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97篇
  免费   447篇
  国内免费   782篇
测绘学   20篇
大气科学   132篇
地球物理   607篇
地质学   2421篇
海洋学   39篇
天文学   8篇
综合类   69篇
自然地理   330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26篇
  2022年   53篇
  2021年   104篇
  2020年   90篇
  2019年   104篇
  2018年   80篇
  2017年   91篇
  2016年   81篇
  2015年   98篇
  2014年   192篇
  2013年   166篇
  2012年   224篇
  2011年   212篇
  2010年   186篇
  2009年   155篇
  2008年   149篇
  2007年   187篇
  2006年   159篇
  2005年   133篇
  2004年   148篇
  2003年   111篇
  2002年   125篇
  2001年   99篇
  2000年   91篇
  1999年   77篇
  1998年   61篇
  1997年   90篇
  1996年   71篇
  1995年   61篇
  1994年   43篇
  1993年   47篇
  1992年   22篇
  1991年   20篇
  1990年   18篇
  1989年   18篇
  1988年   14篇
  1987年   6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41.
论卡以头组的时代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的有关人员 (1980 )曾做过大量地层古生物工作 ,证实卡以头砂页岩层或卡以头组的时代为三叠纪最早期 ,是飞仙关组底部地层的相变。“论卡以头组”一文认为该组下部的时代为二叠纪 ,上部则属三叠纪。对该文提供的地层古生物资料进行分析后 ,本文作者认为该论点缺乏证据 ,不能成立 ;将陆相的威宁哲觉剖面代替标准地点宣威羊场的过渡相剖面作为卡以头组的标准剖面 ,也是不合适的  相似文献   
42.
云南元谋古猿动物群化石埋藏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云南元谋小河-雷老一带含古猿新近系(上第三系)是一套紫红色含砾细砂-粉砂岩,夹有多层黄色砂砾石层。化石埋藏学研究及含化石层岩性特征、组合及沉积构造表明,该层以山前洪积堆积为主,并有发育的扇上河道沉积。通过30余个发掘地点化石野外埋藏资料及数千件化石标本的分析鉴定,化石埋藏类型有两种,埋藏Ⅰ型的化石数量稀少、保存完整,赋存在扇体细粒沉积物中;理藏Ⅱ型化石保存丰富但相当残破,赋存在粗粒沉积的扇上河道各个部位。化石埋藏类型与古气候、古生态有着密切的关系,化石埋藏特征表明该区自然环境分带已形成。元谋古猿动物群的生存时代是一个从森林向草原-灌丛环境过渡的动荡时期。  相似文献   
43.
对滇西上芒岗红色粘土型金矿的主元素,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详细的研究。结果表明,主元素Al2O3,Fe2O3和K2O在红色粘土剖面中共迁移同沉淀,SiO2的变化却与它们相反,这揭示了上芒岗红色粘土型金矿的红色粘土层除了残积带红土化程度高外,总体上SiO2含量高,去硅作用不完全,红土化程度低;与地层,矿化蚀变岩的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红色粘土是在加勐嘎组泥岩基础上经红土化作用形成的,红色粘土的微量元素表现为Au,Hg,As,Sb,Cu,Pb,Zn和Mo等元素的共生,在红土化好的残积带明显富集;红色粘土的大离子元素分布模式与矿化蚀变岩和嘎组的相似,红色粘土的稀土分布模式与矿化蚀变岩和地层的相似,表现为轻稀土富集的右倾型平缓曲线,稀土元素分蚀明显的地方金富集,以上分析揭示,此金矿的成矿物质主要来自矿化蚀变岩,红色粘土主要来源于勐嘎组和矿化蚀变岩。  相似文献   
44.
云南银(铅)-锌矿开发史料与找矿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薛步高  吴良士 《矿床地质》2002,21(3):298-303
云南是银铅锌矿开发较早的省份之一,史料丰富。本文从史料的角度,阐述了与云南古代有关银(铅)-锌矿的开发概况,基本特点以及如何保护,继承这份丰富的历史遗产,进而对目前有关史料的研究和古代采矿遗址清理情况进行分析,提出今后找矿的一些想法。  相似文献   
45.
滇西北地区富碱岩体(脉)地质学及岩石化学特征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喜山期富碱岩体广布于滇西北地区 ,通过对其地质学和岩石化学特征的研究 ,认为富碱岩体 (脉 )由正长 (斑 )岩、二长斑岩、花岗斑岩及相关的火山岩组成 ,具有多次活动的特征 ,并形成区内富有特色的岩浆岩系列 ;该系列岩浆岩以富碱高钾为突出特点 ,具有正常的岩浆演化趋势 ,不同岩带岩石地质学和岩石化学方面有区域性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46.
应用流体包裹体滤液分析方法,测定了川滇7个MVT铅锌矿床成矿流体的Na,Cl,Br含量,结果表明成矿流体的x(Na/Br)和x(Cl/Br)的平均值分别为185和73,并与高度蒸发浓缩的残留海水的x(Na/Br)和x(Cl/Br)相近。成矿流体的Na,Cl含量呈正相关,在lgNa-lgCl图解中呈线性分布。根据这些事实以及矿床地质特征,认为原始成矿卤水起源于蒸发浓缩的残留海水,原始含矿卤水与富含有机质的大气降水混合导致矿质沉淀而成矿。  相似文献   
47.
High-resolution lithostratigraphy, mineral magnetic, carbon, pollen, and macrofossil analyses, and accelerator mass spectrometry 14C measurements were performed in the study of a sediment sequence from Lake Tambichozero, southeastern Russian Karelia, to reconstruct late-glacial and early Holocene aquatic and terrestrial environmental changes. The lake formed ca. 14,000 cal yr B.P. and the area around the lake was subsequently colonized by arctic plants, forming patches of pioneer communities surrounded by areas of exposed soil. A minor rise in lake productivity and the immigration of Betula pubescens occurred ca. 11,500 cal yr B.P. The rise in summer temperatures probably led to increased melting of remnant ice and enhanced erosion. The distinct increase in lake productivity and the development of open Betula-Populus forests, which are reconstructed based on plant macrofossil remains, indicate stable soils from 10,600 cal yr B.P. onward. Pinus and Picea probably became established ca. 9900 cal yr B.P.  相似文献   
48.
金小赤 《地球学报》2002,23(1):37-41
空树河组是滇西腾冲地块北部的石碳-二叠纪冈瓦纳相沉积。菱铁矿结核见于该组顶部的黑色泥岩中。将一个结核通过中心切开,在切面上由中心向边缘用牙钻等间隔提取10个样品。同位素测试结果显示,δ^13C自中心向边缘逐渐由-8.09%减为-16.12%,最外一个样例外(-15.39‰),而δ^18O自中心向边缘逐渐由-10.64‰增加为0‰左右。δ^13C的变化情况表明,菱铁矿结核可能形成于硫酸盐还原带。在解释δ^18o的变化情况时,推测在结核开始生长时可能有δ^18O亏损的大气降水掺入,随着埋藏深度的逐渐加大,孔隙水的O同位素逐渐趋近正常海水的值(0‰)。  相似文献   
49.
杨杰英 《高原地震》2002,14(4):36-41
对2000年1月15日姚安6.5级地震前后云南水汞异常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9个观测台站中,地震前有1个观测台站的水汞出现中期趋势异常,1个台站的水汞出现远震异常,4个台站的水汞出现短期异常,1个台站的水汞出现临震异常。地震前3个月内,水汞短期异常有活跃,平静的过程,在平静中(仅1个台站出现临震异常)发生姚安6.5级地震。姚安地震发生在距出现远震异常的水汞观测台站70km的地方。出现远震异常的水汞观测台站附近,可能是未来强震的发震地区。  相似文献   
50.
隔震及超高层建筑的地震反应观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2001年5月24日和6月20日分别发生了宜良4.2级和呈南3.6级两次地震,架设在云南省抗震培训中心隔震大楼和昆明佳华广场的结构强震观测台阵记录了这两栋建筑物对这两次地震反应。本介绍了获取的记录,并分析了两栋建筑物的地震反应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