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089篇
  免费   2143篇
  国内免费   1854篇
测绘学   79篇
大气科学   238篇
地球物理   1036篇
地质学   8311篇
海洋学   689篇
天文学   16篇
综合类   321篇
自然地理   1396篇
  2024年   42篇
  2023年   172篇
  2022年   398篇
  2021年   499篇
  2020年   407篇
  2019年   556篇
  2018年   450篇
  2017年   570篇
  2016年   596篇
  2015年   505篇
  2014年   641篇
  2013年   656篇
  2012年   591篇
  2011年   579篇
  2010年   497篇
  2009年   630篇
  2008年   536篇
  2007年   585篇
  2006年   467篇
  2005年   425篇
  2004年   338篇
  2003年   301篇
  2002年   256篇
  2001年   192篇
  2000年   172篇
  1999年   205篇
  1998年   127篇
  1997年   137篇
  1996年   106篇
  1995年   83篇
  1994年   87篇
  1993年   58篇
  1992年   79篇
  1991年   45篇
  1990年   20篇
  1989年   22篇
  1988年   18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6篇
  1979年   5篇
  1977年   2篇
  195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The Cordillera Blanca, located in the central zone of the Andes Mountains in Peru, has shown a retreat in its glaciers. This paper presents a trend analysis of the glacier area over the groups of Nevados Caullaraju-Pastoruri from 1975 to 2010 using Landsat-5 Thematic Mapper (TM) imagery. In the case of the Nevados Pastoruri/Tuco, the study period was extended back to 1957 by using an aerial photograph taken that year. The extent of clean glacier ice was estimated using Normalized Difference Snow Index (NDSI) thresholds. Moreover, the estimation of debris-covered glacier ice was retrieved by means of a decision tree classification method using NDSI, 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 (NDVI) and Land Surface Temperature (LST). Area estimations derived from Landsat imagery were compared to the glacier ground-truth data in 1975 and 2010. Results show a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5) decreasing trend over the whole study area. Total glacier area decreased at a rate of 4.5 km2 per decade from 1975 to 2010, with a total loss of 22.5 km2 (58%). Lower decreasing rates were found for the period 1987–2010: 3.5 km2 per decade with a total loss of 7.7 km2 (32.5%). In the case of the Nevados Pastoruri/Tuco, decreasing rates of clean ice extent were constant for the periods 1957–2010, 1975–2010 and 1987–2010, with values close to 1.4 km2 per decade and a total loss between 1957 and 2010 estimated at about 5 km2 (54%). This work shows an evident area decrease in the Caullaraju-Pastoruri tropical glaciers, which needs to be included in a future hydrological scenario of local adaptability and water management.  相似文献   
992.
礁滩型白云岩是世界范围内油气勘探开发效果最好的领域之一。塔里木盆地震旦-寒武系具备规模礁滩型白云岩发育基础,但其特征与分布研究基础十分薄弱。本文采用野外剖面观察、单井资料分析、地震资料刻画等手段,落实了柯坪-塔北西部存在下寒武统台缘带,命名为北部台缘带,该台缘带呈北东走向,长约330 km,宽约7 km。野外露头资料显示,下寒武统北部台缘带发育两期微生物礁,岩性以针孔状白云岩为主,溶蚀孔洞发育;地震剖面上,可见丘状前积反射特征。北部台缘带具有得天独厚的生储盖配置优势,位于长期继承性发育的古隆起之上,具备形成大油气田的有利条件。北部台缘带的展布特征为该区下古生界白云岩的区带评价及目标优选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993.
马立元  尹航  陈纯芳  尹伟 《沉积学报》2015,33(2):416-425
通过对鄂尔多斯盆地红河油田中生界原油系统地采样和地球化学分析,研究了原油的族组成和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油源。研究结果表明,红河油田中生界各油层组原油的地球化学特征相似,反映了这些油层组原油来自相同的油源。油源母质为混合型,水生生物和陆源高等植物对烃类生成均有贡献,且以陆源高等植物贡献较大。原油形成于还原-弱还原条件下的淡水或微咸水湖泊沉积环境。原油的成熟度一致,均为成熟原油。原油主要来源于该区延长组长7底部的油页岩。  相似文献   
994.
北黄海盆地东部坳陷中生界沉积特征及演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北黄海盆地是我国近海勘探及研究程度均较低的中新生代叠合断陷盆地, 而东部坳陷是其内最具油气勘探前景的二级构造单元。通过岩芯观察与测井相分析, 结合三维地震资料, 认为东部坳陷中生界主要发育扇三角洲、辫状河三角洲、三角洲与湖泊沉积。受构造演化阶段的制约, 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沉积演化特征。其中中侏罗世处于湖盆的初期断陷期, 半深湖-深湖亚相发育, 仅在坳陷边缘见少量小规模的扇三角洲沉积。晚侏罗世处于断陷扩展期, 整体为一个完整的湖进-湖退旋回, 早期北部缓坡发育三角洲沉积, 南部及东部陡坡见扇三角洲沉积, 中后期则由于湖平面上升, 发育暗色泥岩为主的湖泊沉积, 晚期北部缓坡见小规模三角洲前缘沉积。早白垩世处于断陷萎缩期, 垂向发育2个正旋回沉积序列, 其中旋回下部以扇三角洲、辫状河三角洲相为主, 向上渐变为滨浅湖沉积。  相似文献   
995.
珠江口盆地重要不整合界面与珠江沉积体系演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永凤  李冬  王英民  徐强 《沉积学报》2015,33(3):587-594
以珠江口盆地区域二维地震资料、钻井资料为基础, 结合南海扩张演化历史, 重点研究了盆地内部重要不整合面、盆地演化以及对珠江沉积体系演化的控制作用, 旨在为南海北部珠江沉积体系深水油气勘探提供支持和参考。研究结果表明:珠江口盆地除基底外, 发育三个重要的不整合面, 即破裂不整合、陆坡跃迁不整合和陆坡坡度突变不整合;据此将珠江口盆地珠江沉积体系演化划分为四个阶段:裂陷期主要发育河流、湖泊相沉积;断陷陆坡期主要发育陆架边缘三角洲沉积(前积层较陡);拗陷缓陆坡期发育陆架边缘三角洲沉积(前积层较缓);拗陷陡陆坡期主要为三角洲-海底峡谷-海底扇沉积。断陷陆坡期与拗陷缓坡期陆架边缘三角洲的勘探, 应沿陆架坡折横向去勘探;而拗陷陡陆坡期三角洲-海底峡谷-海底扇, 应采取纵向勘探的思路, 垂直于陆架坡折方向寻找油气。  相似文献   
996.
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长9油层组油源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长9油层组油源问题是制约该地区勘探进程的因素之一。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首先依据长9原油地球化学资料对原油成因进行了研究;针对长7烃源岩和长9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相似性导致难以评价两种烃源岩对长9油层组成藏贡献的问题,本文基于聚类分析理论,利用灵敏的生物标志化合物参数计算、分析了长9原油与长7烃源岩和长9烃源岩间的相关性和类属关系,同时结合陇东地区地质特征探讨了长9原油成藏可能的运移路径。研究结果表明:长9原油形成于弱氧化-弱还原的淡水湖泊环境,原油母质主要由水生生物和高等植物构成,原油已经成熟;长9原油主要来自长7烃源岩,部分来自长9烃源岩;长7烃源岩和长9烃源岩生成的原油沿北东-南西向运移。烃源岩较强的生排烃能力、良好的疏导体系和有利的砂体展布对长9石油成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97.
古湖岸线是历史时期湖平面与古陆地的交线,是陆上和水下沉积的分界线。确定古湖岸线的位置对于油气勘探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在利用泥岩颜色、泥岩X衍射分析以及自然伽马曲线特征等常规湖岸线识别方法的基础上,从有机岩石学分析的全新角度认识研究区盒8段沉积环境,确定了盒8期古湖岸线具体位置及湖岸线摆动区。沉积盆地中古湖岸线控制了优质储集层的形成与发育,由于砂岩粒度、软岩屑含量、填隙物组成的差异以及后期成岩作用导致水上沉积带砂岩物性要优于岸线摆动沉积带和水下沉积带砂岩。  相似文献   
998.
混积岩是指陆源碎屑与碳酸盐组分经混合沉积作用而形成的岩石,广义混积岩包括由陆源碎屑与碳酸盐组分在空间上构成交替互层或夹层的混合。本文在大量资料调研基础上,结合酒泉盆地青西凹陷下白垩统混积岩储层薄片观察、场发射扫描电镜观察、全岩及黏土矿物分析、压汞测试、纳米CT等研究工作,分析了混积岩储层岩性组合、储层特征等。宏观上,混积岩岩性复杂多样,由白云质泥岩、泥质白云岩、灰质泥岩、灰质白云岩、白云质灰岩等组成,剖面上呈现大段厚层式、厚夹薄层式、近等厚互层式三种组合样式;微观上,黏土矿物、碳酸盐矿物及有机质等呈纹层状或块状分布;储集空间主要为微-纳米级的粒间孔、粒内孔以及微裂缝,矿物组成及其含量是影响储集空间类型的一个主要因素;多数混积岩储层孔隙度、渗透率低,为致密储层。  相似文献   
999.
松辽盆地北部青山口组重力流特征研究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杜锦霞 《沉积学报》2015,33(2):385-393
为在陆相湖盆寻找有利勘探目标,在岩芯观察和沉积、构造分析的基础上,对岩芯观察资料、三维地震资料、钻井资料和测井曲线资料等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研究。研究表明,松辽盆地北部青山口组发育广泛的湖相泥岩沉积,沉积相主要为三角洲平原、三角洲内前缘、三角洲外前缘、深湖-半深湖和滨湖。湖区发育大规模重力流沉积,该区发现的重力流沉积主要有滑动岩型、滑塌岩型、碎屑流型、浊积岩型等类型;重力流岩石学特征表明青山口组二段下部的重力流沉积,主要为滑动岩型和滑塌型,岩性主要以粉砂岩,泥质粉砂岩,粉砂质泥岩薄互层为特征,局部含油或有油迹;而青山口组一段顶部的重力流沉积,主要为碎屑流型和浊流型,岩性上以粗砂岩、粉砂岩、粉砂质泥岩、泥岩的薄互层为主。初步探讨了重力流的发育和控制机制,分析表明青山口组重力流沉积是湖区的有利储层区域,英台大安地区为最有利储层。该研究对深入了解湖相储层特征起指导作用。重力流沉积勘探在松辽盆地还处于探索阶段,其研究为在大型陆相湖盆中寻找新的有利勘探目标奠定坚实基础。在陆相湖盆中研究深水重力流沉积,对沉积学研究具有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000.
采用LB和PYGV两种培养基分离培养慕士塔格峰洋布拉克冰川雪冰及融水中可培养细菌,通过分离菌株16S rDNA的PCR-RFLP图谱和基于基因序列相似性的系统发育分析揭示细菌多样性。结果从样品中共分离到178株菌,分属于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中的α-Proteobacteria、β-Proteobac-teria、γ-Proteobacteria纲,厚壁菌门(Firmicutes),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和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6个类群,以假单胞菌Pseudomonas、黄杆菌Flavobacterium、紫色杆菌Janthinobacterium为优势菌群。 LB和PYGV两种培养基在分离的细菌数量及种群多样性、优势菌属、特有菌属方面呈现一定差异。结果表明,慕士塔格峰洋布拉克冰川地区可培养细菌多样性丰富,且存在一定的地方特异性菌属,寡营养培养基更利于极端微生物的恢复生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