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936篇
  免费   2749篇
  国内免费   2440篇
测绘学   1100篇
大气科学   1839篇
地球物理   4997篇
地质学   5768篇
海洋学   1064篇
天文学   523篇
综合类   1060篇
自然地理   774篇
  2024年   40篇
  2023年   119篇
  2022年   282篇
  2021年   392篇
  2020年   413篇
  2019年   504篇
  2018年   384篇
  2017年   440篇
  2016年   460篇
  2015年   575篇
  2014年   672篇
  2013年   713篇
  2012年   791篇
  2011年   831篇
  2010年   620篇
  2009年   766篇
  2008年   656篇
  2007年   873篇
  2006年   764篇
  2005年   672篇
  2004年   647篇
  2003年   619篇
  2002年   528篇
  2001年   476篇
  2000年   515篇
  1999年   497篇
  1998年   439篇
  1997年   401篇
  1996年   403篇
  1995年   337篇
  1994年   292篇
  1993年   259篇
  1992年   193篇
  1991年   122篇
  1990年   110篇
  1989年   103篇
  1988年   74篇
  1987年   43篇
  1986年   25篇
  1985年   12篇
  1984年   13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7篇
  1979年   5篇
  1978年   7篇
  1977年   7篇
  1954年   9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Grubby (Myoxocephalus aenaeus, Cottidae) is a common benthic fish of inshore waters and estuaries of eastern Long Island Sound; however, little information exists on their life history or population demographics. This study utilised a long-term data series (1976–2002) to assess grubby life history and population demographics and explores trends in the Niantic River and Niantic Bay populations. In addition, we examined the age, size, and fecundity of adult grubby in 2001–02 to determine the population characteristics in the region. Mean grubby catch per unit effort (CPUE) in Niantic Bay ranged from 0.4 per trawl in 1976 to 2.9 per trawl in 1984 while river CPUE ranged from 0.4 per trawl in 1977 to 7.6 per trawl in 1989. Catch of grubby in bottom trawls varied seasonally with highest CPUE occurring in winter. Highest entrainment of grubby larvae occurred in 2001 while the lowest entrainment observed was in 1991. Four age classes, 0+ through III+, were derived from otolith analysis (N = 51) although length frequency analysis suggested the possibility of older fish in the population. The total number of eggs in ovaries ranged from 286 to 16 451 for grubby (N = 64) between 52 mm and 155 mm TL. Results of this study indicated a decline in abundance of adult grubby over the 26-year period, possibly related to concurrent declines in eelgrass (Zostera marina) abundance and/or increased water temperature.  相似文献   
52.
资料显示,在整个台湾以东海区内磁异常几乎全为负磁异常,磁异常分块现象明显。通过对本海区的磁力资料进行分析和研究,表明本海区的地磁异常表现为明显的条带状异常特征。由于受板块差异性运动的影响,以加瓜海脊为界,东西两侧具有不同的磁条带方向,在加瓜海脊以东,磁条带为NW-SE向(120°),而在加瓜海脊以西则为近东西向(80°)。加瓜脊以西地区的扩张时间为45~38Ma,相当于19~16号磁条带;而加瓜脊以东地区的扩张时间为40~35Ma,相当于17~13号磁条带。加瓜脊以西的磁条带相对于以东的磁条带要老,由此推断出加瓜脊以西相对于东侧发生了北向位移。  相似文献   
53.
提出了海上浮动软管的三维静态分析模型。在四级海情下,对输送柴油的软管求得了解析解,得出了软管在侧向和垂直方向的偏移及其所受的拉力,认为此时的软管是不安全的。  相似文献   
54.
Temperature data at different layers of the past 45 years were studied and we found adiploe mode in the thermocline layer (DMT): anomalously cold sea temperature off the coast of Sumatra and warm sea temperature in the western Indian Ocean. First, we analyzed the temperature and the temperature anomaly (TA) along the equatorial Indian Ocean in different layers. This shows that stronger cold and warm TA signals appeared at subsurface than at the surface in the tropical Indian O-cean. This result shows that there may be a strong dipole mode pattern in the subsurface tropical Indian Ocean. Secondly we used Empirical Orthogonal Functions (EOF) to analyze the TA at thermocline layer. The first EOF pattern was a dipole mode pattern. Finally we analyzed the correlations between DMT and surface tropical dipole mode (SDM), DMT and Nino 3 SSTA, etc. and these correlations are strong.  相似文献   
55.
东亚冬夏季风对热带印度洋秋季海温异常的响应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多年的Reynolds月平均海表温度资料和NCEP/NCAR全球大气再分析资料,分析了热带印度洋秋季海表温度距平(SSTA)与后期东亚冬夏季风强度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热带印度洋秋季SSTA的主要模态是全区一致(USB)型和偶极子(IOD)型,USB型模态主要代表热带印度洋秋季SSTA的长期变化趋势,而IOD型模态主要反映热带印度洋秋季SSTA的年际变化。热带印度洋秋季海温气候变率中既存在着明显的ENSO信号,也有独立于ENSO的变率特征,独立于ENSO的热带印度洋秋季SSTA变化的主要模态仍是USB型和IOD型。前期秋季USB模态与东亚冬季风及东亚副热带夏季风之间为负相关关系;与前期正(负)IOD模态相对应,南海夏季风强度偏弱(强),而东亚副热带夏季风强度偏强(弱)。USB型和IOD型模态对后期东亚冬、夏季风强度变化的影响是独立于ENSO的,但ENSO起到了调节二者相关显著程度的作用。  相似文献   
56.
热带印度洋偶极子发生和演变机制的数值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IAP)大气科学和地球流体力学数值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LASG)发展的第三代海洋模式(L30T63 OGCM)进行了改进。分析了该模式1959年1月—1998年12月的40a积分结果,以此研究热带印度洋偶极子发生、发展和消亡的物理机制。对数值模拟结果的分析表明,赤道印度洋表面异常东风引起的异常环流结构是偶极子发生、发展的主要动力学原因,其表面异常东风转换为异常西风所引起的异常环流结构调整是偶极子消亡的主要动力学原因;海气界面热通量异常的交换对热带印度洋海表温度距平偶极子模态的形成和演变起着重要的作用;垂直输送作用是热带印度洋次表层海温偶极子模态发生和演变的主要物理机制。  相似文献   
57.
利用传感器对水体叶绿素a 浓度进行原位测量是获取实时、连续、长时间序列数据的重要手段。本文在对RBR 传感器和ECO(Environmental Characterization Optics)传感器进行原理分析和线性度、稳定性、重复性等基本性能测试的基础上,利用单一藻种培养液和2020年南海北部海域现场数据校准传感器,并对新的传感器校准系数进行验证。结果表明:两台传感器使用新系数比原出厂系数的叶绿素a 浓度测量准确度有明显提高。RBR 传感器现场数据校准系数的计算结果与叶绿素a 标准值误差最小,平均绝对误差从1.93 μg/L 减小到0.35 μg/L,平均相对误差从55.1%减小到10.9%;ECO 传感器藻液系数明显优于出厂系数和现场数据校准系数的计算结果,平均绝对误差从1.76 μg/L 减小到0.59 μg/L,平均相对误差从50.3%减小到15.1%。传感器测量准确度的提高,可为海洋环境监测、海洋生态灾害预警等工作获取真实可靠数据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58.
埕岛油田海区海底地形变化及预防措施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综合在胜利石油管理局埕岛油田海区多年来工程测绘与地质勘察资料 ,对埕岛油田海区地形地貌特征及其变化与发育趋势进行了论述 ,同时讨论了埕岛油田海上工程中需要重视的问题以及有关的工程防护问题。  相似文献   
59.
以松辽盆地地质资料为基础,介绍了应力场和张裂缝预测的计算方法。通过了各种岩性的张破裂概率隶属函数,预测松辽盆地酉部张裂缝区的分布。据此,为今后的油气勘探提出了几点认识和建议。  相似文献   
60.
就黄河断流对河口空间场后效所涉及的地理要素的演变,以所建河口演变概念-遥感信息系统,分析研究了黄河口近期演变的互关联信息基础,并依据研究目标的信息需求分析(IRA)与水下地貌趋势面分析的结果,阐述了河口空间场诸种反馈信息、变异中直观信息及隐伏信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