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9篇
  免费   83篇
  国内免费   29篇
测绘学   16篇
大气科学   36篇
地球物理   74篇
地质学   107篇
海洋学   1篇
综合类   9篇
自然地理   98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25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25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26篇
  2006年   21篇
  2005年   23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51.
通过采集兰州市和延安市主城区的土壤灰尘样品,测量了其粒径组成,界定了土壤和灰尘不同粒径的空间分布,分析了环境影响。结果表明:兰州市和延安市城市土壤灰尘粒径组成有明显的分布特征,主要集中在小于100μm的部分,整体粒径分布情况为:粉黏粒(<50μm)>极细砂(50~100μm)>细砂(100~250μm)>中砂(250~500μm)>粗砂(500~1000μm)。其中兰州市小于100μm灰尘颗粒物粒径所占比例(69.17%)大于延安市(53.49%),极易在外动力条件下再次扬起成为扬尘污染的潜在污染源。从2个城市土壤和灰尘相似文献   
252.
兰州盆地永登剖面记录的第三纪沉积环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兰州盆地永登剖面第三系沉积进行了沉积学研究、并结合年代学研究结果分析了新生代以来沉积环境变化与气候变化.古新世末至早始新世沉积了一套扇三角洲相沉积(细柳沟组),为具交错层理的砖红色砂岩,顶界年龄约51 Ma.兰州地区在51 MaB.P.经历了一次大的环境变化,气候由相对温暖湿润转为半干旱半湿润,气候炎热,湖盆由淡水湖转为盐湖,蕴示着由副热带高压控制的干旱带北移,兰州地区进入受行星风系控制的干旱带.早始新世晚期至早渐新世早期(51~31.5 Ma B.P.),在近20 Ma时间内经历了微咸湖-盐湖阶段(野狐城组),砂泥岩沉积中含有大量石膏夹层.早渐新世,兰州地区向湿润方向转化,兰州盆地由咸水湖转化为淡水湖,可能反映了东南季风逐渐形成,中国大陆由早先行星风系控制转化为季风控制,前期东南方向干旱带消失,西北干旱带出现,兰州地区相对早先湿润.早渐新世中期至中中新世(31.5~15 Ma B.P.),兰州盆地在经历了三次大的沉积旋回后湖盆逐渐干枯,三个大旋回分别由河流相砂岩-微咸水滨湖相砂泥岩、泛滥平原相泥岩,河流相砂岩-淡水滨湖相砂泥岩-沼泽相、泛滥平原相泥岩,河流相砂岩-沼泽相、泛滥平原相泥岩组成.20 MaB.P盆地接受大量砂砾石沉积,反映出周缘山体快速抬升遭受剥蚀,可能蕴示着青藏高原抬升波及到兰州地区.  相似文献   
253.
兰州及邻近地区河流阶地变形特征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兰州及邻区黄河及其次级河流阶地纵剖面研究,分析了横穿活动断裂的河流阶地的变形特征,利用横穿黄河的兴隆山—马衔山断裂、海原断裂和穿越庄浪河的NWW向断裂附近阶地发育和变形特征确定了相应地区的构造抬升幅度及速率。  相似文献   
254.
遥感图像的多时相特性为城镇扩展动态监测提供了可供定性及定量分析的丰富来源。本文应用2009~2014年的多源高分辨率遥感卫星影像数据对兰州市城镇扩展进行了年度动态遥感监测分析,监测结果表明:兰州市近几年城镇扩展年际变化明显,与人口、经济和政策的驱动作用紧密相关。基于多源高分辨卫星影像进行城镇扩展年度动态监测的方法具有实用性,并且监测频次高、精度高,更具现势性。  相似文献   
255.
针对传统的土地利用变化研究方法无法实现大规模在建中的建设用地动态监测的问题,该文提出了一种新的动态监测方法。结合多时相遥感影像、规划数据和外业调查数据,能够快速、低成本地提取城市建设用地。选取合适的扩展指数构建综合扩展程度指数模型,便于对建设用地变化时序特征做出评价。定量分析建设用地变化时序特征与规划用地的对比情况,明确了城市建设用地的建设进度和符合度。结果表明,城市建设用地处于高速扩展阶段,建设现状和规划情况基本相符;该方法是对地理国情监测工作的一种新的探索。  相似文献   
256.
实地调查测量兰州市主要绿化树种的胸径、冠径、冠高、冠下高、树高等指标,建立常见绿化树种"冠径-冠高"相关方程和树冠绿化三维量计算公式。以1∶2 000数字航空正射影像为数据源,在ARCGIS9.0支持下测算出研究区绿化三维量,计算结果与研究区实际情况相符。研究表明,绿化三维量作为半干旱区城市绿色环境评价的指标,能更好地反映城市绿化和生态环境质量。  相似文献   
257.
沈曼丽  张军  惠争闯 《冰川冻土》2021,43(3):809-817
为了更深入研究黄土高原西部地区第四纪气候演化历史,选取已建立可靠年代的兰州黄河南岸西津黄土钻孔剖面为研究载体,应用CM-700D型分光测色计对等间距取样的417个样品进行实验分析,获得了过去2.2 Ma的兰州地区色度指标记录序列。结合剖面已有其他古气候代用指标,与周边已有记录及全球深海氧同位素记录对比,发现2.2 Ma以来兰州地区气候演化整体呈现阶段性逐渐冷干化趋势,可能反映了全球第四纪气候长期变冷的影响。此外,在1.24 Ma和0.43 Ma左右经历了两次重要气候事件,1.24 Ma事件之后东亚冬季风和夏季风同时发生了增强,与“昆黄运动”起始时间一致,表明该事件可能受到了青藏高原隆升驱动;而0.43 Ma事件则是对全球中布容气候转型事件(MBE)的响应。因而,黄土高原西部地区第四纪气候演化可能受青藏高原隆升和全球变冷的双重调控,二者对不同气候事件的影响不同。  相似文献   
258.
针对西部欠发达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面临的问题,通过总结地处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兰州市在新型智慧城市规划建设框架体系和重点领域,以及兰州市在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方面所取得的阶段性成果,提出在大数据背景下兰州新型智慧城市规划建设模式,即以下三方面:一是以政府战略为主导的顶层设计;二是注重智慧民生服务与社会治理;三是开创综合创新型智慧新区建设。最后针对目前兰州新型智慧城市建设阶段,提出今后持续改进的3个着力点:一是建立以"大数据"为依托的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战略,二是打破"信息孤岛",加快提升"互联网+政务服务"水平,三是建立"绿色、协调、可持续"的低碳发展构想。  相似文献   
259.
将地类转换倾向性模型中的马尔可夫链引入城市用地质量演变分析中,通过建立土地质量等级转移矩阵,以兰州中心城区商业用地2009—2014年质量等级变化为应用案例,探讨土地质量转移矩阵对城市用地质量演化的影响。研究表明,转移矩阵的构建能够有效的反映城市用地质量等级演变倾向,在一定程度上预测未来城市土地质量的演变趋势,探寻城市用地质量演变的驱动力,有利于指导和促进城市未来土地资源的高效合理利用。  相似文献   
260.
兰州—西宁城市区域空间整合战略构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研究国内外城市区域以及兰州-西宁城市区域发展现状,认为行政区经济、产业结构趋同、交通通达度不高是制约城市区域空间整合发展的主要因素,并指出兰州-西宁城市区域空间整合发展的客观必然性.在此基础上,提出城市区域空间整合发展战略构想.具体包括构建"两心、三轴"城市区域空间结构,城市区域优势产业分布新格局,以点轴开发模式构建城镇一体化发展的空间网络结构.最后,提出了兰州-西宁城市区域空间整合发展的战略措施,包括实施空间与产业双重整合;构建网络化基础设施体系;确立城市区域空间整合发展的战略意识;促进区域统一市场的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