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54篇
  免费   601篇
  国内免费   824篇
测绘学   302篇
大气科学   701篇
地球物理   883篇
地质学   1065篇
海洋学   551篇
天文学   171篇
综合类   221篇
自然地理   385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40篇
  2022年   100篇
  2021年   118篇
  2020年   122篇
  2019年   168篇
  2018年   150篇
  2017年   137篇
  2016年   147篇
  2015年   135篇
  2014年   205篇
  2013年   256篇
  2012年   201篇
  2011年   205篇
  2010年   180篇
  2009年   207篇
  2008年   217篇
  2007年   243篇
  2006年   193篇
  2005年   146篇
  2004年   142篇
  2003年   139篇
  2002年   106篇
  2001年   89篇
  2000年   87篇
  1999年   67篇
  1998年   64篇
  1997年   67篇
  1996年   58篇
  1995年   62篇
  1994年   41篇
  1993年   34篇
  1992年   22篇
  1991年   21篇
  1990年   15篇
  1989年   22篇
  1988年   17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5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3篇
  1977年   3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91.
层状岩质边坡破坏模式及稳定性的数值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林杭  曹平  李江腾  江学良  何忠明 《岩土力学》2010,31(10):3300-3304
运用FLAC3D模拟层状岩质边坡的破坏模式,并采用强度折减法分析结构面倾角与稳定性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①水平层状边坡坡顶变形破坏早于坡面和坡脚,形成拉破坏区。当结构面倾角较小时,顺倾向层状边坡主要发生滑移破坏;当结构面倾角较大时,发生弯折-溃曲破坏。直立层状边坡主要发生弯曲-板间拉裂-塌落破坏。逆倾向层状边坡的破坏形式为对于小倾角为滑移破坏,对于陡倾角为倾倒破坏。②对于顺倾向边坡,整体安全系数随结构面倾角先减小后增大,呈现两头高、中间低的形态,在倾角为30°时安全系数最小;对于逆倾向边坡,曲线呈现增大-减小-增大的态势,并且大部分高于顺倾向边坡曲线,符合实际情况。③所采用的低强度弹塑性单元能够比较真实地模拟软弱结构面的变形。  相似文献   
992.
利用测井资料计算机自动识别沉积微相方法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以关键井沉积微相分析为基础,将测井学同地质、现代数学相结合,从测井资料中提取反映各种微相的测井特征参数,并应用一套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建立各种沉积微相的判别模式,研究开发一套软件系统,实现计算机根据测井资料自动分析判别陆相地层沉积微相。应用该软件对某油田西区的十几口井的测井资料进行处理,并绘制出沉积微相平面图。  相似文献   
993.
通过瑞雷波频散曲线反演,可以建立近地表横波速度模型。瑞雷波频散曲线具有多个模态,一般情况下,基阶模态是具有最大能量的模态。目前对瑞雷波频散曲线的反演大多数是基于基阶模态,对于高阶模态的反演比较少。通过对基阶和高阶瑞雷波频散曲线反演对比分析,认为高阶模态和基阶模态频散曲线反演有比较好的一致性趋势,相对而言高阶模态频散曲线反演的横波速度比基阶要高;高阶和基阶模态能量加权反演,不仅保留了频散曲线基阶模态能量强,勘探深度深的特点,而且对浅层低速层也具有更好的响应,可有效提高反演的精度。  相似文献   
994.
利用美国NOAA海表温度资料,重点分析了北太平洋海温异常EOF第二模态Victoria模态(VM)与ENSO年际关系的非对称特征.研究发现,VM和ENSO在年代际尺度上相关性较弱,而在年际尺度上有很好的相关关系,两者同期为负相关,VM超前1 a为正相关.然而,正负VM事件与ENSO冷暖位相在年际尺度上的联系存在着一定的...  相似文献   
995.
In this study, the barotropic stability of vortex Rossby waves (VRWs) in 2D inviscid tropical cyclone (TC)-like vortices is explored in the context of rotational dynamics on an f-plane. Two necessary instable conditions are discovered: (a) there must be at least one zero point of basic vorticity gradient in the radial scope; and (b) the relative propagation velocity of perturbations must be negative to the basic vorticity gradient, which reflects the restriction relationship of instable energy. The maximum ...  相似文献   
996.
ENSO与中国夏季降水年际变化关系的不稳定性特征   总被引:18,自引:6,他引:12  
根据1951~2007年中国160站月降水量资料和Niño 3区月平均海表温度资料, 采用滑动相关分析和合成分析等方法, 探讨了中国夏季降水与前期冬季Niño 3区海温年际变化关系的不稳定性问题。结果表明, 它们之间年际变化关系的长期变化具有明显的地域性, 东北和西北地区相关的不稳定性比东部地区大, 与预测经验吻合。同时也有明显的阶段性, 1951~2007年据滑动相关系数序列可分成1962~1977年、 1978~1992年和1993~至今三个时期。各个时期平均约为16年。它们从一个阶段向另一个阶段过渡的时间很短, 是以气候跃变的形式来完成的。近50多年来在1960年代初、 1970年代末和1980年代末1990年代初共发生了3次明显的跃变过程。跃变前后某些地区滑动相关系数的符号或强度都有显著的差异。研究还表明, 不同时期, 尽管同样是El Niño事件, 它们对中国夏季降水的影响有不同的表现。1962~1977年时间的相关模型有两条多雨带: 一条位于华北、 东北平原和内蒙古东部一线, 另一条在长江中游地区。秦岭[CD*2]大巴山区和江淮流域降水偏少。1978~1992年时期只有一条多雨带, 位于秦岭-大巴山区、 长江中游和下游一线。黄淮地区及华北至东北南部降水偏少。目前我们所处的时期 (1993~至今) 雨带分布与1962~1977年时期的模型基本相似, 也为南、 北两条多雨带, 但其北支雨带南移, 位于从川渝地区经黄淮地区、 黄河下游至东北平原一带, 湖北北部和长江下游降水偏少。呈现北方降水偏多、 南方降水相对偏少的分布。所以, 利用ENSO事件做我国汛期降水预报, 不能只考虑其平均情况的年际变化关系, 还应注意它们之间关系的不稳定性问题。  相似文献   
997.
利用合成、回归等方法分析了夏季副热带西部模态水(简称STMW)异常与我国秋、冬季气温年际变化的联系,发现:1)秋、冬季东亚—太平洋地区的大气环流异常对我国的气温变化起了重要作用,夏季STMW异常通过东亚—太平洋地区的大气环流异常进而与我国秋、冬季的气温变化联系在一起。2)夏季ST-MW正(负)异常时,同年秋季我国西北、东北和江淮地区的气温异常偏低(偏高);冬季时,东北、西北地区气温偏高(低)。3)这种联系主要是通过东亚—太平洋地区大气环流的典型分布实现的:夏季STMW异常偏强(弱)时,同年秋季与黑潮附近的冷(暖)海温相对应,西北太平洋上空大气环流出现负(正)的高度距平,气旋性(反气旋性)环流西侧的偏北(南)气流引导(阻碍)东亚大陆中高纬冷空气南下,同时东欧地区的高压(低压)向东南方向伸展,对我国西北地区秋季冷空气的活动起到了增幅(削弱)作用,我国东北、西北和江淮大部分地区的冷空气活动偏强,气温普遍偏低(高)。黑潮区附近的冷(暖)海温持续热力作用下,海洋不断得到(失去)热量,积累到冬季,促使黑潮区域的海表面温度(SST)逐渐向正(负)异常转变。冬季的大气环流场也对应发生调整:西北太平洋上空出现显著的高压(低压)异常,反气旋(气旋)西侧的偏南(北)气流减弱(加强)了我国东北地区的冷空气强度,气温偏高(低);亚洲中纬度地区受低压(高压)距平控制,我国西北地区的冷空气活动较弱(强),气温偏高。  相似文献   
998.
一次豫北春季强对流暴雨过程的螺旋度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中尺度有限区域WRF模式输出的细网格资料和多普勒雷达观测资料,根据螺旋度理论,结合稳定度条件以及水汽和能量等物理量,对2009年3月20日夜至21日凌晨发生在豫北的一次强对流及暴雨过程的局地螺旋度演变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这次春季强对流和暴雨与西南急流和高温高湿不稳定能量密切相关,正螺旋度大值中心出现的高度与对流发展的强弱有关;500 hPa螺旋度正值区中心与强对流降水区域对应;暴雨易产生在850 hPa螺旋度中心附近,螺旋度的强度变化对强对流系统的移动、发展及暴雨的发生有一定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999.
An improvement is first suggested to the modal pushover analysis (MPA) procedure for bridges initially proposed by the writers (Earthquake Engng Struct. Dyn. 2006; 35 (11):1269–1293), the key idea being that the deformed shape of the structure responding inelastically to the considered earthquake level is used in lieu of the elastic mode shape. The proposed MPA procedure is then verified by applying it to two actual bridges. The first structure is the Krystallopigi bridge, a 638 m‐long multi‐span bridge, with significant curvature in plan, unequal pier heights, and different types of pier‐to‐deck connections. The second structure is a 100 m‐long three‐span overpass bridge, typical in modern motorway construction in Europe, which, although ostensibly a regular structure, is found to exhibit a rather unsymmetric response in the transverse direction, mainly due to torsional irregularity. The bridges are assessed using response spectrum, ‘standard’ pushover (SPA), and MPA, and finally using non‐linear response history analysis (NL‐RHA) for a number of spectrum‐compatible motions. The MPA provided a good estimate of the maximum inelastic deck displacement for several earthquake intensities. The SPA on the other hand could not predict well the inelastic deck displacements of bridges wherever the contribution of the first mode to the response of the bridge was relatively low. Copyright © 2009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1000.
A forced vibration procedure is presented to estimate fundamental and higher frequencies of vibrations and associated mode shapes of gravity structures. The gravity structures considered are retaining walls and gravity dams. The validity of the proposed procedure is tested on three test problems of varying complexity for which the natural vibration frequencies and mode shapes either have known analytical solutions or have been determined via numerical means/field tests by others. Also included are the results of natural vibration frequencies and associated mode shapes for a spillway control structure located near the abutment end of an embankment dam obtained using the proposed procedure. For all problems considered, fundamental frequency and mode shape results using the proposed procedure are compared with the results obtained using an alternative procedure in which static deflections due to the structure's own weight are used as the starting point for free vibrations by setting the gravity vector to zero. All results compare well. The merits of the proposed procedure are discussed. Published in 2006 by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