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4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16篇
测绘学   15篇
大气科学   9篇
地球物理   21篇
地质学   65篇
海洋学   25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22篇
自然地理   123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7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The essential purpose of the Convention Concerning the Protection of World Cultural and Natural Heritage is to protect the integrity of heritage values. Outstanding landscape is the core embodiment of the aesthetic value of a natural heritage site. This paper proposes a new assessment method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the protection of heritage values. It is used to measure the degree of outstanding landscape integrity under the human and natural impact in natural heritage sites. This paper employ three indices, a visual index of outstanding landscape, a harmony index of the artificial landscape and a disturbance index of damaged landscape, to measure the impact of landscape integrity. The impact assessment model is based on a weighted combination of the three indices. The study site is the Fairy Valley, Kanas Nature Reserve, Xinjiang Uygur Autonomous Region in northwest China. The information employed is derived from field investigation and a Digital Elevation Model (DEM). A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of the Fairy valley was undertaken and it was determined that the outstanding landscape values are being compromised. Three protection methods are proposed to reduce the adverse effects and maintain landscape quality, thereby providing site managers with suggestions for the protection of natural heritage values. More broadly, the paper contributes novel methods of landscape assessment applicable to natural protected areas.  相似文献   
92.
近年来环境教育作为自然保护区的一项重要职能工作越来越受到林业主管部门的重视,通过自然保护区平台开展环境教育已成为世界自然保护事业的潮流。广东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通过中荷合作红树林保护项目的实施,积极探讨环境教育在自然保护区的实践。  相似文献   
93.
九段沙湿地生物多样性和保护管理对策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九段沙湿地是长江中最年轻的冲击型河口型湿地,是东亚陆地、长江口和东海三大生态系统的交汇处,又是东亚——澳大利亚鸟类迁徙的重要通道。分析了九段沙湿地的价值及保护管理中面临的问题,提出了湿地生态保护和资源利用、保护区执法管理、建立湿地保护基金等具体的保护对策。  相似文献   
94.
介绍了唐海湿地和鸟类省级自然保护区的主要保护对象和管理现状,分析了保护区在保护和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和矛盾,从政策法规、加强执法、筹集资金和引进人才等方面提出了保护区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95.
鸭绿江下游有江心洲53个,其中中方有13个。江心洲是鸟类南北迁徙的脚踏石,是许多动物繁殖的斑块,是城市重要的景观资源,同时也是中朝两国间的重要战略资源。中方许多大型岛屿都已被开发成工业园区、住宅、高尔夫球场或旅游度假村,旅游开发使岛上原有高耸、茂密的植被遭到破坏,相关珍稀鸟类消失,公众利益变成私有财产,暂时的经济税收取代了长久的生态价值。建议加强江心洲及相关各类资源的保护,实施森林岛屿的生态重建和修复,注重存在价值及非消耗性利用,树立保护即利用的辩证唯物主义资源价值观,使江心洲成为镶嵌在鸭绿江上的绿色宝石。  相似文献   
96.
金钟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黑颈长尾雉生境适宜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加强对珍稀动物黑颈长尾雉(Syrmaticus humiae)的保护,本研究以广西金钟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黑颈长尾雉野外实地调查数据为基础,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支持下,以植被类型、植被覆盖度、海拔和坡度为评价因子,采用生境适宜性评价模型,对黑颈长尾雉潜在生境的适宜性进行了评价。研究结果表明:(1) 黑颈长尾雉最适宜的生境是海拔1000~1850 m、坡度为5~25 o、盖度大于70%的落叶阔叶林,这些区域应该成为重点保护的生境;(2) 保护区内黑颈长尾雉分布的生境类型有25种,鉴于保护的有效性和成本,选择面积占主导的15种生境类型为潜在生境,其中,54.31%的潜在生境分布在核心区内,15.75%分布在缓冲区,29.94%分布在实验区;(3) 生境适宜性评价结果表明,保护区适宜栖息生境的面积达74 km2,约占保护区总面积的36.30%。最后,基于黑颈长尾雉在金钟山自然保护区的生境适宜性研究范围提出了相应的保护对策。  相似文献   
97.
本文评价了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宏观结构及涵养水源、保持水土、保护生物多样等主要生态服务功能,分析了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的生态成效及其原因。结果显示,工程实施后,各自然保护区的土地覆被转类指数明显增加,生态系统宏观状况好转;保护区内草地生产力皆呈增加趋势,水域面积增加,食物供给能力提高,栖息地生境好转。森林类保护区的森林面积减少趋势得到遏制;湿地类保护区的湿地面积多呈增加趋势;草地类保护区的草地减少趋势缓解,荒漠化明显遏制,草地植被覆盖度有所增加;冰川类保护区多条冰川出现明显退缩导致冰川融水增多,有利于雪线以下草地净初级生产力的增加。  相似文献   
98.
虽然在西方美学中,自然物质并不是美学家关注的主要对象,自然物质美学在西方美学中仍然有着断层般的渗透.对西方美学史中关于水的意象作简略的探索式考证,认为从泰勒斯将水视为世界的始基开始,到新柏拉图主义将水作为美学媒介,再到浪漫主义如水的有机美学,最后到巴士拉和福柯反理性的水,西方美学中的水意象主要有“始基说—实用说—抒发说—反理性说”4种,并大致呈时间先后顺序  相似文献   
99.
达里诺尔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湿地保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达里诺尔湿地是亚洲重要湿地,是众多珍稀鸟类赖以生存的家园,对维护当地生态安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达里诺尔湿地的保护现状、面临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一些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100.
洪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补水水质的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要介绍了洪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补水方案的工艺流程,农田地表径流是该方案的补水水源。分别采集洪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和浓鸭截洪总干(补水水源点)同一地点地表水样并进行了分析测试,核心区水质监测数据结果表明:①该保护区核心区水域不存在工业废水特征污染物;②水质与水位和水流关系密切;③水质与湿地植被所处的生长季节有关;④水体中COD和BOD5值分别在37.73~63.08mg/L和15.2~28.70mg/L,不属于外源人为污染引起,应是沼泽水体的背景值的真实反映;⑤沼泽水体的TN和TP较高,可能与湿地生物地球化学元素循环的内在规律有关,不是农田地表径流污染进入引起的。浓鸭截洪总干处水质监测数据显示:①水质表征出明显的农田径流特性;②水质总体上较好,这可能与浓鸭截洪总干对农田地表径流有较好的净化能力有关。通过比较分析洪河保护区核心区水质和浓鸭截洪总干水质表明:补水水源水质整体上好于该保护区核心区水质。基于保护区核心区水质特征来确定补水水源水质在工程设计上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和实践价值。基于当前的监测数据,初步认为现有补水水质符合洪河保护区水质要求。建议今后在洪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浓鸭截洪总干开展有关农药残留动态实验,并结合水域生物多样性调查,为流域农业产业结构和农药的安全使用提出政策性建议。研究认为在三江平原通过生态水利工程蓄积农田地表径流,并采用湿地生态氧化塘处理系统净化水质,可以作为退化湿地的补水水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