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88篇
  免费   518篇
  国内免费   771篇
测绘学   3篇
大气科学   40篇
地球物理   206篇
地质学   2827篇
海洋学   68篇
天文学   6篇
综合类   54篇
自然地理   73篇
  2024年   13篇
  2023年   41篇
  2022年   68篇
  2021年   90篇
  2020年   86篇
  2019年   98篇
  2018年   118篇
  2017年   125篇
  2016年   154篇
  2015年   127篇
  2014年   147篇
  2013年   140篇
  2012年   150篇
  2011年   166篇
  2010年   110篇
  2009年   169篇
  2008年   155篇
  2007年   167篇
  2006年   147篇
  2005年   133篇
  2004年   108篇
  2003年   113篇
  2002年   99篇
  2001年   56篇
  2000年   71篇
  1999年   66篇
  1998年   40篇
  1997年   43篇
  1996年   57篇
  1995年   38篇
  1994年   45篇
  1993年   30篇
  1992年   20篇
  1991年   19篇
  1990年   22篇
  1989年   13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3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The reservoir quality of Jurassic and Triassic fluvial and lacustrine-deltaic sandstones of the Yanchang Oil Field in the Ordos Basin is strongly influenced by the burial history and facies-related diagenetic events. The fluvial sandstones have a higher average porosity (14.8%) and a higher permeability (12.7×10?3 ?m2) than those of the deltaic sandstones (9.8% and 5.8 ×10?3 ?m2, respectively). The burial compaction, which resulted in 15% and 20% porosity loss for Jurassic and Triassic sandstones, respectively, is the main factor causing the loss of porosity both for the Jurassic and Triassic sandstones. Among the cements, carbonate is the main one that reduced the reservoir quality of the sandstones. The organic acidic fluid derived from organic matter in the source rocks, the inorganic fluid from rock-water reaction during the late diagenesis, and meteoric waters during the epidiagenesis resulted in the formation of dissolution porosity, which is the main reason for the enhancement of reservoir-quality.  相似文献   
62.
中朝地台东北缘地区的地震层析成像   总被引:24,自引:5,他引:2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中朝地台东北缘地区 (东经 1 1 7°0 0′— 1 2 6°0 0′ ,北纬 36°0 0′— 44°0 0′) 1 980— 1 997年的 380 0 0余条P波走时数据 ,利用正交投影法重建了该区地壳和上地幔的三维速度结构 .通过分析及同人工地震测深剖面的详细对比 ,证明了成像结果的可靠性 .结果表明 :中朝地台东北缘地区地壳上地幔介质存在显著的横向不均匀性 ,直至 1 2 0km深度处依然明显 ;地壳上部的速度图像清楚地反映了不同岩石单元的分布与该区不同性质的基岩分布基本吻合 ;从上、中地壳的速度图像中发现了研究区存在海城、朝阳、义县、丹东南、唐山等几个低速异常区(即速度逆反层区 ) ,其中海城、唐山、朝阳等地区的壳内低速层已由深地震测深资料所证实 ;研究区陆地发生的几次强震均发生于壳内低速层上方的高速脆性介质内 ,而渤海发生的强震 ,此现象不明显 ,但都发生于横向介质速度显著突变的位置 ;在地壳不同深度上发现了普兰店至山海关横跨渤海的北西向低速异常带 ;地震层析二维速度图像与深地震测深资料的对比表明 ,研究区利用地震层析成像技术 ,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获得与人工地震测深相似的效果  相似文献   
63.
对采于四川北部江油 北川地区 (31.4°N ,10 4 .3°E)下石炭统 39个采点的 334块灰岩标本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古地磁学研究 ,结果表明 ,标本中剩磁方向具有明显的双分量特征 ,低温 (10 0~ 30 0℃ )分量在地理坐标系下与现代地磁场方向基本一致 ,且不能通过褶皱检验 ,应是现代地磁场的重磁化 ,中温 (30 0~ 4 80℃ )反极性分量在地层坐标系中具有高负倾角的特征 ,其形成可能与早侏罗世岩层的褶皱弯曲有关 .  相似文献   
64.
A structural transect in the Lower Dolpo highlights that the deformation and metamorphism of the Tibetan Zone (TZ) increase toward the bottom of the sequence. The contact with the underlying HHC is marked by a metamorphic jump from amphibolite facies in the carbonatic rocks of the upper part of the HHC to greenschist facies marbles in the TZ. Moreover, the HHC and the TZ show different metamorphic histories. The contact zone shows a strain increase accompanied by asymmetric folds with a top-to-the-northeast vergence, connected to a down-to-the-northeast tectonic transport. The contact is interpreted as an extensional shear zone, connected to the South Tibetan Detachment System. To cite this article: R. Carosi et al., C. R. Geoscience 334 (2002) 933–940.  相似文献   
65.
长江中下游东段庐枞、怀宁、繁昌、铜陵和宁芜地区的中基性岩属于碱性系列 ,具有高的U ,Th含量和Th/Pb ,U/Pb比值 ,分别平均为 2 .82× 10 -6,9.5 6× 10 -6和 0 .6 35 ,0 .184。样品的初始铅同位素 (130Ma)组成为 :(2 0 6Pb/ 2 0 4Pb) i=17.6 5~ 18.6 0 ,(2 0 7Pb/ 2 0 4Pb) i=15 .4 2~ 15 .5 0 ,(2 0 8Pb/ 2 0 4Pb) i=37.6 7~ 38.0 4。形成中基性岩的原始岩浆来源于富集的岩石圈地幔 ,具有EMⅠ和EMⅡ ,且以EMⅡ为主的特征。和长江中下游西段黄石地区以及大别地块西南部玄武岩的比较表明 ,长江中下游地区岩石圈地幔高的Th/Pb和U/Pb比值可能和俯冲板片析出流体的交代有关。晚中生代时期 ,华北板块岩石圈地幔以EMⅠ特征为主 ,华南板块岩石圈地幔以EMⅡ特征为主 ,岩石圈地幔性质的区域性分布与印支期扬子板块深俯冲事件密切相关。虽然中国东部新生代玄武岩因岩石圈大规模减薄表现了亏损特征 ,但残留的富集岩石圈地幔在中国东部新生代玄武岩的Pb同位素中仍有所反映  相似文献   
66.
贵州寒武系底部黑色硅质岩成因及沉积环境探讨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贵州寒武系底部形成的黑色层状硅质岩,岩石展布广,层位稳定,厚度较大。硅质岩的δ^30Si值为—0.1‰~0.9‰,平均0.314‰;δ^18O值为12.8‰~21.2‰,通过δ^18O值计算出该区硅质岩形成温度82.2~162.5℃;硅质岩富含Ba、As、Sb、Bi和U,呈明显的Ce负异常。硅质岩的地球化学特征表明其主要成因是热水沉积作用。同时由于硅质岩主要是热水来源,所以在讨论其形成环境时还结合了岩相古地理的方法,指出该套硅质岩形成于深水缓坡至浅水滞流海环境之中。  相似文献   
67.
藏北申扎一带下奥陶统拉塞组的发现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吉林省地质调查院在进行1:25万《多巴区幅》区域地质调查时,在西藏北部申扎县一带首次发现一套富含北方珠角石动物群Armenoceras sp.,Wutinoceras sp.,Discoactinoceras multiplerum Kobayashi,Adaomsoceras sp.,Sactoceras sp.,Ordosoceras sp.,Oncoceratida,Ormoceratidae,? Curtoceras sp.,Ormoceras sp.,Liulinoceras sp.,Deiroceras cf.globsom Zholt et Shen及腕足类、牙形刺、苔藓虫、海百合茎等化石的海相碳酸盐岩地层。该地层的岩石组合特征及生物群面貌与区内已知的地层存在明显的差异,其地质时代也明显早于区内已知的其它古生代地层,故建立下奥陶统拉塞组。  相似文献   
68.
贵州关岭生物群海百合Traumatocrinus的再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通过对大量新发掘的贵州关岭地区晚三叠世海百合化石标本的再研究,肯定了Trauma-tocrinus的有效性。根据目前的材料,认为该属只有1个有效种,即Traumatocrinus hsui;而根据化石的埋藏学特征,认为幼年体Traumatocrinus hsui营假浮游生活,成年体是否能够适应底栖生活环境尚需进一步证实。  相似文献   
69.
山东章丘地区石千峰群孢粉化石的发现及其时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山东省石千峰群为一套陆相红色碎屑岩系,一直缺乏生物依据。笔者对该地层剖面重新测制,首次发现了孢粉化石,其时代为三叠纪。  相似文献   
70.
晚三叠世轮藻化石在世界各地发现很少,在我国南方亦尚属首次发现。报道了秭归盆地上三叠统沙镇溪组底部的轮藻化石,计有3属4种(包括2个新种):Stellatochara subspaerica Kozur et Reinhardt,S.xietanensis sp.nov.,Cuneatochara sanxiaensis sp.nov.,Vladimiriella decora(Saidakovsky)。根据沙镇溪组轮藻化石在国内外地质时期的分布,结合同层中所产孢粉化石的组合特征,详细讨论了含化石层位的地质时代,认为属晚三叠世早期,并对当时的古植被、古地理、古气候做了初步探讨,对化石进行了描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