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9篇
  免费   68篇
  国内免费   18篇
测绘学   3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球物理   83篇
地质学   102篇
海洋学   4篇
综合类   6篇
自然地理   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01.
宽范围物性约束技术容易实现、具有一定容错性,目前已在大地电磁测深(MT)和地震、MT和重力联合反演中实现,但该技术是结合模拟退火算法实现的.差分进化算法(DE)是一种全局优化算法,但该算法在地球物理联合反演领域应用较少.基于此,本文以双种群设置方案为框架改进了DE算法,并提出了基于改进DE算法的宽范围物性约束技术.MT和重力联合反演的模型试验表明:与传统的DE算法相比,改进的DE算法收敛速度更快,寻优能力更强;基于改进DE算法的宽范围物性约束技术可以促进不同岩石物性参数在一定"范围"内实现耦合,既可以利用岩石物性关联的导向作用,又可以发挥优化算法的寻优能力,进而降低地球物理联合反演对先验信息的要求;此外,该技术的实现也验证了宽范围物性约束思想在联合反演领域中的适用性,具有进一步推广至其他优化算法中的潜质.  相似文献   
102.
对 T E极化和 T M 极化情况下高阻和低阻基底垂直断层进行了研究,首先从理论上对断层的 T E极化的 M T电磁响应进行了数学推导,得到了解析表达式。对四种情况进行了编程计算,得到了大量图件,然后对图件进行了详细分析,总结出了断层的 M T 响应的诸多特征,最后指出了如何应用于 M T 资料的解释中。  相似文献   
103.
基于畸变3个因子的MT畸变曲线改正方法与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地电磁测深(MT)曲线畸变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文章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采用只求取畸变3个因子的方法,就可得到区域阻抗;避免了GB分解方法的一些问题:1)求解参数多;2)需要对求解参数作限制;3)观测误差影响反演结果;4)在有些情况下,不易求解;5)损失三维电性信息.经实测数据的计算,该方法被证实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104.
大地电磁测深在下扬子及邻区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面分析、对比了下扬子及邻区电性层与电性特征。下扬子盆地与周边构造单元的边界及接触关系的研究表明,下扬子盆地基本上为东西对冲结构,东与西均以推覆带形式相接触。建立了下扬子地区岩石圈的层块结构,其特点是各层系间在横向上为隆(薄块)坳(厚块)相间,纵向上为隆坳交替。发现了四条岩石圈级深大断裂,特别是大别—舟山断裂与滨海—桐庐隐伏深断裂是近期研究所得。首次编制出海相中—古生界残留厚度图,并发现了变质岩推覆带下海相中—古生界新领域及火山岩覆盖下海相中—古生界新领域,这些成果为下扬子地区寻找海相油气藏开辟了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105.
本文对内蒙古东部地区赤峰-东乌旗剖面上12个测点的MT资料进行了二维解释.针对测区具体情况,在计算中主要强调拟合有效视电阻率ρeff,ρaz和有效相位Φeff,Φaz.二维模型给出,地壳上地幔在西乌旗以北和翁牛特旗以南地区有5层结构,壳内高导层埋深20-25km,上地幔软流层顶面埋深约100km.大兴安岭火山岩区有6层或7层结构,上地壳10km左右和下地壳30-40km深度处分别有一高导层,软流层顶面埋深约75km.结合地质等资料得出:1.翁牛特旗以南地区至少在深部仍然属于中朝块体北缘;2.翁牛特旗-巴林右旗之间是中朝块体北缘古生代以前的一个增生体,西拉木伦河断裂是由于后期的构造活动在增生体内产生的一个逆冲断层;3.上地幔隆起和下地壳高导层(岩浆房?)的存在是产生大兴安岭火山岩的深部原因;4.大兴安岭地区可能存在推覆构造,推覆面即为上地壳高导低速层;5.二维模型没有反映出贺根山地区地下有岩浆通道或深断裂;6.中朝和西伯利亚块体早古生代和晚古生代的缝合带分别位于林西一带和西乌旗一带.  相似文献   
106.
107.
MT3DMS中混合欧拉-拉格朗日数值解法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MT3DMS是地下水溶质迁移模拟软件MT3D家族中较新的版本,其功能在原有版本的基础上有了很大的拓展。它包括了三类主要的溶质迁移求解技术,即:标准有限差分法、基于粒子示踪的混合欧拉-拉格朗日法以及高阶有限差分TVD法。本文在简要介绍几种解法后,重点介绍了MT3DMS中基于混合欧拉-拉格朗日法的MOC、MMOC和HMOC解法,并以实际算例来说明它们在不同条件下求解的差异。  相似文献   
108.
丹霞山形象定位与市场推广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丹霞山自开发以来的20多年中,游客明显以1996年为分界点,认为1996年以前游客徘徊不前的根本原因是旅游地形象危机,1996年后游客每年平均以近20%的速度增加的主要原因是丹霞山新景区的开发给景区注入新的形象并进行了有效的市场推广,丹霞山从而进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通过对游客与员工的抽样调查,在分析丹霞山资源和市场的基础上,对旅游地的形象定位进行了分析,并根据丹霞山的实际提出了市场推广策略.  相似文献   
109.
We used a three-dimensional MODFLOW model, paired with MT3D, to simulate hyporheic zones around debris dams and meanders along a semi-arid stream. MT3D simulates both advective transport and sink/source mixing of solutes, in contrast to particle tracking (e.g. MODPATH), which only considers advection. We delineated the hydrochemically active hyporheic zone based on a new definition, specifically as near-stream subsurface zones receiving a minimum of 10% surface water within a 10-day travel time. Modeling results indicate that movement of surface water into the hyporheic zone is predominantly an advective process. We show that debris dams are a key driver of surface water into the subsurface along the experimental reach, causing the largest flux rates of water across the streambed and creating hyporheic zones with up to twice the cross-sectional area of other hyporheic zones. Hyporheic exchange was also found in highly sinuous segments of the experimental reach, but flux rates are lower and the cross-sectional areas of these zones are generally smaller. Our modeling approach simulated surface and ground water mixing in the hyporheic zone, and thus provides numerical approximations that are more comparable to field-based observations of surface–groundwater exchange than standard particle-tracking simulations.  相似文献   
110.
这里对青藏高原措勤盆地大地电磁测深(MT)典型视电阻率和阻抗相位曲线特征进行了有效对比分析,从中有效提取各构造单元的电性特征,为测区的地质构造单元格局初步划分提供了依据,取得了较好的地质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