量演变分析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以详细的水质监测资料为基础,采用标准指数法并结合实地调查,分析了1990~2003年洪湖水质的变化状况。结果表明,14 a间,洪湖水质类别以Ⅲ类和Ⅳ类为主。水质恶化的驱动因子是氮、磷及其它有机污染物。1991年到1994年期间,水体中氨氮(NH4 -N)占溶解无机氮(D IN)的比例逐年增高;1995~2003年,以氨氮和硝酸盐(NO3--N)同时作为水体中溶解无机氮的主要存在形式,与1990~1994年的水质状况相比,亚硝酸盐(NO2--N)所占的比例呈增加之势。氨氮、硝酸盐和亚硝酸盐的年际变化表明,洪湖水体自净能力在逐渐降低。以总磷(TP)、总氮(TN)和溶解无机氮(D IN)作为评价指标,洪湖水体已属中富营养型湖泊。洪湖水质演变与该区域人类活动(围湖造田、围网养殖等)以及江湖连通的变化对水环境的作用相耦合。  相似文献   
77.
三江平原旱田耕作对湿地土壤理化性质的累积影响初探   总被引:4,自引:5,他引:4  
袁兆华  吕宪国  周嘉 《湿地科学》2006,4(2):133-137
在中国科学院三江平原湿地生态试验站综合实验场,对不同耕作年限的湿地土壤(0~20 cm)进行环境累积效应分析。结果表明,随着开垦时间的增加,土壤的理化性质发生渐变,物理性质方面,土壤容重和比重逐渐增大,而孔隙度和田间持水量逐年减少;化学性质方面,土壤pH值随开垦时间的增加而增加,有机质和其他养分则随开垦时间的增加而逐年降低。弃耕后土壤性质有所恢复。土壤性质在开垦初期变化较明显,而后逐渐变缓。  相似文献   
78.
梁子湖水体P的季节变化与沉积物P释放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分级测定的方法对梁子湖沉积物中无机磷酸盐进行了分析,测定了梁子湖水体P的季节变化,并以室内模拟的方法研究梁子湖沉积物在pH值和温度控制下P的释放特征。研究表明,梁子湖水体P的含量呈明显的季节变化,冬季高,夏季低。沉积物无机磷(P i)中以钙磷(Ca—P)为主(55%~61%),铁磷(Fe—P)次之(28%~33%),铝磷(A l—P)最少(3%~5%)。在梁子湖的入水口和出水口,由于沉积环境影响到P的形态,P的释放明显较湖心高。在试验初期,由于扰动的影响,使得P的释放在第1天比第2天和第3天高,其后P的释放量则迅速增加。温度对P释放影响明显,其具体表现为,30℃时P释放达到峰值的时间比4℃时提前4 d,而且前者峰值比后者高出9倍。pH值对沉积物P释放同样有明显的影响,与正常状态下的湖水条件(pH值为8.5)相比,偏酸(pH值为5.5)和偏碱(pH值为11.5)条件下,P的释放量增加。  相似文献   
79.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NUTRIENTS OF SHALLOW LAKE IN THE ZHALONG WETLAND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1 INTRODUCTIONNitrogen and phosphorus in the water are the nu-trients limited in natural wetlands,which seriously in-fluence on the ecosystem production and the biodiver-sity(Mitsch,Grosselin,2000).Nitrogen and phos-phorus recycles have been interrupted b…  相似文献   
80.
北京地区湿地高等植物区系分析   总被引:2,自引:5,他引:2  
李满良  张铁明  胡东  陈卫 《湿地科学》2006,4(3):219-226
根据工作需要,在北京4个水系的主要河流的平原地段和山区的上、中游地段,选取不同生境的典型样地,以及城区的人工湖泊共设立了35个采集点,采用样方法和样带法相结合,共调查样方355个,采集样本4 152个。在该调查资料的基础上,运用区系学原理对北京地区湿地高等植物区系的种类组成、地理成分(科、属、种3个层次)等进行了系统的分析。结果表明,北京地区湿地高等植物共有108科311属552种(含山区湿地),占北京植物总数的近1/3。其中苔藓植物(B ryohyto)有9科15属18种;蕨类植物(Pteridophgta)5科5属8种;裸子植物(Gymnosperm ae)3科5属6种;被子植物(Angiosperm ae)91科286属520种。种子植物中含20种以上的有5科,共210种;含5种以上的属有14个属,共114种。北京地区湿地植物的分布(即地理成分)较复杂。北京湿地种子植物属的分布区类型有15个类型,9个变型,温带地区类型占主导,温带成分较丰富(属数、种类、比例均占首位)。本区植物区系的主要特征为:①草本植物发达;②温带成分占优势地位;③区系起源古老;④特有属、种匮乏;⑤分布区类型具多样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