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09篇
  免费   438篇
  国内免费   239篇
测绘学   61篇
大气科学   236篇
地球物理   510篇
地质学   548篇
海洋学   117篇
天文学   7篇
综合类   64篇
自然地理   43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20篇
  2021年   36篇
  2020年   43篇
  2019年   47篇
  2018年   44篇
  2017年   59篇
  2016年   36篇
  2015年   56篇
  2014年   76篇
  2013年   73篇
  2012年   94篇
  2011年   97篇
  2010年   46篇
  2009年   70篇
  2008年   59篇
  2007年   77篇
  2006年   70篇
  2005年   54篇
  2004年   51篇
  2003年   47篇
  2002年   37篇
  2001年   45篇
  2000年   32篇
  1999年   29篇
  1998年   37篇
  1997年   44篇
  1996年   31篇
  1995年   29篇
  1994年   28篇
  1993年   31篇
  1992年   13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14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9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4篇
  1978年   1篇
  1954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01.
用边界单元法模拟二维地形对大地电磁场的影响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用边界单元法模拟二维地形对大地电磁场的影响.首先用格林公式将二维大地电磁的边值问题转变成积分方程,然后用边界单元法解积分方程,得到地形上的大地电磁场和它的法向导数,由此可计算电阻率.与有限单元法相比,本方法剖分后的地形与实际地形的拟合程度高,向计算机输入原始数据的工作简单,可以在微机上计算地形引起的视电阻率.本方法适合于在野外生产现场进行大地电磁法的地形改正.计算表明,地形对H_x型波的影响比对E_x型波严重得多;随着周期的增长,地形对H_x型波的影响变得稳定.  相似文献   
102.
简要论述了选择低阻蘑菇状模型模拟金伯利岩体的地质依据,着重分析了联合剖面装置、对称四极测深ρ_3异常特征。  相似文献   
103.
利用2019年5月20日机载DMT和SPEC粒子测量系统获取的飞机云微物理探测资料,结合高空、地面、卫星云图产品等常规气象数据,分析了东北冷涡在发展成熟期的云宏微观结构特征。结果表明:飞机探测区域为冷性层积混合云,云水充沛。云粒子探头(CDP)和二维云粒子图像探头(CIP)探测到的最大粒子数浓度分别为362.10cm~(-3)、191.08L~(-1),液态含水量变化范围为0~0.88g/m~3;CDP粒子谱呈指数型下降,谱宽较窄;CIP粒子谱呈双峰结构。云粒子图像探测仪CPI表明,层积云上部主要为冰雪晶粒子,以冰晶的核化和凝华增长为主;中上部粒子主要为小冰晶形态,也有冰晶聚合体和枝状冰晶;中下部是过冷水和冰晶粒子的共存区,过冷水较为丰富。  相似文献   
104.
利用地基微波辐射计资料,比较了2017年7月成都双流机场的两次雷雨过程,根据天气形势分为"两高切变"和"东高西低"2类,在此基础上分析微波辐射计要素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在垂直方向0~10 km,以相对湿度达到80%来区分干区和湿区,则两次过程前3 h,相对湿度在垂直方向均呈现"上下干、中间湿"三层结构,并早于近地层前2 h达到饱和状态;过程期间相对湿度呈现"上干、下湿"两层结构;过程结束后湿层抬高,低层变干。两次过程水汽含量充沛,保持在70 kg/m~2以上,峰值超过85 kg/m~2。每一次中阵雨发生后水汽含量都会短暂回落,但仍高于过程前的数值,不足2 h后再次发生中阵雨。由0℃线高度变化可知,降水过程中,暖区(温度≥0℃)内相对湿度≥90%;云中液态水含量主要分布于6 km以下,温度在0℃以上的液态水占比很高,故两次过程以暖云降水为主。雷雨前1 h左右有"低层气温上升,0℃层抬升,K指数、CAPE指数也明显增大"的典型特征。降水发生在相对湿度、水汽总含量、云中液态水含量和稳定度指数快速增长的波峰中。  相似文献   
105.
We investigate the short-term fluctuations in the period range from 15 to 180 minutes in the electron density variations of the F region ionosphere. Electron density profiles obtained at the ionospheric stations of Pruhonice (49.9° N, 14.5° E) and Ebro (40.8° N, 0.5° E) at five minute time sampling have been used for this analysis. The diurnal changes of the activity of the acoustic gravity wave fluctuations (AGW) show a clear enhancement during and several hours after sunrise. The periods of such AGW's are about 60 to 75 minutes and these waves propagates vertically through the ionosphere from a source located at an altitude of 180-220 km. The most likely source for these events seems to be passage of the Solar terminator.  相似文献   
106.
Azimuthal Resistivity Soundings (ARS), using the so-called “Arrow-type array” as proposed by Bolshakov et al. were carried out in Central Tunisia, together with azimuthal resistivity tomography, because of the known anisotropic behaviour of the nearly vertical formations.First, the developments designed by Bolshakov et al. are reviewed: they deal with the separation between the effects of anisotropy and of heterogeneities, the design of the Arrow-type array and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azimuthal spectral analysis.Second, the main methodological results obtained near Gouazine Lake are presented: (1) the clear effect of a quasi-vertical contact and (2) the characterisation of the anisotropic substratum below a thin superficial layer in one site close to the axis of the valley: the strike direction (α = 50°N), and a rather high anisotropy coefficient (λ ≈ 4) are determined.And lastly two directions for further developments are suggested.  相似文献   
107.
本文以近几年来配合1∶25万带钻区调工作开展的瞬变电磁测深工作为基础,总结了该方法在铀矿区调阶段的应用效果。认为瞬变电磁测深资料有利于判断地下水动力条件及铀矿化的成矿有利区;大范围的瞬变电磁测深工作更适合于在戈壁沙漠区工作,有利于区调选区工作的进行,可达到缩小靶区和提供钻探设计依据的目的,在砂岩型铀矿找矿工作中有推广意义。  相似文献   
108.
相位激电测深在有色金属矿产勘查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4,他引:2  
激发极化方法一直是有色金属矿产勘查的主要手段,国内大多使用时间域激发极化方法,相位激发极化法应用较少。相位激电法采用选频测量,抗干扰能力相对较强,近些年在有色金属矿产勘查中一直使用相位激电测深方法,取得了较好的实际应用效果。在使用中,根据实际情况选用偶极-偶极或单极-偶极测量装置,其中偶极-偶极测量装置主要用于普查阶段,单极-偶极装置采用常规高密度电法的布极方式,主要用于详查阶段。这里以具有代表性的高阻高极化、低阻高极化矿体上的应用结果为例,说明偶极-偶极和单极-偶极装置相位激发极化测深的应用效果,以及在实际找矿工作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9.
新一代雷达风廓线与探空风廓线资料相关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利用南昌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获取的2002~2005年37次(共计614组样本)完整风廓线资料,与同期探空风廓线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探空风廓线与雷达风廓线之间具有比较好的相关性。风向相关系数R≥0.6次数占总数78%,其中R≥0.8次数占总数60%。风速相关系数R≥0.6次数占总数81%,其中R≥0.8次数占总数57%。随着高度增加,探空风向与雷达风向的相关度明显降低,风速的相关变化不大。  相似文献   
110.
符远溪 《广西气象》2006,27(2):55-55,57
通过对数字探空仪在雷雨天气中容易发生突失的原因分析,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