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7篇
  免费   31篇
  国内免费   38篇
测绘学   8篇
大气科学   36篇
地球物理   107篇
地质学   255篇
海洋学   2篇
天文学   3篇
综合类   18篇
自然地理   117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60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29篇
  2009年   35篇
  2008年   32篇
  2007年   53篇
  2006年   34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25篇
  2003年   25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20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研究庐山地区的地表温度,对于本地区的生态保护和开发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使用了目标区域内Landsat TM/ETM+从2000~2010年间共8幅影像数据,利用单通道算法和NDVI地表辐射率估算方法反演了区域内的温度场,并生成了历年温度对比效果图。分析推断目标区域内的温度场可能存在一个短年限的温度变化起伏规律,对庐山周边山区的影响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2.
Hydrothermal ore deposits are typically characterised by footprints of zoned mineral assemblages that extend far beyond the size of the orebody. Understanding the mineral assemblages and spatial extent of these hydrothermal footprints is crucial for successful exploration, but is commonly hindered by the impact of regolith processes on the Earth's surface. Hyperspectral drill core (HyLogger?-3) data were used to characterise alteration mineralogy at the Mt Olympus gold deposit located 35 km southeast of Paraburdoo along the Nanjilgardy Fault within the northern margin of the Ashburton Basin in Western Australia. Mineralogy interpreted from hyperspectral data over the visible to shortwave (400–2500 nm) and thermal (6000–14500 nm) infrared wavelength ranges was validated with X-ray diffraction and geochemical analyses. Spaceborne multispectral (ASTER) and airborne geophysical (airborne electromagnetic, AEM) data were evaluated for mapping mineral footprints at the surface and sub-surface. At the deposit scale, mineral alteration patterns were identified by comparing the most abundant mineral groups detected in the HyLogger data against lithology logging and gold assays. Potential hydrothermal alteration phases included Na/K-alunite, kaolin phases (kaolinite, dickite), pyrophyllite, white mica, chlorite and quartz, representing low-T alteration of earlier greenschist metamorphosed sediments. The respective zoned mineral footprints varied depending on the type of sedimentary host rock. Siltstones were mainly characterised by widespread white-mica alteration with proximal kaolinite alteration or quartz veining. Sandstones showed (1) distal white mica, intermediate dickite, and proximal alunite + kaolinite or (2) widespread white-mica alteration with associated intervals of kaolinite. In both, sandstones and siltstones, chlorite was distal to gold mineralisation. Conglomerates showed distal kaolinite/dickite and proximal white-mica/dickite alteration. Three-dimensional visualisation of the gold distribution and spatially associated alteration patterns around Mt Olympus revealed three distinct categories: (1) several irregular, poddy, SE-plunging zones of >0.5 ppm gold intersected by the Zoe Fault; (2) sulfate alteration proximal to mineralisation, particularly on the northern side of the Mt Olympus open pit; and (3) varying AlIVAlVISiIV–1(Mg,Fe)VI–1 composition of white micas with proximity to gold mineralisation. Chlorite that developed during regional metamorphic or later hydrothermal alteration occurs distal to gold mineralisation. ASTER mineral mapping products, such as the MgOH Group Content used to map chlorite (±white mica) assemblages, showed evidence of correlation to mapped, local structural features and unknown structural or lithological contacts as indicated by inversion modelling of AEM data.  相似文献   
23.
利用架设在珠峰北坡4475m高度处的一套开路涡动协方差测量系统,对曲宗地区的大气状况进行了连续观测.分析了近地层气象要素、辐射平衡各分量和能量平衡各分量在高原雨季前(5月),雨季中(7月)和雨季后(11月)的变化特征.通过分析,发现曲宗地区气温和相对湿度日平均变化均呈单峰单谷型特征,气压则呈双峰双谷型特征,风速日变化为单峰型特征,风速一般在午后突然增大.伴随着雨季的爆发,曲宗地区气温升高,相对湿度增大,气压升高,风速减小.主导风向由东北风转换成西南风.雨季前后,辐射平衡各分量及能量平衡各分量均具有明显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24.
珠峰和曲宗站2005年4,5月近地辐射能收支初步分析   总被引:10,自引:10,他引:0  
李茂善  马耀明  仲雷  吕世华 《高原气象》2006,25(6):1008-1013
利用中国科学院又一次珠穆朗玛峰地区科学考察(2005年4,5月)期间获得的辐射资料分析该地区地表辐射能的日变化,以及不同海拔高度、不同下垫面辐射各分量的异同,同时分析了不同海拔高度地表反照率在4月和5月的月变化和日变化。  相似文献   
25.
太古宙/元古宙界线代表地球演化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如何准确标定和划分这一界线对认识早期演化历史具有重要意义。区域构造及同位素地质年代学研究表明,华北克拉通新太古代构造演化明显滞后于欧美澳等克拉通,成为有利于建立太古宙/元古宙界线的关键地区。山西五台山区保留了较完整的新太古代-古元古代地层记录。先前研究主要依据该区地层、区域构造、叠层石记录进行界线划分,并对界线争议较多。本文在五台山区长期野外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磨拉石沉积、同构造花岗岩、裂解环境相关玄武岩的综合探讨,建议这一界线划分在东冶亚群与豆村亚群之间。初步的同位素年龄制约表明,这一界线的时代介于2549±22Ma到2450±10Ma之间,与早期大陆克拉通伸展裂解、隆升剥蚀相关,并涉及岩石圈、水圈、大气圈性质的重大变化。  相似文献   
26.
天山北缘河流阶地形成及构造变形定量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新生代以来,北天山山前发育了3排冲断褶皱带。新生代晚期一系列河流普遍穿过这3排冲断褶皱带并发育了三级河流阶地。在最新构造活动的影响下,河流阶地普遍发生变形,遭受抬升。利用光释光及14C年代学方法确定了塔西河三级阶地的形成年龄,并实际测量了三级阶地的高程。结果表明吐谷鲁背斜的构造抬升速率在32.85-28.75 ka问为9.50-12.57 mm/a,12-13 ka间为9.67-14.5 mm/a,全新世则增至10.79-23.44mm/a,天山基底的平均隆升速率达到3.39-3.86mm/a。通过对天山最高一级夷平面、野外实测侏罗纪地层高程及天山发育的煤层的相对隆升速率的研究则表明天山自24 Ma以来平均的隆升速率约为0.085-0.146 mm/a。结合对北天山其他主要河流阶地的观察及研究可以看出自晚更新世一全新世以来,天山北缘的最新构造活动具有不断加快的特征。  相似文献   
27.
珠穆朗玛峰自然保护区植被变化分析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利用1981~2001 年美国NASA Pathfinder NOAA/NDVI 数据, 以1∶100 万植被图为基础, 结 合气温降水资料、DEM数据和2000 年人口空间化数据, 研究了珠穆朗玛峰自然保护区植被变化 空间格局和海拔梯度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 ①1981~2001 年珠峰自然保护区植被变化以 稳定为主, 有5.09%的区域发生严重退化, 13.34%的区域发生退化, 54.31%的区域保持稳定, 26.31%的区域变好以及0.95%的区域植被显著变好。退化和严重退化区域主要分布在保护区南 部, 国境沿线; 植被变好地区集中分布在保护区北部, 雅鲁藏布江南岸。稳定区域位于退化区域和 变好区域之间。植被退化区域主要分布在海拔2400m ~ 4000m 带上。②针叶林、针阔混交林和灌 丛构成了区域植被退化的主体。③从空间上看, 主要是气温变化对植被变化有影响。在海拔梯度 上, 气温变化和坡度共同影响植被变化。④在珠峰自然保护区内, 人类不合理的资源利用方式造 成了部分地区的植被退化。  相似文献   
28.
张镱锂  吴雪  郑度 《地理学报》2020,75(5):931-948
喜马拉雅山脉中段的珠穆朗玛峰等地,海拔高差巨大、生境复杂多变、土地覆被类型多样且植被垂直带谱完整,是全球范围内研究土地覆被垂直变化的理想场所。本文基于30 m空间分辨率的土地覆被数据(2010年)和DEM数据,在ArcGIS和Matlab平台的支持下,提出并运用脊线法、样带法和扇区法3种山地南北坡划分方法,研究了喜马拉雅山土地覆被垂直分布与结构差异。结果表明:① 山地土地覆被分布具有明确的垂直地带性结构特征,喜马拉雅中部土地覆被垂直带谱为南六北四式,土地覆被垂直带谱中具有人类活动的特点。② 南北坡之间的土地覆被垂直带谱差异明显,南坡土地覆被类型完整多样,北坡相对简单;对同类型土地覆被而言,南坡较北坡分布高程低、幅度宽。③ 依据各类型分布面积比随海拔变化情况,土地覆被类型在南北坡上的垂直分布可分为4种模式:冰川雪被、稀疏植被和草地为单峰分布型,裸地为南单峰北双峰分布型。④ 3种划分方法中,南坡的土地覆被垂直带结构具有相似性,而北坡的土地覆被垂直带结构存在差异,扇区法较好地反映了土地覆被自然分布格局。  相似文献   
29.
青藏高原北缘公格尔山地区地形梯度的剖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青藏高原北缘西昆仑山脉的公格尔山地区为试验区域,基于SRTM-DEM数据,采用线状地形剖面和带状地形剖面的研究方法,对试验区从公格尔山顶到塔里木盆地的地形梯度进行了研究,并探讨了地形梯度与隆升过程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线状地形剖面清晰直观,操作简单;带状剖面法能较好地反映区域的地形起伏状况。若将两种方法联合起来共同进行区域地形研究,则会获得更好效果。(2)从塔里木盆地到公格尔山顶,地形抬升共分3个梯度:分别是从海拔高度2 000m左右上升到约4 500m,从约4 500m上升到将近6 000m,从将近6000m上升到约7500m。地形抬升的不同梯度可能对应着公格尔山晚新生代地貌形成过程的不同隆升过程;而每个抬升梯度的拐点,则对应着不同隆升过程形成海拔高度的分界点。  相似文献   
30.
DuringthethreeMt.QomolangmaExpeditionsof1959-1960,1966-1968and1975,ChinesescientistshadobtainedmanydataofglaciersinthedistrictofMt.Qomolangma(Wangetal.,1980;Xieetal.,1975;Zhangetal.,1975).InMay1997,Prof.QinDaheandProf.PaulA.Mayewskiorganizedanoth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